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4):钻痕细查考 孔中藏奥妙(上)

一夫之2018-03-28 08:25:51

古砣工痕第二要义是“钻孔痕”。

由于古玉的工痕直接取决于所使用的工具,利用现代工具无论如何也仿不出古代工艺痕迹,“钻孔”是古玉鉴识中又一重“点”所在,不可忽视。

古玉钻孔工艺发展过程,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桯(ting)钻工艺:

桯钻俗称“实心钻”(图1),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为早期玉器钻孔的主要工具,一直沿用到近代。最早的桯钻工具为玛瑙、火山燧石等制作的箭头,人们用其直接在玉器上带动潮湿解玉砂进行旋转打孔。后来出现了弓,利用弓来带动钻头加工,大大提高了钻孔效率。

图1

早期桯钻主要靠人力手工转动,几乎无法达到在同一个点上一次完成,必须要反复起钻,所以形成特点为:

(1)马蹄孔:必须要反复起钻才能完成钻孔,所以洞口变化不规则,往往呈现马蹄孔现象(图2)。

图2-1

图2-2

(2)废弃钻孔点:由于碰到玉质过硬点无法继续完成,常常出现废弃钻孔点(图3)。

图3

(3)喇叭口:新石器时代玉器桯钻孔常常会出现喇叭口,当被磨制物体的硬度与钻头材料的硬度比较接近时,被加工的玉器与钻具之间相互磨损消耗,使较粗的钻头前端慢慢被磨细,无法再下钻,而钻头的后部直接与孔口接触研磨,使孔口的倒角度越来越大,最后形成外大内小的“喇叭口”(图4)。

图4-1

图4-2

(4)蜂腰孔和象鼻穿:为了提高工效,常常两面对钻形成蜂腰孔,或者单面“象鼻穿”(图5)。

图5-1:桯钻蜂腰孔

图5-2:桯钻象鼻孔

钻孔,无论是桯钻还是管钻(后条介绍),都用潮湿的解玉砂为介质,由于进入钻孔的解玉砂的粗细不同,都会在孔壁残留间距不等、深浅不一的螺旋状痕(图10)。

图10-1

图10-2

图10-3

图10-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