经方心裁(115)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妊娠恶阻便溏 -- 马氏妇科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原文】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伤寒论》(172)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组成与用法】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二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功效】清热止利,和胃降逆。
【医案】
妊娠恶阻便溏
初诊:2005年12月5日。蔡某,22岁,妊娠42天,饮食不思,恶心口淡,一边进食一边呕吐10多天,喜热食,大便溏薄,日解一次,矢气多,小腹阵发疼痛,一日发生5~6次,站立稍久后腰坠,头晕痛,小便正常。B超提示宫内妊娠。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西医诊断:(1)妊娠呕吐。(2)肠炎。
治法:温胃清肠。
方剂: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合橘皮汤加味。
炒黄芩10g 炙甘草6g 炒芍药12g 半夏12g 生姜5片 大枣6个 陈皮10g 木香6g 薤白10g 砂仁(冲)5g,3剂。
二诊:2005年12月8日。恶心减轻,腹痛消除,大便稍结。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中药守上方加生白芍20g、小麦20g,4剂。
三诊:2005年12月19日。呕吐未再发生,偶有口淡恶心,大便正常,便后肛门出血,头晕。舌淡红,苔中腻,脉细。
治法:温中和胃。
方剂:甘姜苓术汤合橘皮汤加味。
炙甘草6g 干姜6g 茯苓12g 炒白术10g 橘皮12g 生姜5片 小麦30g,4剂。
药后恶阻已除。
【按语】
黄芩汤含有黄芩、芍药、甘草和大枣,黄芩苦寒清热坚阴止利,芍药酸收养阴止痛,大枣、炙甘草味甘健脾和中,因此该方可以治疗由于湿热引起的下利;如兼见呕恶的症状,就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其中半夏、生姜可以和胃降逆止呕。根据《金匮要略》的条文的原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所治也并非一定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尤在泾所说:“杂病肝胃之火上冲下注者,亦复有之。”其实,黄芩汤具有清湿热,和胃止痛之功,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更擅于温中和胃。
黄芩汤案1为经期过长,初以为证属寒热错杂而用乌梅丸加味治疗,无功而再思,见经量多,色鲜红,小腹隐痛,舌稍红,断为湿热为患,改用黄芩汤加阿胶、白头翁、地榆、益母草、水牛角、侧柏清湿热凉血止血而愈。
案2为妊娠腹泻,舌红,初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少效,反增恶心,辨证为肠热胃寒,改用黄芩汤合黄连汤加味以清肠温胃,大便随即正常,再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妊娠恶阻。方中有凤尾草和爵床两药,前者味淡、微苦,性寒,《浙江药用植物志》称其“主治菌痢,肠炎”,后者味咸、辛,性寒,《本草汇言》称其“止血痢”。
案3为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血虽不多,棕色,舌尖红,此为下焦湿热所侵,用黄芩汤加贯众炭、椿根皮、萆薢、地榆而愈。
案4为子宫碘油造影后出血,其起因类同案3,因血量多色紫,舌稍红,推断为湿热所致,故用黄芩汤加蚤休、侧柏、阿胶、荆芥炭,以清热凉血止血。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原来就是治疗“干呕而利者”,该案为妊娠恶阻兼便溏腹痛,为肠热胃寒兼夹气阻之证,故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加陈皮、木香、薤白、砂仁治疗。一诊恶心减轻,腹痛消除,大便正常,最后用甘姜苓术汤合橘皮汤治疗恶阻获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