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两难选择,最优解从来不在能看得到的选项中!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2卷 汉纪十四
汉武帝 征和二年(庚寅,公元前91年)
【原文】
太子立车北军南门外,召护北军使者任安,与节,令发兵。安拜受节;入,闭门不出。太子引兵去,驱四市人凡数万众,至长乐西阙下,逢丞相军,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血流入沟中。民间皆云“太子反”,以故众不附太子,丞相附兵浸多。
【译文】
太子来到北军军营南门之外,站在车上,将护北军使者任安召出,颁与符节,命令任安发兵。但任安拜受符节后,却返回营中,闭门不出。太子带人离去,将长安四市的市民约数万人强行武装起来,到长乐宫西门外,正遇到丞相刘屈牦率领的军队,双方会战五天,死亡数万人,鲜血像水一样留入街边的水沟。民间都说“太子谋反”,所以人们不依附太子,而丞相一边的兵力却不断加强。
【解析】
巫蛊之祸爆发。
上面这段材料似曾相似。
当年诛灭诸吕,周勃靠的就是北军。
如今太子刘据兵变,也把主意打到了北军身上。
北军是长安的守卫部队,士兵精锐,把这只部队掌握在手里,太子刘据方有一战之力。
而北军使者和太子刘据又有莫大关系。
之前有篇就写到,这个北军使者任安是卫青的门客,对其十分忠诚。
太子刘据的舅舅又是卫青,因此任安和太子刘据有一定的关系,完全可以把他争取过来。
不过任安的态度很暧昧。
安拜受节;入,闭门不出。
接受了太子刘据的命令,但是却不办事。
从任安的角度来看,他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太子刘据和他有情分在,另一方面,任安虽然是北军使者,但是发兵这个事情极其敏感,一不小心就是身死族灭。
他不知道这次发兵的命令,到底是汉武帝的意思,还是仅仅是刘据的意思。
所以,任安的做法就是,把事情分成两个维度来看。
其一,对于太子刘据的命令,不能不接受,因为不接受,将来就是抗命不遵从,必定要算账。接受了命令,最起码在制度上还能说的过去。
其二,对于接受命令之后的安排,如果直接按照命令来做,那就成了太子同党,成败皆有风险。但是如果不接受命令,还能让自己不入局在适当观察。
其中关键就是太子刘据干什么事,任安不知道,他需要先了解情况之后再做决定。
因此,任安在态度上服从,执行上打折扣。
不过,如此安排也有问题,主要还是在接受命令之后的安排。
任安如此做,不管是在汉武帝还是在太子刘据看来,都是属于骑墙观望立场不坚定,将来尘埃落定,任安必定要被处理。
所以,在太子刘据兵败之后,汉武帝就处理了任安。
罪名也是如此:
上以为任安老吏,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合从之,有两心,与田仁皆要斩。
其中的田仁和任安都是一样,原来是卫青的门客。
一个因为放走太子刘据被杀,一个因为骑墙观望被杀。
【启发】
什么叫两难选择?
即,在直觉之下,这件事你有两个甚至多个选择。
但是这些选择,都会给你带来不极大的风险。
这个时候你怎么选?
之前好几个文章都写了,面临难题,摆在你面前的选项未必是合适的,跳出框架来选才是最合适的。
对于任安,当他接到太子诏命时,就应该跳出框架,表示非皇帝诏命不接受。
同时立马派出亲信去找汉武帝请示汇报。
这个场景放在现在,你上面有两个领导,副职给你安排事情,这事情正职一把手知道又会不高兴。你夹在中间怎么做?
很难办!如果要展开来写,篇幅就太长了。
所以,提出几个切入的分析点。
其一,初衷、目标、执行过程分开讨论。
其二,结合个人利益进行调整。
其三,过程通报的兼容兼顾。
抱歉,今天的内容有点烂尾,因为这个问题极其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对我而言也是在摸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