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治下的西藏(中)——仓央嘉措与桑结大喇嘛|文史宴
四世班禅崔吉坚赞
作为汗国的统治者,顾实汗对西藏政治、军事、法制各方面进行了改革。在政权组织方面,顾实汗确立了第巴制度。
第巴,在藏语中原本是“头人”和“部落酋长”的意思。顾实汗封五世达赖喇嘛的大管家索南饶丹为第巴,其职能既要负责汗对于汗国内部的施政,还要辅佐达赖喇嘛处理宗教和行政事务。
从此,第巴这一官职便成了几乎与中原朝廷宰相一样的最高行政官。所有政令公文在第巴处理过后,再由顾实汗和达赖喇嘛一起签印,才能生效。
在法制上,顾实汗废除了噶玛政权时期“甚酷”的法条,新制定了十三条法律,将最高法庭设在拉萨大昭寺的拉章宫,并规定死刑判决只能由“王”,也就是最高执政者的自己决定。
至于军事,鉴于藏军由闲时农耕战时聚集的民兵组成,战斗力极差,于是将麾下的蒙古军作为维护治安和抵御外敌侵略的主力,命长子达延台吉率五千骑兵驻扎在拉萨北面的当雄草原,自己率亲军驻防拉萨。
同时,顾实汗攻占青海地区后 ,他在天山北路的和硕特属民渐次举部移牧到青海,“在青海托里地区定居,被称为卫拉特巴伦噶尔”。于是顾实汗令其他八个儿子驻牧青海,由第六子多尔济统领,以“达赖珲台吉”为尊号,这支力量被称为“青海八台吉”,作为自己的坚实后盾。
顾实汗还派拉康巴和巴珠等官员到贡觉、打箭炉等地,清查土地、人口,编制户册,将土地、资源、赋税详细登录,加强对康区经济的管理和赋税的征收,以康区的赋税供养青海的军队。
在一番安排之下,和硕特汗廷可谓固若金汤。
但是,因为藏巴汗政权倒台而失势的噶玛噶举派(白教)并不甘心失败,很快又掀起叛乱。
1642年,噶玛噶举派在康区最大的施主噶尔巴家族首领雅布赛起兵,打算救出藏巴汗丹津旺布,杀死顾实汗,劫持达赖和班禅。叛军迅速占领南木林、仁蚌、江孜等地,并包围白郎、日喀则,险些将四世班禅俘虏,控制了后藏地区。
顾实汗闻讯后,立即起兵镇压,先后在居巴卜埔等地击溃叛军,稳定了后藏局势。为了剪除乱源,顾实汗将囚禁中的丹津旺布装进牛皮袋扔进雅鲁藏布江处死,并对噶玛噶举派进行了大力镇压,摧毁各地噶玛噶举派的寺院,强令其僧人改宗,并在所有噶玛噶举派僧人手上打上印记,分交给各个格鲁派寺院。
而同时,为了稳定人心,顾实汗也对其他教派进行安抚,播出大量财物为其修建寺院。如此一来,噶玛噶举派一蹶不振,而其他教派则甘心臣服于格鲁派之下,格鲁派作为藏传佛教第一大宗派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
政教之争——教廷谋夺汗廷之权
一个强大汗国的横空出世,西藏周边的小国自然要选择其作为自己的靠山,“印度之拉克新王,尼泊尔之雅木布王,阐旦王(拉达克王)等边境小国君长,亦多进方物为贡”,成为汗国的藩属。《哲孟雄王统记》记载,锡金第一代统治者朋素克纳姆扎勒也与汗国建立邦交,成为联盟。
而此时,中原的“天朝上国”大明王朝在起义军和满清帝国的内外夹攻下已经摇摇欲坠。为了汗国的长治久安,顾实汗必须与将要取而代之的中央朝廷建立联系。
不得不承认,顾实汗有相当的眼光,他没有选择好象最有希望的农民军,而是将宝押在了还未入关的满清身上,刚刚稳定了青藏局势便派出使团前往盛京建立联系,献上贡品,受到皇太极赞赏。
果然,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皇帝迁都北京,成为了中原朝廷新的统治者。随后便遣使西藏,请达赖喇嘛入京,但因为战乱未平,不能成行。
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进京面见顺治皇帝,被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同时让达赖喇嘛携带金册金印入藏,封顾实汗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正式承认了顾实汗作为庶邦君长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