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峤(签约作家)丨中农家庭出身,曾经的尴尬

中农家庭出身,曾经的尴尬

作者:南峤(签约作家)

家庭出身这个词语对现在一般的年轻人来说是陌生的,因为没有涉及过;对现在许多老年人来说,虽然像过眼云烟远去了,但留在记忆深处的烙印却难以泯灭,有的甚至还刻骨铭心。

我出生在农村,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家庭出身是中农。原来,解放初期农村土地改革中划分阶级成分,有地主、富农、中农(另外还细分为上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五大类。听祖父和父亲讲,解放前当地有个于姓大地主,拥有三个大庄园,房屋数不清有多少间。解放后,我和小朋友在改为国家粮库的一个庄园里玩,好像进了迷宫,好不容易才绕出来。于家园有田地数千亩,富甲一方。早年,于姓地主不知怎么获得了防御海潮的范公堤内的大量盐碱地。为了吸引农民去开垦、耕种,建造简陋房屋给佃户栖身。解放后那房子就理所当然地分给了佃户。我少年时也住过,泥巴打的墙,茅草盖的顶,勉强能遮风挡雨。到1960年发水灾时,土墙被泡接二连三地坍塌了。从我的高祖父到我的父亲祖祖辈辈都是于姓地主的佃户,先是开垦荒地,后是冬播夏收、夏播秋收。我的祖辈租种整个屿子的田地,约有10千步(1千步折合近4亩)。屿子四边是河,出入全靠一座小木桥,我上小学时,每次从桥上走过总是战战兢兢。我的高祖父和他的儿孙们,世世代代寒暑易节,胼手胝足地辛勤劳作。我家有个远房亲戚兄弟姐妹多,生活艰难,从小就投靠我祖父,长大了和我父亲一起干活儿,收种季节是个好帮手,后来成了我的姑父。可是,土改评阶级成分时,有人要定我家为富农,说是田多又雇工;但最终认定,没有私田,家庭成员不能算雇工,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不剥削别人,应该为中农。否则,我后来的命运就不仅仅是尴尬而已,而要跌入悲催世界了。

从土改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二十多年里,家庭出身就像另一张皮牢牢地长在每个人身上一样。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按照家庭出身把人分为三六九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农村里的雇农和贫下中农及其子孙后代属于上等人,最光荣,政治上优越,享受种种优厚待遇。地主、富农及其子孙后代被打入另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都受到普遍的冷眼、歧视,无缘升学、招工、入党、提干,集体劳动中分派的是脏话、重活,而得到的工分又少,甚至一些男青年找老婆都难。

中农是介乎地主富农与贫雇农之间的一个角色,有点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中农及其子女倒不是被“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的“黑四类”分子,也不属于根红苗正的“红五类”,处于一个上不靠下不沾悬在半空中的难堪境地。

1963年,那时“唯成分论”还没有甚嚣尘上。我小学毕业,全县统考被录取到县中。初中学习三年,刚毕业“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停课闹革命。毛主席要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小将。谁不期盼得到这神圣的使命、至高无上的荣誉呢?班级推选代表,不管德智体是否优秀,绝对得“红五类”子女,中农家庭出身的连边都挨不上。这是我第一次因为家庭出身而感到沮丧、懊恼,稚嫩的心灵受到打击,刻上低人一等的印记。

1968年,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命运的安排正式回乡劳动。虽然年少体弱,还是坚持“日不出而作,日落后才息”。挨过几年时光,等来一线希望,复课闹革命,高中恢复招生。招生不是凭考试择优录取,而是靠推荐直接上学。当时还处在极左思潮下,自然又是“红五类”子女优先,中农子女只能靠边站。上高中的机会就这样被无情剥夺,闪现的希望又破灭了,继续步履蹒跚地在乡间的泥泞中趔趔趄趄。

与推荐上高中类似但更重要能改变命运的就是推荐上大学。自然还是“唯成分论”,非“红五类”子女被排除在外,被关上了上大中专学校的大门。我初中毕业上不了大学,哪怕上中专中师也行,也是一个命运大逆转啊。当时我还抽调在公社临时做通讯报道、治安保卫等工作,也参加给被推荐上大中专的人调查整理政审材料,但自己就是无缘上学深造,又一次被挡在幸运大门之外。

拨开乌云见太阳。十年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恢复高考。那是不管年龄大小,不管结婚与否,不管学历高低,特别是不管什么家庭出身都可以报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择优录取。我这才得以有资格报考并金榜题名,跨进高等学府,从此从根本上改变了命运。

不可否认,家庭出身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一定作用。先天传承、基因遗传有一定的差异性,当然这也不以阶级成分来确定优劣。后天物质条件、环境背景以及家庭教育、家庭氛围更是迥然不同,但这些终究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古人尚且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史上剥削阶级家庭出身叛逆成长的大有人在,英雄不问出处;无产阶级家庭出身发愤图强的也比比皆是,奋斗改变命运。

文/南峤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南峤,籍贯江苏南通,现在栖居上海。当过农民、工人、军人、中学教师、新闻记者编辑、国家公务员。盆景艺术作家,作品在全国、省市展览中获得金、银、铜奖。热爱文学,业余创作发表一些小说、散文、诗歌,有的在征文比赛中获得金奖、一等奖。现为《金秋文学》签约作家。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

相关推荐

  • 儿时放牛长大称帝,朱元璋衣锦还乡后,如何对待欺负他的地主?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吃尽苦头,为了活命曾为地主放牛,受尽苦楚,不料有朝一日,朱元璋竟成为九五之尊,当他衣锦还乡之时,那名地主下场如何呢? 朱元璋生于元朝末年,当时蒙.汉贵族.官僚.地主 ...

  • 贾龙杰:我所知道的土地改革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我所知道的土地改革 作者 | 贾龙杰 原创 | 乡 ...

  • 一计安天下(上)

    本文作者:常永明 一九四七年秋,仁爱乡南沟村,爆发了一件惊动乡村四邻的大事,周寡妇分家了.在人们以四世同堂为模范家庭的时代,周家这样做,实在令人不齿.令四下邻村震惊,这不是道德人家所为. 周寡妇从老周 ...

  • 散文天地 · 爷爷的故事‖总第983期

    作家·新视野官方网址:http://www.zjxsyzz.com <作家·新视野>杂志订阅发行具体细则 爷爷的故事 文/樵夫(吉林) 我小的时候,兄弟姐妹多,我就睡在爷爷奶奶的炕上.那个 ...

  • 黄肇炎:卖 虾 的 老 人

    卖  虾  的  老  人 文/黄肇炎 20世纪50年代的中期,我国在户口控制上有一个短暂的,相对宽松的时段.农村户口迁往城市,小城市迁往大城市,只要有合理的理由,一般都能办到.这样,我家所在的四川合 ...

  • 【中州作家】刘修銮:儒医刘鸣西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71] 儒医刘鸣西 河南邓州        刘修銮 刘凤岐,又名刘鸣西,光绪二十三年生(1897年),卒于1968年.是我四伯.他读过私塾,头脑灵活,前半生经商,后 ...

  • 苑祝标 (签约作家)丨心中那束“光” ——作家肖龙散文《黑与光》艺术特色初探

    心中那束"光" --作家肖龙散文<黑与光>艺术特色初探 作者:苑祝标 (签约作家) 在二0二0年梅雨飘飞的七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个由安徽阜阳书协 ...

  • 苑祝标(签约作家)丨写给戴眼镜的小姑娘

    写给戴眼镜的小姑娘 作者:苑祝标(签约作家) 戴眼镜的小姑娘 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啊 你迷人的笑里 透着诚实友爱和善良 看似默默无言的你 眼睛里却充满许多话语 身边总围着你要好的小伙伴 勤奋好学的小姑娘 ...

  • 苑祝标(签约作家)丨邂逅初雪

    邂逅初雪 作者:苑祝标(签约作家) 为了赶赴一场 唤作冬日朋友的约会 沙拉啦--沙拉啦-- 你们从凄风冷雨中 撒下一把把小盐粒 继而飘飞成 无数白色的小精灵 化作漫天飞舞的小蝴蝶 停落在别致的层楼叠院 ...

  • 苑祝标(签约作家)丨为风雨后的彩虹喝彩

    为风雨后的彩虹喝彩 作者:苑祝标(签约作家) 彩虹绚烂多姿, 是在与狂风暴雨交织之后: 枫叶似火燃烧, 是在秋叶与寒霜搏杀之后: 雄鹰展翅高飞, 是在与坠崖的危险拼搏之后. 因为它们保持着奋斗的姿态, ...

  • 苑祝标(签约作家)丨世事无常(外一首)

    世事无常(外一首) 作者:苑祝标(签约作家) 茂盛的豆萁上 结满了粒粒的豆子 而贪吃的人啊 却用豆萁煮熟了豆子 快活的小鱼儿 在水中尽情地嬉戏 而无情的水啊 却将它炖成了一锅汤 狂欢的树叶 在枝头为风 ...

  • 苑祝标(签约作家)丨杏坛组歌(五首)

    杏坛组歌(五首)       作者:苑祝标(签约作家) (一)啊!乡村校长 把根扎在村头院落, 将情洒在孩子心田. 谁是优等生.后进生, 谁是贫困生.留守生-- 你都记得清清楚楚. 你不是教导主任, ...

  • 苑祝标(签约作家)丨感国培(两首)

    感国培(两首)  作者:苑祝标(签约作家) 2018年4月16日至5月26日,历时一个多月,为期4次的颍州区国培下乡袁集片区小学语文国培送教集中学习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专家组的精心指导下,采取 ...

  • 苑祝标(签约作家)丨风花雪月(组诗)

    风花雪月(组诗) 作者:苑祝标(签约作家) (一)兔年春雪 瑞雪飘飘 玉兔跳跳 在新年的初七 一场久违的春雪 普降阜阳大地 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惊喜 起初空中下着阵雨 继而夹着细小的雪粒 傍晚时分 只见大 ...

  • 苑祝标(签约作家)丨相约金秋

    相约金秋 作者:苑祝标(签约作家) 相约金秋, 十月是共和国燃烧的岁月, 红色是十月的主色调. 看那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万水千山披锦绣, 亿万华夏儿女浓墨重彩, 喜庆着祖国母亲七十一华诞. 忆往昔,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