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还是独立?聊聊官方是如何定义游戏体量大小的
各位吼久不见~
金秋十月作为本年度TGA的最后冲刺期限,不少大作也会选择在这个时间段去发售,比如百晓生之前提到过的《幽灵行动:断点》,也正好踩着十一冲击黄金周假期。
不过,游戏作品琳琅满目,体量也是各有不同,诸位又是否明白俗称的3A,2A等分级有什么区别呢?
今天,就来为大家简单科普一下。
其实关于游戏的体量大小并没有官方的明确界定,只是玩家圈子里面约定俗成的大致分类,一般分为3A,2A,独立游戏以及一些特殊情况。
本文仅限于主机PC平台规格的计量,手机游戏难以统计不列入此。
美国人习惯用A到F评定作品,A代表最好,AAA,3个A,那就是顶级的意思了。
这种评级方式适用于美国的各行各业,例如体育赛事;而在游戏界,一般是指三个A lot of,分别是金钱,时间和人力。
所以当你怀疑一个游戏是不是3A级的时候优先判断的不是画面的好坏,而是发行商的大小,一般来说EA、动视发行的第一方游戏基本都是3A没跑了。
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PS平台大火的《女神异闻录5》,虽然不是以上几个大厂发布,但它独特的美术风格和日系RPG祖传低面模型不代表它就不是3A级的作品。
3A作品一般来说意味着质量的保证,像是《战争机器》、《使命召唤》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都是在这样的庞大资本支持下去开拓新世代的。
就算主创出了问题,在大量的金钱和人力投入之下再不济也还可以是一堆光鲜亮丽的垃圾,嗯,我想你们心里都给这个位置留了个游戏。
2A游戏是近几年兴起的一股中坚力量,甚至在玩家对3A审美疲劳的今天大有势如破竹的劲头。
2A游戏一般由一些人数不算多手头也不够宽裕的小工作室制作,像FocusHome这样眼光毒辣的大型资本负责发行工作。
那么,为什么2A能够在各项硬性指标都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有时候却还能和有财撑腰的3A游戏们打得有来有回?
信不信由你,其实仓鼠被养鸡场注资起步开始就是一款妥妥的2A
事实上,作为2A游戏,他们独到的优势是脱开了财报的束缚和董事会的催命时间,他们能够提供独立游戏级别的个人创意和3A大作的画质、配乐等,因为开发成本不高卖得不好也还不至于让一个成了体系的小公司一击致死的地步。
而不少2A游戏会针对特定的玩家群体去开发(如面向魂系和萝卜爱好者的《迸发》),而这样的玩家群体忠诚度则会更高,可能他们会更愿意去掏钱。
独立游戏正如其名,是游戏业界中的理想主义散兵,他们几乎没有像样的资本支持,甚至有的时候只是一群,极端条件下是一个玩家一拍脑门即兴创作的。
认出来这款游戏的朋友评论区报到好吗秋梨膏
但是就是这样子的灵光一闪,让独立游戏界从来不缺少好创意和充满热诚的新想法。
独立游戏很多时候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表达和自己一个创意火花的具象化,通过电子游戏在和玩家们交流着些什么。
当然,独立游戏并不意味着马赛克,大家很熟悉的恐怖游戏经典《逃生》实际上也属于独立游戏的范畴,第二部人员扩充资金充足升级成了2A这就是后话了。
不过,独立游戏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发行商,而是发行商和财团等不会提供外围注资干涉开发。
一个特殊的例子,《少数幸运儿》这部反乌托邦生存游戏在抱了大腿之前妥妥的白手起家,然而后面有了大哥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
严格来说,众筹渠道取得的资金再大我们也依旧会认定其为独立游戏,《星际公民》《准备突击》等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凤凰点》除外(笔者出于私心瞎讲的,有兴趣可以搜索《众筹不是免息贷款》这期)
没有恰饭,上面是笔者特别喜欢的一位开发者的作品(
特殊情况都说了特殊情况,自然没法全部列举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类似《哥斯拉》和《自杀小队》这种只有概念性而无完整内容的电影同步宣发游戏,只能做到一个ip互榨的作用,并没有太多实际游玩的意义。
综上所述,其实游戏的体量大小并不能太多地决定它的好坏,游戏终究只是娱乐消费品,玩的开心才是它的本职工作。
试问一个投入了巨量人财时的游戏做出来压根不好玩也没有观赏价值,那它与一个简单而乐趣无穷的独立游戏相比起来就是一文不值。
害,说白了游戏没有什么高低贵贱,自己喜欢的不就是自己的旷世神作吗?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