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边边(148)
△繁忙的宜昌江滩
一四八、何元gan的辩解
何元ganzui大的罪过,还是长途贩运和公然经营烟.土生意,对这种有损国计民生的买卖,就算是拿到现在也是罪该万死,是要被"敲砂罐儿(四川话:qiang毙)"的。但何元gan却振振有词的声称:"做烟.土生意是不好,可我不做,别人照样做(当时国民政.府允许鸦.片公开买卖),别人把钱赚了,就饱了私囊;我把这笔钱赚过来,就可以为大众做点好事。"谁能说他讲的不对?
虽然何元gan在外人的眼里十分低调,常年cu茶淡饭,一袭蓝布长衫;虽然他一向乐善好施,热心办教育,尊重知识分.子,尤其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ting身而出,不惜重金,捐款救国,表现出了一个正直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可是何元gan的另一面可不那么光彩:他既是宜昌仁和社的"掌旗大.爷",川江上下袍.哥的老.大之一,又和川军的一些将领如陈兰亭、潘文华、王赞绪、范绍增等称兄道弟、与宜昌汉留西陵社的王泉山,以及轮船公.司的老.板、各码头的封建把头相互勾结,自然做过不少宜昌话所说的"拈不上筷子,摆不上桌面"的欺行霸市、强行垄.断的龌龊事。
不过以何元gan为代.表的老式土豪绝没有现在的一些富翁这样喜欢显富,也没有现在的一些既得利益者这样极.度奢侈;不会像现在的有.钱.人这样自私自利,也不会和现在的一些富贵人家这样冷血,人家即使是声se犬马、酒池rou林也是很低调、尽量不为他人所知的。他们基本上还是被传统道.德思想所约束,相信圣人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相信佛教所说的做善事能消除灾.难业障:"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所以在发达和有钱以后,慈善救济、修桥铺路、办学助教就成为他们的首选。
在宜昌当年的报刊上,经常可以看见何元gan慷慨解囊、乐于善事的有关报道,其中就有民.国十九年(1930年),宜昌监狱人满为患,何元gan和宜昌的一些名流士绅上书国民政.府司法部,zui终使得170多名初次犯.罪、罪行不大、影响不深的犯人获释,并由他资助那些获释人员或返乡或安排就业。记者报道说:由于何元gan出身低微,深知贫民之苦,故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社.会好评。
鲁鋆在1.9.85年写的那篇《宜昌的监犯调服兵役》一文中却是说出一桩很奇葩的奇闻。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壮.丁难以满足前方部队补充兵员的情况下,下令各省将监狱已判.刑的刑期在十年以下、年龄在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身.体健康者皆可调服兵役。于是,当时担任宜昌县国民兵团第.一中队队副的他就和一帮人在1937年11月初来到设在宜昌桃花岭的湖北第三监狱从三百多犯人中挑选了二百名。"为了防止这些人途中暴.动,采取两路纵队,用麻绳分别将并列的两人一人套扣左肘和一人套扣右肘联结起来,同时用长麻绳自前至后联结,负责接领的各班长分别在队列的左右侧各相聚十余步,持qiang警戒随行,杨队长前后巡视以防意外。"
犯人被押回了位于沙河的驻地,不仅发给了棉被、衣裤、鞋袜等用品,"每月还按当时政.府对待新兵粮饷的规定给予饷金。"可是在两个多月的新兵训练中,还是陆续逃跑了二十多人,1940年1月中旬,驻湖南的五十七师派了一个副营长和二十多名官兵前来接收,鲁鋆曾提醒过他们,这批兵员来自于监狱,途中要注意。那个副营长笑着回答:"铁打营盘流水兵,逃跑是免不了的。"他在文.章中回忆:"谁知我们白天把这些人交给了部队,当晚就逃跑了四十余人,结果部队只接到这批特殊的新兵一百三十多人带往湖南前线去了。"
这样对比,何元gan当年倒真是做了一件大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