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药物的正确使用
消化系统药物主要分为助消化药,抗酸药及抗消化性溃疡药,泻药和止泻药,止吐药及胃肠动力药4种。消化系统的疾病,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因此必须了解各种药物的药理特性,用药方法,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等,并随着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来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助消化药
助消化药,本身大多为消化液中的主要成分,如稀盐酸、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乳酶生等,适用于消化道分泌功能减弱或消化不良的患者,起到促进食物被消化的目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品种是“得每通”。
助消化药的合理使用,应当注意:
胃蛋白酶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故常与稀盐酸合用,但不宜与硫糖铝等碱性药物同服。
干酵母和乳酶生的不良反应较少,但也不可过量服用,腹泻是常见的副作用。
胰酶所致的不良反应偶见腹泻、便秘、恶心及皮疹,该类药物在酸性条件下较易被破坏,所以最好服用肠溶衣片(能在碱性的肠道环境中崩解析出),不可咀嚼,应用水温不高的开水送服,整片吞服。
抗菌药物和吸附剂可抑制助消化药的药物活性,甚至导致药物失效,因而助消化药物不宜与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红霉素、氟喹诺酮类、黄连素等)或吸附剂(活性碳、铁剂、钙剂等)联合使用,如一定要合用应至少间隔2~3小时。
应有的放矢地选择助消化药,不可盲目使用,治疗上以对症用药为主,并根据年龄适当调整剂量。本类药物大多数为酶类或活菌,药理性质本来就不稳定,放置日久,药物的效价就会有所下降,故最好服用新近批号的产品,贮藏上注意避光防潮,以免活菌灭活。
特别提醒:多潘立酮(吗丁啉)是增加胃动力药物,主治恶心呕吐,并非助消化药,应于餐前15~30分钟服用(普通助消化药物只有在消化不良症状出现后才会服用,所以一般为餐后服用),且短时间、小剂量用药。
2.抗酸药及抗消化性溃疡药
抗酸药
抗酸药大多为弱碱性的镁盐或铝盐,口服后能中和患者过多的胃酸,解除胃酸对于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是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常见的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铝、三硅酸镁、氧化镁等。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是“达喜”片。
以氢氧化铝为例,其在肠腔内能和无机磷酸盐结合,从而使粪便中的磷酸盐排泄增多,血清磷酸盐浓度降低,临床上就是利用该药的这一特性来治疗尿毒症,但长期服用可以导致骨代谢异常和骨质软化。另外,因为药物中一般会含有一定量的钠离子,用于水肿病人时,应慎重考虑,谨慎用药。
抗酸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容易发生便秘或腹泻及长期服用后引起的磷元素缺乏。一般须在胃内容物排进小肠后,胃内较空时服用才能充分发挥该类药物的抗酸作用,故餐后及临睡前服用效果最佳。
胃酸分泌抑制药
胃酸分泌抑制剂又可分为H2受体拮抗剂、M1胆碱受体拮抗剂、促胃液素受体拮抗剂、胃壁细胞质子泵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消化系统药物。
H2受体拮抗剂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药物。该类药物能特异性拮抗胃壁细胞H2受体、组胺或组胺受体激动剂所引发的胃酸分泌,用药数周后患者体内胃酸和胃蛋白酶会有所下降。该类药物一般对心血管系统没有什么影响,但可以拮抗组胺的舒张血管作用。常用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以雷尼替丁为例,每次150mg,每日2次或睡前1次服用300mg,4周为一疗程,一般餐后或睡前服用。治疗剂量不会改变血液中的催乳素、雄激素的浓度,但可以缓解溃疡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注意,8岁以下儿童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M1胆碱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地拮抗胃壁细胞的M1胆碱受体,抑制胃酸分泌,而对其它M胆碱受体的亲和力则较低,不良反应轻微。常见有哌仑西平,主要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缓解疼痛,并能降低抗酸药的用量。胆碱受体拮抗剂的服用时间宜在餐前0.5小时,且仅限定口服1天,如症状未缓解或未消失应向医师咨询或去医院进一步治疗。
促胃液素受体拮抗剂,如丙谷胺,其结构与促胃液素相似,可竞争性拮抗促胃液素受体,减少胃酸分泌,从而起到对于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胃壁细胞质子泵抑制剂(PPIs)是治疗消化性溃疡较为有效的一类药物,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众所周知,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是胃壁细胞内质子泵驱动细胞内H+与小管内K+交换,PPIs就是通过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通道来发挥作用。与以往临床常用的抑制胃酸药物H2受体拮抗剂相比较,其作用位点不同,因而夜间的抑酸作用更好、起效更快,且持续时间更长、服用更加方便。以奥美拉唑为例: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给药途径有静脉和胃肠给药2种,不良反应均较为明显,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研究显示,奥美拉唑的吸收容易受到胃内食物的干扰,故在餐前空腹状态下服用最为适宜,一般以清晨餐前30分钟服用奥美拉唑效果最佳,并依据人体胃液分泌规律(夜间多于白天)于临睡前加服20mg。奥美拉唑主要在肝脏代谢,因而肝肾功能不全者和老年人用药时应当特别慎重,必要时减少剂量或改用其它药物。
胃黏膜保护剂
胃黏膜保护剂是指能有预防和治疗胃黏膜损伤,保护胃黏膜,促进组织修复和溃疡愈合作用的一类药物。常见的有米索前列醇、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
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期妇女禁用铋剂。另外,硫糖铝及铋剂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可以产生保护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作用,故不宜与碱性药物合用。H2受体阻断剂、质子泵抑制剂能使胃酸分泌减少,从而干扰硫糖铝及铋剂的吸收,故一般不宜联合使用。还有,为防止铋离子发生中毒,不宜联用两种铋剂。
抗幽门螺杆菌药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慢性胃炎的发生与之关系非常密切,临床上单药治疗效果比较差,一般为多药联合治疗。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四联用药方案为:阿莫西林+兰索拉唑(或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铋盐。
3.泻药和止泻药
泻药
泻药是能增加肠内水分,促进肠蠕动,软化粪便或润滑肠道从而促使排便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分为容积性、刺激性、润滑性、渗透性、膨胀性泻药等。常见的药物有硫酸镁、酚酞、液状石蜡(乳果糖)等。
以硫酸镁为例,其在肠道一般难以吸收,大量口服后形成的高渗透压能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扩张肠道,刺激肠壁,从而促进肠道蠕动。一般应空腹服用,并大量饮水,2~8小时内即会发生下泻作用,排出液体性粪便。硫酸镁的导泻作用剧烈,故临床主要用于排除肠内毒物及服用某些驱虫药后连虫带药的一起排出,有时可能会引起反射性盆腔充血和失水。月经期、妊娠妇女及老人慎用。
止泻药
止泻药是指通过减少肠道蠕动或保护肠道免受刺激而达到止泻作用的一类药物。适用于剧烈腹泻或长期慢性腹泻的治疗,以防止机体过度脱水、水盐代谢失调、消化及营养障碍。常见的药物有蒙脱石散(思密达)、复方樟脑酊、地芬诺酯(止泻宁)、洛哌丁胺(易蒙停)。
思密达对消化道内的细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气体具有极强的吸附作用,从而起到止泻的目的,但它强大的吸附作用也会作用于同服的药物,比如能快速吸附氟哌酸的成分和培菲康中的活性益生菌并与之结合,使这两种药物的成分无法被胃黏膜充分吸收,药效自然大打折扣。所以,在服药时,胃药、止泻药应尽量与抗菌药物分开服用,如确需同时服用,也应该把时间错开,至少与其他药物间隔1小时后再服用,培菲康等调整肠道菌群平衡的药物则应跟抗菌药物相隔2小时后再服用。
4.胃肠动力药
胃肠动力药是根据消化道运动失调的原因来进行对因治疗的一类药物。常见的有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吗丁啉)、昂丹司琼等。事实上,恶心、呕吐是一种症状,也是人体的重要保护机制,首先要明确其出现的原因,尽可能去除病因或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在没有其它更好治疗办法的前提下,应权衡利弊,考虑是否应用胃肠动力药。通常在餐前15~30分钟服用,这样当进食时,血液中药物浓度恰好达到高峰。
以吗丁啉为例,可以直接作用于胃肠道上的多巴胺受体,增加胃肠道的蠕动和张力,促进胃排空,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的运动,协调幽门收缩,从而起到抑制恶心呕吐的目的。吗丁啉在中国是甲类非处方药物(OTC药物),患者可以不凭借医生处方直接到有资质的药店购买,换言之其安全性还是相对较好的。但关于吗丁啉的争议不断,2015年1月20日,加拿大卫生部发布通告,称该药会小幅增加严重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药师专业建议:短时间、小剂量服用该药,每日不要超过30mg,连续使用不要超过7天。
了解消化系统药物的特点并合理、安全用药非常重要。尤其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增长,各个器官地功能均会有所减退,消化
功能更是大幅度下降,常会出现便秘、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事实上,根据症状可以适当服用促进胃肠动力药和导泻药,但应注意选择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否则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药物蓄积并造成机体脱水,内环境紊乱等严重情况,而且不宜长期服用。另外,平时生活中如能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平和心态、舒缓压力,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