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35,耆湖
《越绝书.吴地传》:“耆湖,周六万五千顷,去县百二十里。”
耆湖的面积应该是抄写错误,这些数据应该来自于古籍中的表格,零好像写作〇,不小心滴到墨水,多出来一个二个〇也是常有的事。从这几条记录的排序看,是按照湖的面积由大到小排列的。耆湖面积应该介于1320顷与500顷之间,650顷比较合理。
耆湖去县120里,相当于现在的48公里,但不知在什么方向。
太湖和无锡湖比较清楚,现在未知(未猜)的几个湖,除了耆湖,还有昆湖(排除了昆承湖)、尸湖、湖王湖和丹湖,我猜湖王湖可能是金山的柘湖、丹湖是平湖的当湖,再大胆猜测昆湖是嘉兴的南湖。将这些猜测的位置标注在地图上,如下:
自东周以来,环太湖地区有很多湖,东汉与现在有很大区别,但多湖肯定是事实。如此我们可以来推测《越绝书》的编者,为什么就录入这几个湖?从这张图大致可以看出一个规律,那些湖都围绕着太湖。以太湖为中心,《越绝书》录入的湖,应该都是围绕太湖最内圈的湖。
所以我猜测的昆湖、湖王湖、丹湖的位置不对。至少丹湖的位置肯定不对,因为当湖(今平湖)是东汉以后才沦湖的,《越绝书》的年代,那儿还是海盐县治的所在。丹湖应该与丹阳有关,丹阳在秦汉不属于会稽郡或者吴郡,不是《越绝书》作者所在的郡,这是将丹湖注为“当问之”的原因。同样道理,“湖王湖”也不在会稽郡的辖境内。
耆湖可能的方向有二个:一个在无锡东,一个在吴江的梅堰附近。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其所在的位置当为今长漾、麻漾一带。
“吴江通”网站,吴文化地名》自然地理地名》长漾,有一则关于长漾(麻漾)来历的传说。
明初,朱元璋与徐达对弈,进入中局,黑白双方各自形成一条大龙,互相搅在一起。徐达一招“黑虎偷心”把白子落在黑龙的心脏部位,朱元璋龙颜失色,愣在那里......此刻,纹坪上的两条蛟龙飞到空中斗法,各不相让,朱元璋的那条黑龙口吐烈焰,怒烧白龙,徐达那条白龙也不示弱,钻到太湖里,一口气吸足了水向大火喷去......最后当然是黑龙干掉了白龙,白龙长长的身子化成了长漾,圆圆的龙头化成了麻漾。
这则故事是否隐含了一个古代的记忆?长漾、麻漾原本是一体的。
长漾,又称牛娘湖,湖底高程-0.1~1.5米,总面积9000亩,即90顷。
北麻漾,也作北马漾,简称麻漾,湖底高程0.6米,占地10.3平方千米,即154顷,是吴江面积最大的湖泊。
南麻漾,不知何时与北麻漾分开,现在基本消失,演变为南麻社区。
现在的318国道和頔塘平行从长漾与麻漾之间穿过,大概是那条凶猛的黑龙。
从卫星地图看,如果考虑长漾、北麻漾和南麻社区是连成一片的湖泊,面积大体上是今天长漾+北麻漾面积的三倍,约(90+154)x3=672顷,符合《越绝书》记录的650顷。
张修桂《太湖演变的历史过程》一文提到,
这些资料说明,在史前时期,长漾、麻漾曾经数度在湖泊与陆地之间切换。长漾和麻漾的湖面变化主要受太湖影响,王建革、张修桂都认可,太湖完全成湖是在西汉时期。西汉以后,太湖湖面还有比较大的变化,但记录很少,很可能到了明代才有比较全面的记录,所以关于长漾和麻漾的传说基本都是朱元璋以后的。
梅堰镇位于长漾、麻漾东,龙南村落遗址就在梅堰镇,主要属于崧泽文化最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第三、第四次发掘也发现了良渚文化晚期的遗存。不是很清楚,石器时代后此处还有什么遗存?
梅堰向西是庙头村,长漾里应该是这个村的,英文名写作:永远年轻。
长漾水清鱼丰,曾经是吴江最大的内河水产养殖基地之一,现在治理太湖,可能转为种植虾稻米。
虾稻米田
长漾
北麻漾以往曾是震泽、盛泽、平望和严墓间的船运必经之路,常年帆影片片,橹声欸乃。北麻漾水产丰盈,盛产各种淡水鱼。四周农村桑麻遍野,“无地不桑,无家不蚕,无户不缫”,所产生丝是湖丝中的上品。清末,漾西、漾北的蚕户缫丝兼事摇经,漾东、漾南,家家排设手工织机将自缫之生丝织成绸匹。现在这些基本上都消失了。
现在,航运主要由頔塘来承担
沟通頔塘与北麻漾的小河
北麻漾南岸是龙泉嘴
龙泉嘴的传说也与朱元璋有关,朱皇帝与刘伯温同游太湖时,产生了和秦始皇一样的错觉,遥望东南隐现一股冲霄王气。刘军师来到北麻漾踏勘,发现此地风水果然不凡,发现北麻漾南岸一处乃龙头所在,刘军师在龙首处建东岳庙,灭其王气,于是有了“龙泉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