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实寄封见证区域变迁
从实寄封看行政区域变迁
早年间曾经去过位于山东西北平原上的武城县出差,那是个民风淳朴,美丽的弦歌古郡,沉积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公余安步当车,浏览街景,走的累了,随便和坐在路边乘凉的当地人聊天,谈着谈着他们就会自豪的为你介绍武城历史上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远在明清时期,武城县就有远近闻名的武城十二景,这些景点使来往的骚人墨客挥毫泼墨,大加褒扬,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赋。十二景分别为:大寺晚钟、饶阳古塔、桃园春色、柳林秋霁、龙弯烟树、运河风帆、弦歌台榭、唐槐宋杜,贝野长堤,平沙落雁,漳南月夜,槐荫清风。听这些名子就十分诗意,可惜公务在身不能一一领略,至今仍引为憾事。
近来友人拿来一枚实寄封,封上寄自“河北省武城县”字样,十分不解。明明武城县隶属山东,何来河北省管辖?
图示实寄封由河北省立武城中学寄天津,左上角贴普一800元邮票,销极少见的右读四格手填日期邮戳“河北省/武城县/ 年 月 日/十二里庄”,邮戳字体为魏碑体,这种字体用在邮戳中为笔者所仅见。戳质为木制,日期空格,收寄信函时临时填写。有天津50年6月21日中英文落地戳,封背还有同日天津六波纹机盖小圆戳。为此笔者查找了一些资料,一索这个地名的究竟。
去过武城县的人们都知道,这个县有三个地名很有意思,县城被称为“新城”,县城东南有个乡镇过去叫“旧城”,在运河边还有一个“老城镇”。初到武城的外地人每每被这三个地名搞得不得其解。其实,这三个地名的由来源于武城县治在历史上的多次变迁。
“武城”一名由来已久,最早源于夏朝,《隋区宇图》云:“夏禹七代孙芸封公子武于此建国”。战国时期,东武城是赵国的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地处赵、齐两国交界的前沿。《史记》曰:“赵平原君胜封东武城。”由此可以想见该城的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此时,因赵国境内的山西定襄也有一个武城,故加“东”字予以区别,这是“东武城”最早出现的名称。西汉高帝四年(公元203年)置清河郡,东武城属之,为郡辖14县之一。东汉时,光武帝封济南王刘德为武城侯。晋太康年间(公元280年—289年),去“东”字改称武城县,为清河郡所辖六县之一。前秦时,秦王符坚封长子为清河王移居武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武城县治驻地移至汉信城县旧城(即今南宫县悬空村),撤消在该城治所的清河县,将其县域并入武城县。隋代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信城旧城复置清河县治所,武城县治所重新迁回今故城县瓦子庄附近。因此处地势低洼,不断雨涝成灾,于唐代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将武城县城治所南移九公里,即今故城县关庙村附近。此时,武城县域包括今故城县南部饶阳店乡、赵行乡以南八个乡,武城县西北部甲马营乡一带,清河县东北部的张宽乡、连庄乡、渡口驿乡等。至宋代大观年间(公元1108年—1109年)运河西决,武城县城被河水淹没,其治所随迁至运河东岸,即今武城县老城镇,自此以后一直未再变动。
1949年10日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武城县政府驻地继续在此设置。1956年3月,武城东邻的恩县撤消,原恩县区域大部分划归武城县,其中包括恩县在明代时期的县治即旧城镇。1965年调整行政区划,经河北、山东两省协商,报请国务院批准,以卫运河为界,河西为河北,河东为山东,将武城县所辖河西部分划归故城县,将故城县所辖河东部分划归武城县。1973年卫运河拓宽,将武城县城向东北方向迁移20公里,重建新县城,即旧城西北1.5公里处。1984年,旧城公社改称武城镇;原县城所在地,城关公社改称老城镇。当地人到今天还习惯把新县城称为“新城”。
十二里庄这个地名是非常偶然的原因,从一本关于山东教案的书上读到的:天主教山东教区在山东建立的第一个教堂设在山东恩县十二里庄。在那里呆了20多年后,山东教区主教才迁到济南。恩县是一个老县,在地图上早已不存在,建国后大体划归武城县。这个十二里庄是现在的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西半屯镇十二里乡,邮编253800。
十二里庄在中国天主教史中名气极大,1998年出版的《山东省志·少数民族志宗教志》一书的不同页面查到如下内容:一、武城十二里庄天主堂,1839年建,1903年重建,山东天主教最早的教堂。济南将军庙街天主堂,建于1888年,山东代牧区总堂,由武城县十二里庄迁此。
二、山东代牧区主教,座堂地址:武城县十二里庄,1863年迁济南。
三、山东总修院。前身“圣母无原罪修院”。1847年10月,山东代牧区主教罗类思创办于武城县十二里庄。次年落成。1863年迁济南城内。
中国近代的行政辖区变迀频繁,与战爭关系最为密切,解放初期变化亦是朝秦暮楚,在很短的时间內平原省、察哈尔省等建立与撤销即是明证。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相对穏定。我们今天在实寄封上见证了行政区域辖地的变迁,十分有趣,这类实寄封是区域政治、地理变迁邮集和邮政史难得的素材,值得珍藏。
实寄封由天津邮友徐久宏收藏。此文首发于《传邮》后由《集邮报》转载 韩生原创 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