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题 | 麦克卢汉、施拉姆、李普曼历年考题考点集锦!

关于大家迫切关心的专题,除了热点类,新闻学传播学新闻史基础知识专题也需要做重点整理,这么繁琐的活就请交给小铎来帮大家烹饪好送给各位!

另外透露一下,木铎年度热点专题书和热点专题班将在本月末发售,敬请期待~今天由壳壳学姐给大家带来的专题是传播学三位大佬:麦克卢汉/施拉姆/李普曼的考题考点集锦!可直接收藏打印背!
硕士读完重读本科的麦克卢汉
大佬履历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我们现在常把“地球村”这个说法挂在嘴边,但出处未必知晓,“始作俑者”就是麦克卢汉。他关于“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识延伸”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麦克卢汉:帅的不只是施拉姆OK?)
历年真题(部分)
  • 简要阐述麦克卢汉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差异(2019同济大学440)

  • 麦克卢汉理论和学术价值、社会意义(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440)

  •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2019年上海大学学硕640)

  • 麦克卢汉理论分析(2019年安徽大学440)

  •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440)

  • 新媒体时代如何理解“媒介即讯息”(201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传播学理论)

  • 媒介即讯息(2019年湖南师范大学名词解释)

  • 地球村(2019年厦门大学学硕)

  • 针对机器写作,谈谈你对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技术决定论的理解(2018年浙江传媒学院334 )

  • 新技术形势下,麦克卢汉的理论有何意义和启发?(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440)

  • 麦克卢汉提出了什么理论,结合微信讨论一下在当代的适用性(2018年中山大学学硕)

  • 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概要和意义(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440)

  • 麦克卢汉(2017年广西大学学硕/专硕)

理论观点
(一)媒介即讯息:每个时代重要的不是媒介所传递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变革。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交往和行为的尺度和形式。人类社会因媒介的演进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化——再部落化的时期。
(二)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是器官/感官功能的放大。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延伸。
(三)冷热媒介:麦克卢汉提出“冷媒介/热媒介”的比喻论断,将媒介按照提供信息的清晰度/受众的参与度进行划分,冷媒介是信息清晰度低的媒介,需要受众高度参与。热媒介则提供信息明确,受众只需要较低程度参与。如电话电视是冷媒介,收音机电影是热媒介。
(四)地球村:麦克卢汉认为,新的电子媒介延伸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使人们重新体验部落化社会的接触交流。整个世界似乎浓缩成了一个“地球村”。
(五)内爆: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内爆指界限的模糊,是电子媒介作用下人对事物整体感知和思维的特性以及各种社会功能的聚合效应。内爆是消除所有界限,地域区隔或差异的后现代性过程。两个维度:(1)物理空间上,媒介使人的感官得到延伸,因此,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消失。(2)虚拟和现实之间界限的模糊,即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的模糊。
评价
麦克卢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但他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他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他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理论的全部依据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是片面的,忽略了人类的理性活动。(麦克卢汉OS:你们竟然都不懂我的隐喻!
颜值担当施拉姆
大佬履历
韦尔伯·施拉姆(1907年8月5日-1987年12月27日),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被誉为“传播学之父”。先后毕业于马里塔学院、哈佛大学和衣阿华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波士顿先驱报》(Boston Herald)、美联社当过记者和编辑,后来离开媒体,开始从事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任衣阿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并先后创办了四个传播学研究机构:衣阿华大学舆论调查中心(1934)、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1948)、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1955)和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1955)。
(施拉姆:嘿嘿还是我最帅!贪玩一笑)
历年真题(部分)
  •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2019年上海大学专硕334)
  • 施拉姆(2019年中央民族大学专硕440名词解释)
  • 简述报刊四种理论(2019年西北大学334)
  • 自由主义理论(2019暨南大学学硕707)
  • 社交媒体信任度下降,社会责任理论是否还有延展性价值,社交媒体应该从哪个层面解决?(2019华南理工大学440)
  • 社会责任理论(201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传播学理论名词解释)
  • 施拉姆选择四大奠基人的原因(2018华东师范大学440)
  • 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2017年浙江大学334)
  • 施拉姆的贡献(2017年华中科技学440)
理论观点
施拉姆的学生、传播学者坦卡德曾经对施拉姆有过这样的评价:“施拉姆对这门学科的最大贡献或许并不在于他自己的理论观点———尽管这些理论观点很重要,而在于他对传播的核心问题所勾勒的学说框架。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使这门学科得以完善。可以归在他名下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搭建了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框架,并提出了早期理论。1962年,施拉姆出版《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在本书中他对大众传媒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表示高度肯定。施拉姆认为,大众媒介在国家发展中的五种具体作用是:能够让人们把大量有用的信息充分地传播到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中;能够开阔大众的眼界,助长移情作用;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的目标和面临的困难上;能够树立个人和民族的雄心;能够创造发展的气氛。
施拉姆还指出了大众媒介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应当承担的几项任务:第一,大众媒体应当被用来塑造一种国家情感;第二,大众媒体应当扮演国家计划的喉舌;第三,大众媒体应当担负教育责任,让人们学会必要的技能;第四,大众媒体在扩展市场方面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五,大众媒体应当帮助民众适应计划成功后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变化;最后,大众媒体还应当教育民众具备主权意识。
2.推动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1958年至1960年间施拉姆做了11项关于儿童与电视的研究,并于1961年出版专著《电视对儿童生活的影响》。这一研究呗德弗勒看做“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经验研究。这项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强调儿童的电视收视行为通常不是被动的,是儿童在试用电视而非电视在利用他们。儿童选择电视可满足其三种需要:娱乐、获得信息、增进社会交往。
施拉姆等人认为,儿童不是鼓励的,每个儿童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固定价值观及其认知和情感的特征选择电视节目,他们也会因为自己生存与其中的那张社会网络而选择电视节目。这一研究承袭了赫尔佐格、贝雷尔森和卡茨的理论传统,基本指明了“使用与满足”理论日后的发展方向。
3.在传播体制方面提出读到的见解。施拉姆与他在衣阿华大学的同时赛博特、彼德森一起建构了传播的四种规制,他们一起出版了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名著《报刊的四种理论》。他们认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评价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创始人,“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其贡献为:
1)把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了传播学,这是最大功绩。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
2)不断著书立说,拖进传播学的壮大,主要著作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
3)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局限:出于自己的偏好,从一开始就片面勾画传播思想的基因图谱,封杀了传播学许多可能的发展方向,束缚了传播学的全面发展,技术主义范式和批判传统一开始被忽略了。(施拉姆OS:dbq,我不是故意的,谁让我是经验学派代表人物

总统是朋友的李普曼
大佬履历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1889-1974),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代表作有《公众舆论》、《舆论学》、《自由与新闻》、《政治序论》、《影子公众》等,其中《公众舆论》最具代表性,施拉姆称之为传播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美国著名专栏作家詹姆斯·赖斯顿称他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李普曼:我觉着我这长相也很不赖)
历年真题(部分)
  • 《舆论学》李普曼(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学硕史论名词解释)

  • 拟态环境(2019年浙江传媒学院/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334名词解释)

  • 请简述李普曼关于舆论的观点(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学硕613)

  • 杜威认为,舆论有四中假设 1234,这与李普曼对舆论的理解有什么不同?(2018年同济大学新闻传播史论)

  • 李普曼的传播理论。(2018年广西大学440)

  • 拟态环境(2018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334)

  • 刻板印象(2018年中山大学硕、2018西南大学440)

  • 拟态环境及其现实影响(2017年浙江大学334)

理论观点
1.“新闻专业主义”思想 
新闻专业主义是在新闻传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新闻传播者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业规范。由于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冲突,再加上新闻专业主义有赖于新闻从业者内心的自我约束,新闻专业主义往往从属于次要地位,遭到忽视或践踏。(带你们顺便复习一下新闻专业主义)
(很重要!!)李普曼认为,新闻界的腐败现象是由于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并且这种对职业规范的侵蚀往往不为人所注意,作为记者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他对大众报刊格调低下、迎合低级趣味的现象予以抨击,认为这种操作手法也是对新闻职业规范的违背。李普曼非常珍视记者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和捍卫者所承担的公器职能,并由此提出高于一般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
2.“新闻自由”与“新闻客观”思想 
一战后,出于战时新闻管制的惯性延续,美国报刊业在政府管制和宣传控制下,变得极端“爱国”。报刊编辑自封为“信念的护卫者”,他们认为报刊的最高职责是指导人民而非刊印新闻,是保护文明而非报道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当国家利益需要时,甚至可以抛弃追求真理和公正的目标。
李普曼认为,报刊是社会公器,其首要职责是向社会持续提供真实、可信、有意义的新闻。(这也可以当做他的名人名言呀!)基于上述认识,李普曼提出了关于新闻自由的观点,把新闻自由的实现途径建立在事实的坚实基础上。他认为现代社会是规模化的大众社会,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使得人们不得不依赖于专业化的特定信息传播机构,从而依赖媒体的中介把握社会和周遭的生存环境。他将新闻自由置于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使得新闻自由具有确定性并且在新闻传播实践上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李普曼从民主社会对事实的需求出发,拓展了新闻客观性的相关基础理论。新闻从业人员报道事实,他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客观检验的理念。他提出“客观”有助于新闻界实现自己在民主社会中的功能,将新闻报道客观性提升到科学层面,赋予实现新闻自由的重任。李普曼选择客观性作为新闻专业化依据,认为追求科学的方法不仅能使新闻业专业化,而且能使它更加自由,更富有英雄气息。客观性是西方媒介专业化的一个标志。
3.“舆论观”思想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肯定舆论强大力量的同时,认为公众可以自发地形成正确观念,相应做出正确选择。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的思考,可以看成是对卢梭舆论观的批判和反驳。李普曼剖析传统舆论观,对舆论的可能性和理想化功能进行了质疑,把舆论从自然理性主义拽回到经验权能主义中。在他看来,当下的公众并不可能自发地产生正确的公意(即理性的舆论),更不能主导政府决策。这李普曼公众舆论思想的关键。
4.“拟态环境”理论 
李普曼有关“拟态环境”理论的阐述来自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拟态环境”就是媒体所报道和反映的现实图景,但由于媒体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并且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反映现实的机制,由此媒体图像所展示的“现实”就与客观现实有了较大的差距,我们看到的真实是新闻媒介中的“媒介真实”。
“拟态环境”理论对传媒隐性功能进行探讨,从传媒本身运作机制及人类生存困境的角度做了富有洞见的阐释。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并由此开创了“议程设置”理论的渊源。“拟态环境”的生成与大众媒介的把关人也有密切关系,把关人的行为标准也常常体现在大众传播媒介所创造的拟态环境上。而细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思想脉络,李普曼“拟态环境”的影子同样清晰可见。(那你知道什么是“拟态环境环境化”吗?)
5.“刻板印象”思想 
刻板印象也称“刻板成见”,指人们对待人和事物的固定看法而形成的成见。李普曼将“刻板印象”运用到新闻传播领域,并指出,记者在处理新闻时往往会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从而造成新闻报道和客观实际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很重要很重要!!)李普曼对“刻板印象”的运用,引发了“新闻框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框架理论”来源于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框架分析》,一些从事媒介研究的社会学者用框架理论分析新闻媒介如何使用框架呈现社会真实,所形成的“新闻框架”理论就是指李普曼所说的“刻板印象”导致的记者对报道对象进行把握的“社会图景”。传媒所呈现的“现实图景”是“新闻框架”的结果,如果是真实的,也是“新闻框架”后的“真实”。与“刻板印象”一样,“新闻框架”作为新闻传播者一种操作事实的机制,也具有事实歪曲的弊病。
6.“局内人”与“局外人”
(背景)20世纪初,李普曼对当时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移民、城市腐败等问题表示了深刻的担忧,希望政府由职业管理阶层来统治。他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局外人”与“局内人”的概念,前者指一般的公众,后者指少数“社会贤能”。
他认为,“局外人”缺少知识和理性判断,他们没有能力对社会政治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对公共事务作出正确判断的任务不得不交给那些受过专业训练、能够接触正确信息、头脑中不存在偏见和教条的“局内人”。基于这种“局内人”的精英意识,李普曼认为,报刊至多只能引起人们对某一个事件的关注,它不能提供“事实”,不应寄希望于新闻能表达人民的意愿和事实的真相。
大佬评价
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也是是总统信赖的红人,是大众、媒体追捧的才子、记者、专栏作家、畅销书写手。
李普曼一辈子写了20多种著作,还有无数的时评,但真正完整翻译成中文的只有《公众舆论》和《幻影公众》,还有一本小册子《共产主义世界和我们的世界》,以及完整介绍和评介李普曼一生的罗纳德·斯蒂尔所写的《李普曼传》。其中,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他的传记作家罗纳德·斯蒂尔这样评价李普曼:“一旦新思想唾手可得,他便乐于抛弃旧思想。”,所以李普曼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固执,这也是其学术成就达成的重要原因。

编辑 | 壳壳、元元

总编 | 墨墨学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