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开学典礼致辞:没有理想的坚持和内心的崇高,压力只会转化为“病历”
“你们是胸怀宽广目光坚定的被时代挑选的人,是肩负民族期望、肩负历史使命的人。希望你们不要偏执追求荣华富贵、声名显赫,而要成为能实践内心神圣使命的一代新民。你们不应该仅仅自己去寻找温暖,而应该成为给周围人带来温暖和光明的一盏明灯。”今天(9月15日),华东师范大学2021级全体新生在开学典礼上,聆听了校长钱旭红院士讲授的入学“第一课”。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今年开学典礼采用现场典礼与视频直播相结合的形式,除了在中山北路校区体育馆设置典礼现场,还在两校区各学部、院系、书院设置了视频分会场。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11053名优秀学子,共同开启新的大学生活。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正式开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才是能面向未来的“明德至善”的新民?钱旭红阐述了他对“新民”的理解:“通过在大学校园里学习,经历校外社会的实践历练,十多年后,能在暴风骤雨中显示出中流砥柱本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年轻俊杰英才。”
钱旭红强调,在师生共进携手培养俊杰英才的过程中,只有明晰什么是“未来社会”“未来大学”“未来人才”,才能明确前进方向。“未来社会”需要人类提升创造力和幸福感悟力;“未来大学”可能呈现出科学、工程、艺术三面一体的、交融而成的、不可分割的未来学科;“未来人才”则是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三位一体的精英。“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大制无割’,马克思所倡导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我们师生需要不断共同努力的方向。”
钱旭红对新生们提出了建议:“要做中流砥柱,而不随波逐流;要超越世俗,警惕过度功利;要抵抗熵增,练就超凡能力。”他希望新生们通过学习多学科专业的知识、思维和能力,突破“茧房”效应,在校园中获得性灵和能力的解放;要防止陷于功利而走不远,充分利用在大学校园里的这段时光,去琢磨、感悟和超越'有’'无’的意义;放弃过度的个人舒适享受,拒绝僵化,抵制躺平,砥砺奋进,向他人学习、向集体学习,知道合作的有力。
“没有理想的坚持和内心的崇高,压力只会转化为'病历’,而不会转化为动力!”钱旭红说,明天的社会不是今天社会简单的延长线,面向未来的教育,就应站在可预见的未来的角度,审视我们今天。他勉励新生,“我们的学校,未来要成为新人才、新学术、新科技、新思想的发源地之一,成为社会的先进示范,而你们需要成为与之相称的俊杰英才,这就是我们光荣而共同的责任。”
以下为钱旭红的演讲原文:
风雨兼程,未来无限
在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钱旭红
亲爱的2021级本科生、研究生新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你们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建校70周年这个里程碑时刻,加入华东师范大学!此时此刻我们发自内心的高兴!因为在座的各位将继承和创新我们的事业,你们代表着学校的未来、国家的未来。在今天的开学典礼上,我以“风雨兼程,未来无限”为题,和大家一起畅想憧憬我们的未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那什么才是能面向未来的“明德至善”的新民,并能让必将老去的我们不再担心?我理解,所谓新民,那就是通过在大学校园里学习,经历校外社会的实践历练,十多年后,能在暴风骤雨中显示出中流砥柱本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年轻俊杰英才。
追溯回望百年前,在那个国家面临存亡危机,灾难深重、艰难困苦的年代,我们的先辈青年们,以赤子之心和崇高理想,走出了一条救亡图强之路,中国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图景;七十年前,面对全国80%的文盲率,国家决定组建华东师范大学,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发力于教育兴国,我们的前辈青年们,矢志不移、砥砺奋斗,今天的神州才呈现了富强的前景。
先辈和历史已经留在过去,他们的精神正激励着我们,但无法代替我们继续前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去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正深刻而广泛地重塑着世界,严重的中西方冲突正深远地影响着时代。无论愿意不愿意,我们正身处一个特殊时刻的惊涛骇浪之中。没有目的地的帆船,任何方向都是逆风,只能原地打转。要避免这种尴尬之境,我们需要自醒。在这个纷繁巨变的时代,在这个乱云飞渡的世界,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更要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和肩负的重任。
我们的学校,未来要成为新人才、新学术、新科技、新思想的发源地之一,成为社会的先进示范,而你们需要成为与之相称的俊杰英才,这就是我们光荣而共同的责任。明天的社会不是今天社会简单的延长线,面向未来的教育,就应站在可预见的未来的角度,审视我们今天。
时间观、格局观,是区分浑浑噩噩迷失者和自我实现预言者的重大判据。“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我们师生共进携手培养俊杰英才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憧憬明晰什么是未来社会、未来大学、未来人才,以明确大概的前进方向。
未来社会,由于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极高,物质可能极大丰富。凡是能够被替代的事情,均将由机器代劳。那时,与机器和技术相容的“超级人类”乐于操控一切,却无暇顾及自身和灵魂,人格异化和精神空虚就成为潜在的风险。与此同时,因为无需为生存而劳作,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无用人类”会空虚颓废、无事生非,极端者甚至冲击社会、破坏规则,成为人类的负担或危险。为保证社会不被分裂、人类不被异化,灵魂得以安放,今天我们就要为未来有所准备,将来要引导这两类人从事机器无能为力的体育愉悦、梦幻想象、艺术创作、科学发现、外星探索……毫无疑问,提升创造力和幸福感悟力,就是那时社会可能的刚需。
未来大学,由于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深度交叉融合,人为主观的学科区分、壁垒、界限,如理工农医经管艺术等门类的边界,如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区分,将逐步淡化。跨学科融合、超学科发展成为主流。所有的学习、研究和创造可能都将围绕着理念、问题、工具而开展,没有人再愿意在学科专业间挖掘鸿沟而自毁前程。科学、工程、艺术三面一体的、交融而成的、不可分割的未来学科,将有可能会浮现在人们眼前。
未来人才,多才多艺,学贯中西、横跨农工文理,不再是一种难见的神奇。那时,一个杰出的研究者可能三位一体,即,他/她既是能有所发现的科学家,又是一个能改变社会生活、改变世界的工程师,更是一个能给人类创造感性美学享受的艺术家。那时,我们会拥有许多科学艺术多方面突出的精英,如同历史上出现过的伽利略、达芬奇、海蒂·拉玛、墨子、朱载堉,王贞仪等等。
有了对未来的大概描述,我们同学对进入校园后该如何完善发展自身,就有了基本的把握。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大制无割”,马克思所倡导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我们师生需要不断共同努力的方向。如此,在校园里培养出的具有未来意识、未来才能、未来担当的青年俊杰英才,就能在毕业后引领未来社会各行各业不断前行。
人的成长,除了要关注未来方向,也要关注成长过程的一些细节,这里特别提及几点,强调如下:
1. 中流砥柱,而不随波逐流
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须谨防官气、商气、市侩气被带入校园。大学是培养未来新民的神圣之地,你们应该成为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而不是跟随者。
每一代人要保持自己独立的生命活力,需自己面对和克服困难,抵御诱惑和消极影响。对百年前、70年前的大学生而言,那时时局动荡或者条件艰苦,但他们克服困难,锻炼出了家国情怀。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们而言,改革开放之始国门初开,他们面对的是舶来的街头文化诱惑和冲击,喇叭裤、爆炸头、蛤蟆镜、录音机、迪斯科……,他们没有无所适从,而是勇敢拼搏,成为追求真理、造福国民的新一代。而目前来自校外或舶来的并试图影响你们的,是可能改变民族性格并妖气十足的“娘炮文化”、消极逃避的“佛系文化”、机场脑残的“粉丝文化”、互怼激进的“网红文化”等等。
面对当下的各种各类流行的信息或者文化或者言行,无论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大众的还是小众的,你们都要特别注意、特别小心,甚至有所警惕。我们要摒弃跟风附和、舒适随意和漫不经心,独立思考是生存发展的金规律,要避免在不知不觉中,因跟风迷失而丧失前途、耗损生命。
一个人的判断力,来自其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应对各类外来影响的自主选择性。今日世界,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有人说,互联网本应是让井底之蛙开阔眼界,不曾想,井蛙们相互汇聚遇见,相互确认,相互支持,进而坚信天空就是井口那么大!互联网是容易滋生极端的地方。它让同层次想法类似的人极易汇聚,聚集交通成本几乎为“零”,身处其中的人,犹如被蚕茧包裹,以至于错误地认为所有人都是与之类似的想法,进而互相激励,放肆胆大,鲁莽盲动。这些深受“信息茧房”“思维茧房”束缚的可怜人,深陷茧房却不自知。罗素说,“人生而无知,但并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这里的教育是指那些不正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者“茧房”效应。造成“茧房”效应的,包括来自单一途径的影响、单一来源的信息、单一成套的图书;当然,造成“茧房”效应的,同样包括来自原生家庭、原生社区、原生阶层的影响。
因此,我们希望新生们,通过学习多学科专业的知识、思维和能力,突破“茧房”效应,在校园中获得性灵和能力的解放。解放思想,你们首先要在校园里主动接触到不同的学术思想,要不然,解放的全是你自身被压抑的渴求放纵的欲望。
要防止欲望的放纵,我们的性灵还需要内心的崇高和道德引领。康德说,“最应该让我们感动的,一个是我們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则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标准”。道德不应该是被迫的他律,不应该体现为对权威的顶礼膜拜和对自身利益的得失算计,而应是来自内心的自律,即内心的崇高和召唤。自律即是自由,他律或成虚伪。我们要为毕业后校园外的社会做好准备,做内心幸福手脚有力的新民。
2. 超越世俗,警惕过度功利
有无相生。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发展过程中,认知“有”不算是最高成果,而认知“无”才是最高的成果。最早认识“无”的,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先贤老子,他最早站在了人类思维的高峰。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叫“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并随后又发展出点击化学的巴里·夏普莱斯,就很喜欢并推崇老子的这句格言。
这句话的含义是:那现存有用的,只会给你带来便利;而那无用的,才可能是最为有用的。“有”和“无”在这里的意义,就像有水的河洼,利于灌溉庄稼;无水的洼地,可用作水库存蓄。这也像在山水国画中,相比较于浓墨重彩的礁石山体,那没有墨迹的、适当的“虚无留白”,更是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独特艺术表现。
你们要防止陷于功利而走不远,要充分利用在大学校园里的这段时光,去琢磨、感悟和超越“有”“无”的意义。当你多一些哲理的“无”,少一些世俗的“有”,就会少些功利心,就多些心静淡定,多些大智慧。要学会珍惜拥有的,也不要过多叹息“空无”,因为叹息不会带来任何人生的神奇,而如果你探索出合适的方法,有可能“化无为有”“化腐朽为神奇”。
3.抵抗熵增,练就超凡能力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指出: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生命以负熵为生。这本书启发了随之的DNA发现。生命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负熵”,获得“秩序”,从而拥有生命的活力。然而,无论你喜欢不喜欢,熵增却是一种自然常见的状态。要对抗熵增,就需要我们放弃过度的个人舒适享受,拒绝僵化,抵制躺平,砥砺奋进。学习和研究就是获得负熵,可以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以帮助你们超越动物性,实现心灵的自由,提升机体和性灵的生命活力。
要充分地实现熵减、获得负熵,需要向他人学习,知道合作的有力。智慧者,身边尽是朋友;算计者,周边全是敌人。智慧是普适规律的化身,聪明是技能的代名词、有时甚至是漏洞的象征。世界上的竞争模式多种多样,再强的个体竞争力也难以抵挡来自集体的系统竞争力,向他人学习、向集体学习就能获得组织和合作的魅力和赋能。
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你可以低风险地尽情去尝试、去体验如何减少熵增、获得负熵。和一旦犯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社会历练不同,在这里,你们可以从各种挫折、失败中学习经验,在得失中体验人生、并准备今后的人生。
同学们,没有理想的坚持和内心的崇高,压力只会转化为“病历”,而不会转化为动力!最坚固的牢狱在人的大脑,最美的天堂在人的内心。你们是胸怀宽广目光坚定的被时代挑选的人,是肩负民族期望、肩负历史使命的人。希望你们不要偏执追求荣华富贵、声名显赫,而要成为能实践内心神圣使命的一代新民。你们不应该仅仅自己去寻找温暖,而应该成为给周围人带来温暖和光明的一盏明灯。
最后,祝大家在师大的求学生涯顺利、圆满。感谢各位!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图片: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