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为何如此顺利?战前充分准备只是其一,幕后的原因更重要

渡江作战中,我军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摧毁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胜利完成预定的京沪杭作战任务,除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正确领导外,我们军事准备充分也是主要原因。正是因为我解放军渡江部队从各个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才在渡江作战中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一、组织准备与思想动员

对于如何领导渡江战役这一国共双方又一次的大决战,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决定首先成立渡江总前委,负责统一指挥整个渡江作战。总前委成立后,又从思想、组织纪律等方面对广大指战员进行教育,这不但使人民解放军增强了渡江作战的信心与勇气,更为人民军队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了坚实的保障。

渡江战役示意图,来源网络

  • (一)组织准备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做出决定,在与南京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加紧渡江作战的准备,以第二、第三野战军共7个兵团24个军约100万人,在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12万兵力的策应下,力图全歼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京沪杭地区。

为了加强对渡江战役的指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早在1949年1月8日就做出决定,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在淮海战役期间组成的以邓小平同志为书记的总前委继续行使统一指挥渡江作战的职责,统一领导8个兵团部、26个军的百万雄师的渡江作战。可以说,这是刘、邓、陈继淮海战役之后又一次联手指挥重大战役。

渡江战役前部队整军,资料图

  • (二)思想动员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解放军和中国广大人民欢欣鼓舞、斗志昂扬,但是部分指战员也因此而滋长了骄傲轻敌思想,认为国民党败局已定,便松懈了战斗意志。可是,当人民解放军担负渡江作战部队进抵长江沿岸时,面对波澜壮阔的长江和来回游弋于江面的国民党海军军舰及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军舰,又产生了不少的顾虑。他们担心人民解放军没有渡江作战的经验,难以逾越这'天堑'的阻隔,他们害怕强行渡江会引起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甚至害怕会因此而导致的爆发。渡江战役总前委针对渡江部队和地方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组织全军和地方干部群众进行了广泛的思想政治动员和形势、政策与纪律教育。

针对这些情况,在淮海战役后,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前委在河南商丘和江苏徐州东北的贾汪分别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党中央于1949年1月上旬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首先在高级干部中统一对当前形势和任务的认识,并部署渡江南进各项工作。紧接着,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对商丘和贾汪会议的精神逐级进行了传达,并深入开展了以'将革命进行到底'为中心内容的形势任务教育。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以后,人民解放军各部队纷纷召开干部会议进行广泛的传达和学习,使广大指战员进一步认清了形势,坚定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渡江战役,油画

渡江总前委进驻瑶岗以后,还开展了对比诉苦,访问穷苦、立功创模、动员宣誓等活动,以此来增强渡江部队'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畏惧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的信心。到临战前,各参战部队情绪高涨,纷纷上书请战,他们都充满了以解放军单一兵种对付国民党陆、海、空三军立体防御的勇气。

另外,各级党委还针对部分指战员因不熟悉水性而对渡江产生的恐惧心理、因大决战的胜利而产生的骄傲轻敌思想和急躁情绪等现象进行了反复的思想动员。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政治部还根据'把部队变成工作队'、'着重学习政策,准备接收并管理大城市'等指示编写了《约法八章》、《入城守则》等文件下发部队,并组织部队认真学习,增强了广大指战员的政策、纪律观念,为解放军进军江南,加强与地方党和政府的团结,共同接收和管理好城市,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渡江战役,资料图

二、幕后的战斗

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场伟大的战役中,除了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奋勇前进之外,还有另外一条隐蔽的战线在为人民解放军顺利打过长江积累着胜利的资本,那就是解放军渡江侦察部队和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们用他们的机智与敌军展开的搏斗。他们所提供的国民党军江防情报,为解放军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集中力量攻击敌方有备设防地段,减少人员伤亡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一)对地形与敌情的侦察

对地形与敌情的实地侦察可以说是人民解放军获取国民党军江防情报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进行这项工作,人民解放军担负渡江作战的部队每个兵团都成立了侦察委员会,由各部队参谋长负责,以各部队侦察分队为骨干,又吸收部队、机关中家住沿江地区,熟悉地形而又了解民情的人员充实到各侦察分队。率先渡江的人民解放军先遣侦察部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不辞劳苦,不怕牺牲,利用黑夜和不良气候条件,逐渐地抵近敌岸或者潜入敌方阵地进行敌情侦察,为渡江部队正确选择渡江地点和渡江策略,为前委领导正确采取措施指挥整个渡江战役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情报。

渡江战役,资料图

参加渡江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于1949年3月初至4月初就先后进抵长江北岸,开始了渡江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对敌情的战役侦察是由野战军直接组织实施的,战术侦察则是由兵团和军组织进行的。总前委要求,在渡江之前,应视情况尽可能隐蔽地先派遣一个团或者一个营到江南,进一步查明和掌握敌情。人民解放军各担负渡江作战部队遵照总前委的指示,1949年2月初就以兵团和军的侦察科、侦察营为骨干,组成先遣部队,按照事先预定的作战地域,先期进入江边与地方党委和政府建立联系,进行敌情侦察,并收集有关地形、水文和气象等资料。

淮海战役之后,根据华东野战军及兵团首长的部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即原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在军长聂凤智的率领下进抵长江北岸的无为县。二十七军在军长聂凤智和政委刘浩天的带领下,不顾对岸敌军放冷枪、冷炮的危险,多次到江边了解敌情、地形、水情,选择登陆突破地点。

后来聂凤智说:'尽管我们派过江的称不上什么大部队,只有300人,但像一把插入敌人软腹部的尖刀,搅得镇守江南的敌人寝食不安,草木皆兵。对敌人在政治上、心理上所起到的震慑作用,甚至超过了这一行动直接的军事意义'。可以说,先遣渡江大队为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立了头功。

渡江战役,油画

  • (二)幕后的情报战

在渡江战役这场影响中国命运的战役中,有不少工作在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获取国民党制订的长江防御计划以及军事部署情况,为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名门之后许锡缵

当时的国民党军官许锡缵就是解放军获取国民党军长江防御计划的主要地下工作者之一。

许锡缵,1913年出生于南京,是辛亥革命元老许崇灏的长子。当时许崇灏任南京临时卫戍司令。孙中山领导革命党进行讨袁'二次革命'时,黄兴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许崇灏任参谋长。1918年,许崇灏随孙中山到广州,任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长兼粤汉铁路督办,后又任粤汉铁路总理兼护路司令。因此,可以说许锡缵出身名门。但是,因为目睹了国民政府的腐败,许锡缵下决心跟共产党走革命之路。1938年10月,许锡缵在成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10月,许锡缵被国民政府派往美国学习空军飞行技术。

渡江战役纪念馆雕塑,资料图

1945年12月,许锡缵学成回到重庆,可是因为联系人已经去了延安而与党失去了联络。以后,他随空军回到南京,通过父亲的故交,被安排到国防部第六厅任科长。第六厅是掌管军事技术研究与发展的机要部门,通过工作关系,许锡缵可以接触到一些军事机密,在内战已经在全国爆发的紧急情况下,许锡缵更加为找不到党组织而焦虑。直到1947年秋天,解放区才派人通过他的老朋友朱传钧与他接上了头。在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就要打响渡江战役的关键时刻,中共地下党员许锡缵以他特有的条件进行着最后的努力。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各部门陆续迁往广州,许锡缵所在的国防部第六厅也已经开始安排撤退了。在这'临危'的时刻,为了多给人民解放军提供国民党军江防情报,许锡缵向厅长表示愿意坚守岗位到最后一刻,博得了厅长的器重,最终厅长同意他负责该厅,并代表第六厅出席国防部有关会议。

1949年3月28日上午,国民党南京国防部第三厅留守处在励志社召集紧急会议,部署长江防御的最新任务。参加的有二厅、六厅、保密局、兵工署的代表。在会上,第三厅负责人讲述了最新的兵力配置和反渡江作战细则之后,保密局提出了下列措施:第一,在长江下游沉没大批木船并投放石块,以阻塞水道;第二,必要时,在长江各渡口附近倾倒汽油,燃烧封江;第三,在长江南岸各渡口附近村庄的水井大量投毒。最后会议宣布:第一、二项由部队实施,第三项由保密局直接实施。

29日清晨,一架运载国防部留守人员和物资的专机从南京明故宫机场起飞往广州撤退。到达广州后,许锡缵急忙以到广州东山梅花村会见'女友'为名,将情报迅速传给了中共中央。

渡江作战情景,资料图

(2)北伐老将吴仲禧

挂着国民党中将军衔的中共地下党员、北伐老将吴仲禧也是解放军获得国民党军江防情报的重要地下工作者。

吴仲禧出生于1895年,福建省福州市人。早年投身福建学生军,1911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师参谋长、代师长等职,曾参加过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和武昌战役,屡立战功。1937年7月,吴仲禧秘密加入了共产党。根据党的指示,吴仲禧利用其国民党高级将官的特殊身份,进行地下工作。

渡江作战,油画

1946年吴仲禧奉调去南京军事参议院任中将参议,后又出任国防部监察局中将首席监察官,这样他就可以利用各种工作关系从事情报工作。根据当时中共南方情报机构负责人潘汉年的指令,吴仲禧继续潜伏并相机行事。1948年6月,淮海战役前夕,吴仲禧改任国防部中将部员,被派往徐州'剿匪'总指挥部服务。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后,长江已经成为国共双方较量的舞台。而国民党军事大本营对于长江防御战略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以京沪杭卫戍总司令汤恩伯为代表的少数派倚仗蒋介石的支持,否决了多数派的意见,决定放弃江北,重兵退守江南。这一重要情况经两位参与作战计划的将领告知了吴仲禧,吴迅即向上级作了汇报。

渡江战役纪念碑,资料图

掌握长江防御实权的京沪杭卫戍总司令汤恩伯不久便向沿江守备的10个军长下达作战命令,明确各军的位置和任务以及后勤补给细则。隐蔽在汤恩伯司令部内的一位参谋人员(中共地下党员)将消息密告给吴仲禧。此时,由于上海情报线已断,吴仲禧立刻将情报转送香港分局。后来的事实证明,吴仲禧所提供的情报不仅有助于解放军渡江作战,而且还影响到解放军渡江以后的战况,正是因为这个情报,使人民解放军得以迅速围歼国民党10多个军于长江三角洲地带。

当渡江战役的炮声响起时,许锡缵和吴仲禧,一个在广州,一个在上海。他们身着国民党军服,以内心激动而外表平静的姿态迎接这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天。他们只是潜伏在国民党军中中共地下党员的优秀代表。

像他们一样英勇无畏,默默无闻,艰苦工作,为人民解放军担负渡江部队提供秘密情报的中共地下党员又何以百计,正是他们以非凡的智慧与机敏,不断地为人民解放军顺利打过长江去积累着胜利的资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