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山东博物馆”误读成“山东情妇馆”这样的笑话发生了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段子,一对情侣在山东博物馆前路过,小伙子看着博物馆上的题字,非常疑惑,不由自主地念道:“书法倒是不错,‘心在情妇那’是什么意思?”。姑娘顺着小伙子眼神看过去,也疑惑地说:“是‘山东情妇馆’吧?难不成是山东省用来关押那些贪官们的情妇的?”
这虽然是一个段子,却真实地反应了今人在书法使用上的不严谨。其实“山东博物馆”这几个字,还是出自名家之手呢!1959年,郭沫若先生参观山东博物馆,兴致来时,诗兴大发,于是为山东博物馆题诗一首。落款处便是山东博物馆牌匾的出处,还把原来的竖式改成了横式。
山东博物馆
这就是山东博物馆经常闹笑话,被恶搞,流言蜚语贻笑大方的根本原因。不是郭沫若先生写不好,郭先生曾提过不少的博物馆匾额,陕西历史博物馆、金县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都出自郭沫若之手。更有大名鼎鼎的故宫博物院,也是郭沫若题写的。
这些匾额都是用最接近正体的书体题写的,让人一目了然,当然也不会引发人们的离谱地联想,以至于出现不雅的笑话版本。山东博物馆这种截取草书题款来充当题匾的作法,太过随意,不但不便于识读,也不符合古人对文字书体使用的规定。
山东博物馆的出处
南朝人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记载,“飞白本是宫殿题八分之轻者,全用楷法。”宫殿题署归类于榜书,皆属于铭石之书。魏锺繇书有三体,铭石书、章程书、行狎书各有其用,铭石书用于铭刻题署,章程书用于公文和教学,行狎书用于传递信息、随手记录。
宫殿题署的八分书,是唐楷以前的楷书,魏晋时期的正书,王羲之称它是八分书。清朝朝人顾蔼吉在《隶辩》中说过,“锺繇《泰山铭》、《受禅表》皆铭石书书也,羲之谓之八分,今见拓本,亦是八分”。
郭沫若题故宫博物院
刘有定在注元代郑杓《古学篇》中也说了,铭石书是正书。“初,行草之书,自魏晋以来,惟用简札,至铭刻必正书之。故钟繇正书谓之‘铭石’”。铭石书、八分书、正书、楷书,都是便于当时辨认的字体。其中正书包括篆书、隶书和八分书等。古文献中多出提到宫殿题署用正书之类,到后来才有用行草入碑题署。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题署为什么最好用正书呢?正书之说,古时没有这种叫法,直到王僧虔自夸正书第一,才有了正书之名。今天所说的正书,意指端正的书体,一般是与比较难以辨认的草书相对立的。它包括篆书、隶书和楷书特点是容易被时人辨认,也容易书写。
说句实在话,现在容易辨认的是简体楷书,人们可以用简体楷书和相对来说比较好辨认的行书来书写。毕竟书写这些匾额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辨识度,书法的艺术性还是次要的。所以,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题署建议用传统一些的,又便于辨认的文字,突出指引的方向,增加一下文化氛围。
欧阳询阴符经局部
对于一般普通的匾额,甚至现代气息很浓的场所,就没有必要用传统书法来题署门头。对于有人提出满大街的电脑美术字和印刷体商业门头牌匾是文化的缺席,是文化的倒退之说,我持否定态度。传统文化不是万能的,文化要发展,当然要随时代。
况且,门头的设计已经不是远古时期简单的几个字就可以完成的了,虽然我一直坚持美术字不是书法,但是设计得当的门头牌匾美术字,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绽开的新花。
王献之群鹅帖
何况这种美术字,它并不属于书法,它是文化的另一种形式。你可以叫它美术,也可以叫它设计,有什么理由说用了美术字就是文化的倒退呢?我到觉得美术字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