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09):古玉纹饰制作工具——古砣具(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玉制作,利器一在于砂(参见《古玉学步(10):解玉砂痕一点通》)、二在于砣。
古代砣具已经离现代相去甚远,虽然不是人人都有条件接触和摸索古砣具,但是如果能够熟悉和掌握古砣具的具体特征,对于鉴别古玉工痕真伪是非常之必要的。
古玉纹饰制作工具——砣具有很多类型和型号,但归纳不外五大类:大砣、细砣、粗砣、平砣和斜砣(图1)。
图1
根据古玉表面残留痕迹推测,五大类砣具各有功能,不可替代、不可或缺,对其功用及痕迹特点,本号观察简单总结为:
大砣切玉料开孔偶用到,
细砣薄且小常常见重刀,
宽砣见刀锋直线片切削,
平砣压地磨真阳线料峭,
斜砣切带磨坡刀功夫照。
鉴古赏玉,细辨砣痕——还是刀工古拙、边角不苟吗?
(一)大砣切玉料开孔偶用到
真正的大砣长的什么样子?清代《玉作图》有记录(图2)。
图2
实际的大砣到现代还有使用(图3),砣的直径比较大,其主要功能是切割玉料。
图3
大砣的主要功能是玉料切割,如大砣切割示意图(图4)。
图4-1
图4-2
当然,进入金属时代后,大砣先后有铜质砣具、铁质砣具,而金属时代之前的文化期大砣是什么质料?石核类吗、坚木类吗,未有定论。这里尽管可以拍砖,因为关于砣具的最早发明至今都未有统一定论,但本号是根据文化期遗留的砣痕采信文化期砣具说的。
砣具切割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有双向对切与单向切割两种,多用于玉斧、玉管、柱形器或锥形器等器物的制作,为避免单向切割造成的大幅偏移,一般采用双向对切法进行。
大砣单向切割的实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羊羔庙遗址出土的玉斧(图5)。
图5:墨玉斧 赵宝沟文化,长13.5厘米,宽6.3厘米。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羊羔庙出土,敖汉旗博物馆藏
类似的切割痕迹还显示在新石器晚期另两件石斧和玉环上(图6)。
图6-1:新石器时代石斧
图6-2:新石器时代玉环
砣具本体虽大小厚薄各不相同,边缘也有薄刃与平钝的差异,但中部较厚、边缘扁薄的基本造形稳定,使得切割琢磨的玉料通常会在器表留下“中间宽深、末端尖浅”的制作痕迹。上述5、6两图的出土实物上的切割痕迹正是反映了这样的特征,所以是文化期大砣具留下的杰作无疑了。
除切割外,大砣还有一个打孔功能。
砣具打孔通常以砣具两边双向对磨或用砣具配合桯具打孔的方式制作,往往会在透空处留下中间宽深、末端尖浅的的砣磨痕迹(图7),并且所出系孔多呈椭圆形,这种功能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卡若遗址出土的玉刀(图8),多有砣具打孔的特征,可为砣具打孔例证。红山文化兽形佩的砣具打孔则成为其玉作的一大工艺特征(图9)。
图7:砣具打孔示意图
图8: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卡若遗址出土玉刀
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