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清水今作证

如果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是一条长长的水管,那么,出口在京津,阀门就在淅川;如果说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是一条长长的中华巨龙,那么,龙尾在京津,龙头就在淅川。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丹江口水库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其中,淅川水域面积506平方公里。甘洌纯净的丹江水就是从淅川陶岔中线渠首水利枢纽工程出发,一路北上,滋润着华北大地。丹江是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中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丹江口水库被水利专家誉为是中国的“阿斯旺水坝”、“北中国的母亲湖”,因此,水质安全比天还大,保护水质是历史赋予淅川人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也成为后移民时代淅川人的头号政治任务。

为了守护这库清水,淅川历届县委政府立足县情,放眼全国,树立了“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在清水里”的发展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气魄,咬定青山不放松,关停环保不达标企业,取缔网箱养鱼,大兴生态造林,保障了一库清水永续北送,让京津冀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人民喝上了纯净水、放心水。

  工业担当,淅川损失149.6亿元

大家知道,工业是一个地方的经命脉。但是,为了一江碧水送京津,淅川对县域工矿企业实行了最严格的一票否决制。凡是可能给丹江口库区造成污染的企业,无论效益再好,一律关停转产;凡是可能给丹江口库区造成污染的项目,无论投资再大,一律不得入境。

自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以来,淅川在几乎没有得到补偿的情况下,关停并转企业350家,先后否定了40多个大型项目的选址方案,终止了40多个中型建设项目,取缔了20多个违规建设项目,企业为此直接经济损失149.6亿元,财政税收总量每年减少1.3亿元。淅川县泰龙纸业有限公司、陶岔水泥厂、淅川丰源化工、淅川钒矿、丰源氯碱等一大批曾经是淅川县域经济支柱的大企业被迫关停或并转,造成20000余名企业员工失业。

淅川县泰龙纸业有限公司是一个年产值高达50亿元的大型企业,原有职工3000余人,系淅川县明星企业,豫西南最大的造纸基地。无论工业规模还是工业废水排放量均已经达到省定标准。倘若这个企业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以外,完全可以保留。但是,为了南水北调,淅川县泰龙纸业有限公司只好牺牲企业的利益,服从国家大局。2004年12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先净水,后调水”的指示精神,淅川县委政府彻底关停了淅川县泰龙纸业有限公司,造成资产损失2.3亿元,年减少税利1000万元,3000余名员工失业或者转产。不仅如此,淅川原有三大“宝”:红薯、南瓜、龙须草。特别是龙须草,是造纸的优质原材料,淅川的山脑儿山根儿、房前屋后遍地都是龙须草。淅川县泰龙纸业有限公司的关停造成全县近百万亩龙须草无人收割,无人运输,无人收购,连锁反应涉及到千家万户,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原泰龙纸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企业家邹旭德是从淅川县九重镇走出的一位大学生,也是微电影《北京,不渴》主人公李向北的人物原型之一。邹旭德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泰龙纸业有限公司工作。他从一位普通工人做起,一直做到公司的副总。企业关停后,有10余家大型企业聘请邹旭德去做技术和管理工作,但是,邹旭德都婉言谢绝了。失业后的邹旭德在仓房镇承包了1000余亩橘园,在毛堂乡承包了1万余亩荒山。原来坐着小车、穿西装的邹旭德脱下了西装,走进了大山,拉起了板车,当起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

十多年过去了。如今,邹旭德的柑橘园已经成为淅川的生态品牌产业,1万余亩荒山也披上了层层绿装。在采访中,已经头发斑白的邹旭德指着自己的橘园,深情地说:“说实话,当年我选择走生态经济之路,并不是想着赚多少钱。我是喝着丹江水长大的。丹江养育了我。我就是想着要为丹江做点事儿,为南水北调做点事儿,为后移民时代的乡亲们的发展探探路,积累一点生态经济发展的经验。”这就是淅川人,他们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了一渠清水永续北上,甘愿牺牲自己的经济、前途乃至命运,甘愿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青山绿水,奉献给祖国的伟大事业。

渔业担当,淅川2.8万渔民洗脚上岸

网箱养鱼曾经是淅川县委政府主导的支柱产业,主要是解决失去良田的群众温饱问题。截止2013年,淅川境网箱养鱼已经发展到40170个,年产值15.8亿元。可是,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由于网箱养鱼使用的消毒剂、鱼药等容易污染水源,因此,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夕,淅川县在国家有关奖补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开展了全面取缔库区境内网箱养鱼的大行动。40170个网箱全部撤离,2.8万渔民洗脚上岸,被迫另谋生路,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000多万元。

“起居三米舱,捕鱼换口粮”,这是淅川渔民张西召的生活写照。他的家离丹江口水库不到1公里,从小就随父亲在丹江河里捕鱼、养鱼。2003年,他在淅川县委政府的鼓励下开始发展网箱养鱼产业。10年后,他的网箱养鱼已经发展到60箱,每年净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取缔网箱养鱼,张西召当然不情愿。他说:“为了让北京人喝上纯净水,就非要砍我家的‘摇钱树’?这不公平!”前来做工作的镇、村干部对他说:“不公平也得执行,咱不能为了自己发财,让几亿人喝脏水呀。”在各级干部的反复劝说下,张西召最终还是结束了水上生活。在离开渔船的前一天,张西召独自一人在渔船上坐了一天。他深情地望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丹江,泪水从脸颊落下来,砸到江面上,融进了江水里。

为了一湖清水,淅川采取了非常苛刻的环保措施。不仅网箱养鱼被取缔,就连库区移民赖以生存的畜牧养殖业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全县312个畜禽养殖场被强令关闭,农民经济损失高达几亿元。淅川县荆紫关镇穆营村就是其中之一。穆营村原是一个养鸡专业村,拥有40余家养鸡场,养鸡车间150余个,年净利润450万元左右。2016年夏天,为了保护丹江水质,穆营村的养鸡场被迫全部关停。一些起步晚的养殖户甚至连建鸡舍的本钱还没有赚回来,直接造成了少数养殖户返贫现象。可是,为了北京人喝上放心水,他们无怨无悔,转产室内天麻、茯苓等中药材种植,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

生态担当,森林覆盖率达到45.3%

淅川的地被淹了,厂被关了,网箱被撤了,畜牧不让养了,那么,67万库区人民的生路在哪里?金山银山不如青山绿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为了确保丹江口水质,淅川县在强行治污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通过退更换林、湿地保护、生态开发、石漠化治理等多种形式,引进有实力的公司,大力发展茶叶、竹子、金银花、软籽石榴、杏李、玫瑰、柑桔、核桃、杨树、柳树等生态产业。

河南仁和康源、河南豫淅红、南阳果然出色、河南丹圣源等公司分别在九重张河、老城杨山、西簧河北、盛湾瓦房等地发展软籽石榴、核桃2万余亩,将当地800多名贫困户变为产业工人,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多元。淅川县福森集团在九重镇唐王桥村建立1500亩金银花扶贫产业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已有1200户、4500人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县经济林和用材林达到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3%,成为河南全省公益林面积最大县和全省25个重点林业县之一,为丹江口水质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水利检测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丹江口水库109项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Ⅱ类以上标准,其中常规项目95%以上符合Ⅰ类标准,特定项目100%符合水源地水质标准,完全可以直接饮用。

一湖清水今作证。一直以来,淅川县委、政府把“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的工作思路写入了淅川发展“四大战略”之中,把“水清民富新淅川”写入了十三五规划之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为了一湖清水永续北上,67万淅川儿女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守护着丹江,守护者北中国的母亲湖。

请北京放心!请天津放心!请华北人民放心!

(文章为淅川县委组织部特约稿件,其它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使用。图片由淅川摄影家协会友情提供使用,因来自图库,未能一一署名作者,特表歉意!)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