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大全(原始社会)1
1、玉马蹄形器红山文化高14厘米 上口径10厘米,下口径8厘米辽宁省建平县釆集,辽宁省博物馆藏该器通体磨制光滑,椭例简形,由于两端口径不一,再加上端口沿为斜坡状,故称为马蹄形器。制作时,钻孔内外打磨,下端平口边沿有小孔,可穿系。
2、 玉马蹄形器红山文化高 11 厘米 ,上口径 9.2厘米,下口径 7厘米天津市文物公司藏玉质呈黄绿色,有红褐色浸斑。椭圆筒状,上端稍撇为斜坡形,边缘磨成钝刃,器表外壁琢磨光润,内壁有直线或弧线磨痕。此类奇特的玉器仅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早年李文信先生曾认为它是发箍,建平牛河梁第1号积石冢四号墓此类器出土在人头骨的部位,其作为发箍使用似可以得到证实,但凌源县三官甸子2号墓此类器出土在人骨架胸前,因此也有人认为它不是发箍,而是护臂器或是祭祀中的乐器。
3、玉马蹄形器红山文化高11.5 厘米 上口径 8.4厘米 下口径 6.8厘米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玉质呈青绿色,遍体布满土浸褐斑。器体作椭圆形筒状,上大下小,呈倒置的马蹄形,器壁较薄,筒外光素平滑。上端呈斜坡状,口沿磨琢成刃,有缺口,似经使用所致。下端平齐,底边处有一小孔。
4、玉外方内圆形器红山文化宽 10.5厘米至 12.5 厘米 厚0.3厘米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子墓葬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青玉质,呈外方内圆,与通常所称的璧差别很大,惟该件近边处仅有一圆孔,可以穿系,似为佩玉之一种。
5、玉双联璧红山文化高13厘米最宽8厘米最厚1厘米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墓葬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玉料呈青白色。局郎有鸡白色侵蚀。体扇平,形若两个不甚圆的璧。竖向相联。上小下大。两璧皆中有圆孔。周边及孔周皆由两面磨成钝刃。
6、玉三联璧红山文化高6.4厘米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村墓葬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玉料呈青绿色,体扁平,形若三个不规则的壁相联,自上至下依次增大,三璧皆中有大小不等的圆孔,璧顶端磨一系沟,周边及孔周皆由两面磨成钝刃。
7、玉双联璧高9.5 厘米 宽 4.5 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玉质青白色,半透明。体扁平,形若不规则的双璧,横向对称相联,连接处磨成沟状,两侧各有一圆孔,可供系挂。壁外廓一端似琢成兽首,制作精巧。
8、玉勾形器红山文化长 9.5厘米 最宽 3.1 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玉料呈青绿色.半透明,锋部为弯勾刀形,体扁平,援部两侧双面磨刃,中有凹槽,内分两段,近端部的一段向内收缩,中有一孔,援与内之间有二道突脊,其间为一凹槽。
9、玉勾形器红山文化长9.5 厘米 最宽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玉料呈青绿色,半透明,锋部为弯勾刀形,援部两侧双面磨刃,中有随形凹槽。内平直,呈刀柄状,靠近端首有一圆孔,内与援之间有突脊,其间为一凹槽。
10、玉勾形器红山文化长 10.4厘米 宽 4厘米天津市文物公司藏青绿色玉质,有褐色浸斑,扁平体,锋部为弯勾状,顶端有新月形突起,又似鸟首。援两侧边缘斜磨成钝刃。内亦呈弯勾状,中间随形磨出凹槽,援与内之间有较宽大的突脊,援近栏处有一个对穿小孔,可以穿系。此类器型,继红山文化之后,曾见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商晚期妇好墓,可见其延续时间较长。
11、玉勾云形器红山文化长11.3厘米 宽8.9厘米 厚0.3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器呈青灰色,片状雕,中间镂空一卷云形孔,四周有不规则的勾云出头,有的上卷,有的下卷,下部三个云头,其中一个折断。顶端有并排的二个小孔,可供穿绳系佩。器体边缘较中央稍薄。
12、玉勾云形器红山文化长10.8厘米 宽9.6厘米 厚0.1厘米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藏青绿色玉质,局部有土红色浸。片状雕,形似龟,中间镂空一卷云形孔,头、尾和四足也琢成卷勾状。正反两面均磨成血槽式沟,通体边缘磨成钝刃,顶端头部有两个单面钻孔,可供穿系。
13、玉勾云鸟形佩红山文化长16厘米 宽 9.8 厘米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玉料呈黄绿色,片状雕,形似一鸟(若凤),长尾上卷,洒脱飘逸,富有生机。通体随形磨出沟槽,槽内刻阴线,器边缘皆呈刃状。
14、玉勾云双鸟形佩红山文化长 16.5 厘米 宽5.4厘米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玉质呈青绿色,有褐色沁。两端各有一鸟首,鸟身呈蜷曲状,中间镂空一卷云形的孔,鸟尾相联,鸟嘴部尖长,鸟身随形磨成沟槽,上端有并排的突棱,下端单面钻一小孔。磨制技法粗朴原始,而韵味奇奥恢美,从玉质及工艺特点看,非红山文化莫属。
15、玉兽面纹丫形器红山文化长12.4厘米宽4.1厘米厚0.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器呈青绿色,体扁薄.形若“丫”字。上部琢成两耳外凸.面刻阴线圆形大眼。头部两側有相同的外凸形脊,器身以凹凸的平行线纹若干道环绕,末端有一圆穿,可供穿系。
16、玉兽面纹丫形器红山文化长15.2厘米最宽2.8厘米厚0.3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器呈淡绿色,局部有土浸,体扁薄修长,上部琢有两耳外凸,面部刻阴线曽面纹,通体饰凹凸不同的平行弦纹,末端有一圆穿,可供穿系。此类器物,用途不详,在红山文化遗物中已发现多件,其器形之古朴,纹饰之精美,堪称红山文化玉器中的精品。
17、玉兽形佩红山文化长4.4厘米 宽2.1 厘米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藏器呈淡黄色,圆雕,圆首,圆腹,无四肢。头顶有两个小立耳,圆形大眼,吻凸起,用阴线刻划眉鼻。颈两侧对钻一贯通的圆孔,孔壁有浅螺旋纹。腹底部凸出圆形尾,器身光素无纹。此兽造型夸张概括,形象奇特,不见出土同类器,从玉质、玉雕风格、制作手法上看似属红山文化玉器范畴,是研究原始社会玉雕难得的实物资料。
18、玉鹿形佩红山文化高5.7厘米 宽 5.2 厘米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鹰由黄玉琢成,作展翼状。嘴作鹰钩形,隐起双圆圈形目,两翅上浅浮雕羽毛纹,双足下部阴线刻斜方格纹,背面颈部有两对对穿的孔,其一孔钻豁。红山文化用玉琢成形体相近的鹰、鸟、鸮等,已发现多件,但此件格外精致。
19、玉鹰形佩红山文化高4.8厘米 最宽4.6厘米 最厚0.6厘米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藏鹰由白色玉琢成,通身有淡黄色浸。作展翅状,翅、尾均较宽,两翅用阳刻线表示的羽毛,或隐或现,鹰首作三角形,弯至胸部,爪部用一道阳线表示,右边翅膀下部有一穿孔。背部靠头部位置有一对斜穿孔,可供穿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