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商场和连锁超市经营困难,其实是在归还多年来欠下的债

十几年前,我们四川一家知名的食品企业,找我咨询财务和税务问题,我与其老板进行了交流,作为一家地方知名品牌,他们的业务或营收分大两块,一块是向大型商场和商超连锁之类的企业供货,另一块是向各地的代理商或批发商供货。

而他讲到其利润占比的时候却摇头,大型商场和商超连锁的业务竟然是一直亏损的,至少和我交流时他还没有盈过利,而利润来源只有批发市场。我觉得很奇怪,怎么就亏损了呢?他的解释就是商场要收取他们很多的费用,其中就有堆头费、进店费、货架费、条码费等等。这些收费看着不高,但实际上却占了其产品在该商场营收的相当大的部分。

我以前以为是这家地方知名的食品企业的个例,他们的影响力毕竟只是在四川省内,如果是其他企业,可能商场或连锁超市就没有这么多的收费了。但2001年,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和工商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方案》,进行全国性的收费整顿工作,我这才知道这已经是行业的普遍做法。

那么整顿的效果怎么样呢?总体情况是效果有限的,因为,在2014年,国税总局下发了[2004]13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商业企业向货物供应方收取的部分费用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对这种收费行为规定了明确要征收5%营业税的规定。这说明官方已经不再全面整顿这种收费行为,而是让他们把收费的相关税收交了就行了。

于是商场和连锁超市迎来了黄金十年,他们一边挣着消费品购物中批零之间的差价,一边还倒赚着供应商的各种名目的收费,日子不提有多美了。

那么这些厂家是不是傻呢?他们为何要这种被商场和超市白嫖呢?其实也不是,他们有他们的想法。大多厂家的回答是,如果在超市或商场没有销售,那么在批发市场走量时,各个渠道就会质疑产品的影响力,甚至质量问题。

也就是说,在那些年,能进入连锁超市或商场销售的商品,是安全和质量等的无形名片,厂家可以用此来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主要就是这样的原因,他们才会在商场和超市等赔本赚吆喝,忍气吞声地用最好的资源和服务,努力去做好不赚钱的生意。

但是电商的出现却慢慢地改变了这一切,电商当然并不见得就比商场善良,他们的销售方式和向厂家的收费等更加的多样化,这可能在实质上并无太大的区别。但电商为了和商场竞争,当然会给点甜头给厂家,前期的收费相对商场和连锁超市是肯定要低一些的。厂家们也可以选择很多种合作模式在各平台上销售,总体来说,在电商平台上的销售,厂家赔本的情况要少一些。

当消费品也更多地向电商转移的时候,大型商场和连锁超市的苦日子就来了。由于京东等平台形象也不见得比好多商场和连锁超市差,厂家们叫板商场的勇气就来了,当然再加上厂家自身经营的困难也越来越多,退出一些商场和超市的做法就越来越普遍。那么大型商场和连锁超市只有降低收费,透明化某些暗箱式的收费,这样的结果,当然就会失去躺赚的这一大块收入。

商场和连锁超市这种模式,兴厂家苦,亡厂家还是苦。因为可能又会掉进电商们的下一个圈套之中。但是我们确实没有理由来同情大型商场和连锁超市,他们虽然完成了把商品分销至消费者的功能,但其在以前的经营中,杀鸡取卵式的做法本身就是不能持续的,电商的出现只是催化剂而已。

当然,我们也不能怪商场和连锁超市,因为一旦这种收费模式成为行业惯例,谁敢不收,谁就会在竞争中因为成本过高或利润过低而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直接被市场淘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