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书画家高凤翰书法继承元明笔法,附其所藏《西园砚史》
高凤翰(1683~1749)胶州大行高氏二股十一世,扬州八怪之一。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又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云阜,别号因地、因时、因病等40多个,晚因病风痹,用左手作书画,又号尚左生。汉族,山东胶州三里河村人。雍正初,以诸生荐得官,为歙县县丞,署绩溪知县,罢归。性豪迈不羁,精艺术,画山水花鸟俱工,工诗,尤嗜砚,藏砚千,皆自为铭词手镌之。有《砚史》,《南阜集》。高凤翰的右手书法严谨流畅,左手书法上溯魏晋风格,继承元明笔法,气韵流动,古趣横生,被人誉为明清两朝数百年间以左手擅长书法的,尚无人与之媲美并列。当时能得到其只字片幅不是易事。“不抱云山骨,哪成金石心。自然奇节士,落墨见高襟。”是不是很熟悉?对,这就是高凤翰的书法作品《章草书》全诗,寓意书法作品的功底,要亲近云和山那样的风骨,才能求得金石之心。何谓云山风骨,就是像云一样潇洒飘逸变化无穷,圆转自如,像山一样坚毅挺峻,拥抱云和山的精髓,才能够体味到金石之心的真谛。后寓意为励志,意指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高凤翰《隶书联捷诗轴》绫本隶书 113.5cm×40.5cm 徐州市博物馆藏释文:遂初赋手老天台,潜放高标亦异才,不为科名生眼热,师家文献有将来。(孙兴公绰作天台赋最著名,晚作遂初赋。子潜放能世其学。) 老凤声请世久闻,人人丹穴望重云,碧梧月底笙簧满,又见新飞小凤群。款署:小言奉贺寄,呈德州夫子世兄联捷之喜。受业门人高凤翰拜手
高凤翰《隶书江亭客兴诗轴》纸本隶书 139.9cm×48cm 1729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释文:江上流莺破晓听,江村啼处树冥冥。梦回忘却江南路,错认山园旧草亭。款署:江亭客兴之一。南村弟翰,书请耀老老长兄先生斧政。己酉祀竈日。钤印:高凤翰印(白文)、仲威亦字西园(朱文)高凤翰生于书香门第。父高曰恭为康熙十四年举人,叔高曰聪为康熙十二年进士。高自幼受家庭熏陶,博览群书,工诗文,擅书画,精篆刻,善制砚。19岁为生员。清雍正五年(1727年),胶州知州黄之瑞举荐他为孝廉方正,遣其试任安徽歙县县丞,继代理歙县县令。雍正八年(1730年),他因同僚妒忌借一人命案遭诬陷“受贿五千金”入狱。不久昭雪,代理渍溪县令,继而补任扬州仪征知县。期间,因涉嫌与两淮转运使卢见曾结党而受牵连。后案清昭雪。清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五月二十五日,因右臂患痹病,改号尚左生、丁巳残人,遂隐退扬州,寄居僧舍,改以左手赋诗作画为生。高凤翰自称“第一功名只赏诗,精力之消耗此中者,十之八九”。一生作诗3000余首,其中大部分散失民间,其诗曾得到文坛名宿王士祯的赞赏。《山东通志》载:其诗“不甚研炼,往往颓唐自放,亦不甚拘于绳尺,然天分绝高,兴之所至,时有清词丽句。”高凤翰自选诗集有《击林》、《湖海》、《岫云》、《鸿雪》、《江干》、《归云》、《青莲》等,共收2366首。另外,他还把创作的散文按序、传、记等文体精选成47篇,辑为《南阜山人学攵文存稿》三卷传抄于世。1968年由谢国祯手抄,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其书法、绘画淡雅拙朴,独具风采。尤其是后期左手书画,更是独具天趣。清《画徵录》中评价其“善草书,圆劲飞动”,“山水不拘手法,以气韵胜”。郑板桥评价说:“用左手书画更奇,”并赋诗称赞:“西园左笔寿门书,海内交朋索向余。短笺长札都去尽,老夫膺作也无余。”其书画传世很多,今故宫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山东博物馆、青岛博物馆等都收藏有其书画真品。仅京、沪两地就藏有90余幅作品。高氏书画作品均被收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
草书诗轴 纸本,纵139厘米,横34.5厘米,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释文:大被生离我出门 归来风雨暗孤村 拄颐空有残花径 病脚难寻旧梦痕 课业询儿肠半热 遗编订草眼全昏 故匣剩有新装印 一报当年嗜古魂 订诗成 正值装印匣亦成 告伯民愧逸焚纸 阿仲左手脱稿
隶书诗轴 绫本,纵113.5厘米,横40.5厘米,现藏于徐州市博物馆释文:遂初赋手老天台 潜放高标亦异才 不为科名生眼热 师家文献有将来 (孙兴公绰作天台赋最著名 晚作遂初赋 子潜放能世其学) 老凤声清世久闻 人人丹穴望重云 碧梧月底笙簧满 又见新飞小凤群 小言奉贺寄 呈德州夫子世兄联捷之喜 受业门人高凤翰拜手
行书欣赏《自题牡丹册》,纸本六开,上海博物馆藏。高凤翰《砚史》《砚史》,清代著名书画家高凤翰所藏砚品之谱录,又名《西园砚史》。高凤翰(1863—1742),山东胶县人。精于金石书画,平生癖好收藏砚石,据说最多时达千余方。且又择其佳品镌刻铭跋,将题署的心爱之砚加以收集,著成《砚史》四卷。全书收砚一百六十五方,所拓砚图一百一十二幅,据说最初是用彩墨拓印,并在模糊处用笔勾勒填补。原书设色以浅淡,并配朱墨、藤黄、赭石等色,钤以朱印,色泽古雅可爱。高凤翰去世后,《砚史》原本为宿迁王相在高氏后人处得,并延请太仓王应绶摹刻上石。王氏去世后,由清吴熙载用枣版摹刻补成,至此,《砚史》一书方得流传。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024
025
026
027
028
029
030
031
032
033
034
035
036
037
038
039
040
041
042
043
044
045
046
047
048
049
050
051
052
053
054
055
056
057
058
059
060
061
062
063
064
065
066
067
068
069
070
071
072
073
074
075
076
077
078
079
080
081
082
083
084
085
086
087
088
089
090
091
092
093
094
095
096
097
098
0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