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古代对于甲胄的管理为何如此严格?

史料《辽西入卫纪事》曾记载:

一贼抡刀砍值公,适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对而折。公或免,时贼矢雨骤,公与余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

此外,史料《铸剑戟为农器赋》也曾记载:

任甲胄于忠信,施干橹于礼义。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劳;小往大来,变东作西成之器。

上面这两段话大家可能都不太清楚讲的是什么意思,所以笔者先为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段说的是,明朝时期的辽东大将袁崇焕曾与清朝贼徒有过近身肉搏,但因为刀剑质量不行而落败。在撤退的时候,清朝贼徒以弓箭射他,但因为有重甲保护,所以尽管被射成了刺猬,但人依然没事儿。第二段说的是,宋朝时期人们将甲胄看作忠信的标志,因为它主管征伐,能保家卫国并御敌于国门之外。

通过上面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简单地看出甲胄在古代的两个重要作用,即作战时的防护效果与平时的震慑效果。可能这里还有有朋友想,你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有指出甲胄的管理为何如此严格(一副甲胄顶三把弩箭,三副甲胄可以被判处死刑)。有鉴于此,所以我们接下来就看看,古代对于甲胄管理如此严格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其一,甲胄背后的忧虑

为了公平起见,笔者以战国末年到汉朝初年的甲胄举例。史料《考工记》记载,战国末年的甲胄质量当以燕国最好,而燕国当时的甲胄以铁甲为主,皮甲为辅,其中铁甲的甲片为470片至510片之间(燕国人人都可以制作甲胄)。

此外,根据《史记》及近现代考古发现所说,西汉时期的兵卒主要甲胄为玄甲,其中玄甲的甲片数量从450片至550片不等,同样为纯铁甲,而且几乎可以包裹住整个上半身及大腿的大部分区域。这里还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无论是战国时期的燕国甲胄,还是后来西汉时期的玄甲甲胄,他们的重量都在40斤以上,而且制作周期也都在一周以上(特指熟练的工匠)。

前文说了这么一大堆,其实主要是想告诉大家,甲胄在古代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并穿戴的,因为它太繁琐,太复杂,而且一旦出现破损或断裂,那维护起来更是昂贵到令人无奈,甚至绝望。甲胄既然不是普通人所能拥有的,那么除了军队之外也就只剩下豪强大族了,而豪强大族一般都有很多的人口和奴仆,而很多的人口和奴仆一旦被甲胄武装起来,会有什么后果相信大家也都知道。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古代之所以如此严格地管理甲胄,说到底还是担心有人做出对朝廷不利的事情。

其二,甲胄本身的优势

宋朝相信大家都知道,自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后,整个宋朝从开始到结束,几乎除了那么少有的几位名将外,其他时候他们的对外战绩都是惨不忍睹。可尽管如此,宋朝却为何还没有被少数民族吞并,甚至还在征服天下的蒙古铁骑面前也坚守了数十年呢?其实这里的大半功劳,都要算到甲胄身上。

宋朝时期的军队制式甲胄为步人甲,步人甲相比前文提到的那两种盔甲可是高档了不知道有多少倍。举个简单的例子,步人甲的甲片最少也有1800片,重量最高时甚至可达120斤以上,说起来那绝对是武装到牙齿。而正是有了步人甲这样的巅峰甲胄(甲胄完备于唐朝),所以整个宋朝时期,才能凭借步兵而与金国,辽国,蒙古等游牧民族政权的骑兵相抗衡,并保持着不亡国的极端压力。

这里笔者再举几个例子,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与夏王窦建德和郑王王世充两人在虎牢关交战,战争进行到最关键时,李世民与秦叔宝和程咬金二位武将,亲率3500名全副武装的玄甲军猛冲郑夏联军十万人,并最终将十万人的军阵彻底冲散,而这一次冲击也奠定了虎牢关之战的胜负。

南明永历十二年(公元1658年),国姓爷郑成功亲率水陆大军17万北伐中原,并凭借手下精锐士卒铁人军一路高歌猛进至南京城下。根据史料记载,这支铁人军全身披甲,除眼睛之外没有任何一处暴露在外,而且铁人军的甲胄及武器重量加起来更是高达140斤以上。

除此之外,在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这支铁人军更是顶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发起了十数次冲锋,并最终帮助郑成功夺取了整个台湾。

最后,关于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古代对于甲胄的管理为何如此严格这个问题,笔者个人有两个看法。第一个为甲胄背后的疑虑,原因是甲胄普通人根本无法持有,而豪强大族一旦持有便等于拥有了谋反的能力。第二个为甲胄本身的优势,原因是一件完备齐全的甲胄可以为士兵带来强大的加持力,而这种加持力如果成群出现,那对于战场上的形势则可以造成无可匹敌的碾压力量。

参考资料:《唐律疏议》《元史》《清史稿》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