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似锦一一一读著名画家刘红丽花鸟画有感
时光追遡到十年前,仰或更早我与刘红丽认识与新闻媒体,那时的她刚从学校步入社会刚进报社实习,那时的她单纯质朴,青春飞扬,刚把一篇稿子编完,风风火火,又要奔赴又一个采访对象,整天忙于报社的各项杂务之中,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被繁杂的报务占据,一晃十余个年头悄然而逝。
之后,我们都离开以前的新闻单位,后因通讯工具由传呼机变小灵通,小灵通变大灵通再到中国移动,联通之后便无法联通了,那日不经意在某报刊上看到刊发她的几幅工笔花鸟牡丹花,眼前一亮,仔细一看照片与作者简介之后,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不是当年报社的好姐妹,好同事刘红丽吗,再几经周折四处打听消息确切,怎么当年的报社一支笔摇身一变,华丽转身之后成为画家了,带着诸多疑问我们很快约见。
那天,春风得意马啼疾,我们在古城西安书院门的一家咖啡馆坐定,她一身仿唐旗袍,刚购置了一包笔墨纸砚之类的文房四宝,从她文静优雅的气质,质朴从容的谈话中得知,她离开报社后开始学习工笔花鸟画,尤其是工笔牡丹,石榴,花鸟,人物罗汉,观音菩萨等画种,当我现场观看了她的许多作品之后,自己的审美品位进入她营造的别样空灵境界,细品她的荷花,水仙,石榴,尤其是是牡丹花之后,一种清纯、雅致,淡淡透出一番“任是无人亦自香”的幽邃之美冲击着我的视野。
据刘红丽介绍,中国工笔画因其工整细腻以及优美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大受人们钟爱。一幅成功的工笔画,当略去它的色彩,剩下的就是一幅漂亮的白描画,这时,也许你会发现工笔画的线条比色彩更具魅力。她指着一幅刚勾成线的白描稿对我谦虚地说'自己由于出道频迟因而工笔画虽减弱了线性,却增长了整体的塑造,染色勾线仍然是传统有序,笔墨融汇之间,分明得益当年当记者时采访过的几位艺术家,尤其是西安美术学陈光健,张晓琴教授的悉心指导,还有陕西新工笔画院院长李敏老师的言传身传,使得自己进步很快,刘红丽承袭传统之余,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觉,在现实中发现情趣美,运用精到的工笔语言,诉说一份脉脉温情,气韵优雅,又蕴藉着满腔的浪漫情怀。
让人感动的是,女画家把她的目光投向不为人关注的闲花野草,它们悄然长于乡间、江边、山野,却独具天然野趣和倔犟的生命活力。一经画家意匠经营,细雨中临风起舞的蓟草,薄暮下白色精灵般的蒲公英,月光下恬眠霜林的小鸟……在她笔下,无不展示出清新动人的生命气息。她以柔而韧的线条、静而明的色彩、饱满而空灵的构图,营造出一个个沁人心脾的艺术境界,慰籍着当下多半躁动不安的灵魂。
犹记得刘红丽笔下的一个花瓶上的一束牡丹花,彩色微褪,几枚小印漫漶不明,牡丹花半工半写,意态娟丽,几片绿叶淡得只剩绿影,意态娴静,色彩娴静,韵致娴静。让我记忆犹新。
经过与她深入的详谈才知道,真正的艺术家其实正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们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美,并且能用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表现出来,使人们认识到,原来生活是这样的美和有意义,将普通的生活现象提升到精神美和物质形态美的高度,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
刘红丽就是这样的画家。她喜画田园野趣,敷色清新素雅,造型自然无饰,构境质朴清远,既雕既琢复归于自然,于清新脱俗中展现缕缕淡淡柔情。她用真切的情感和细腻的画笔,娓娓地叙说留在记忆中逝去的岁月。在艺术处理上,她运用精准的工笔造型语言,从中不仅深感画家记忆的留念,更可见她高超的写实造型功力。她赋予笔下的物象以不朽的生命,仿佛一首叙事式的抒情诗。
刘红丽画作予人印象深刻之处,还在于她所展示出的空间感。工笔画虽然有很强的平面性和装饰性,但其独特的空间感仍不可小觑。工笔画的空间感其实就是中国画的“透视”,当然,它不同于西方画作的焦点透视,而以散点透视为主。刘红丽的工笔画,尤其是折枝工笔花鸟画中,更多的时候表现出一种微观空间,独具审美意味。
刘红丽艺术简介
刘红丽,陕西省扶贫书画院副院长、花鸟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美协会员、《鉴藏》杂志执行总编辑、大型人物传记丛书《陇原儿女在三秦》副主编、中级会计师。 爱好阅读、玩味文字。从事书画类杂志《鉴藏》记者、编辑工作近二十年,广泛接触了各地的书画名家,现场观摩了他们作品的创作过程,阅读了大量书画类典籍,在艺术的浸润中耳熏目染,终于有一天,从骨子里喜欢上了书画艺术。遂进修于多家美术专业机构,专攻工笔花鸟。 部分作品已被社会各界收藏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及收藏爱好者广泛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