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精兵?唐朝大将被射成刺猬,却生龙活虎地赢下战争
许多朋友为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役津津乐道,也将那些冲锋陷阵的武将和运筹帷幄的指挥官说得神乎其神。其实,战争从来就不是光靠人多就能取胜的游戏,它有严密的规则,除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因素外,兵员素质上的优劣远大于人数上的多寡。
比如说在战国初期,吴起创立的魏武卒,选材严格,装备精良,奖惩分明,训练刻苦,所以能以区区五万之众打遍天下无敌手,在战车当道时代令各国胆寒。又比如说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之所以能以区区八万人战胜不可一世的前秦八十万众,因为这八万人是天下闻名的北府军。
在隋末唐初的天下争雄中,也有如此生动的战例。当时,李世民带领五万人攻打王世充,已经包围了洛阳。然而,窦建德得到王世充的求援后,以十万人来救援。此时的窦建德,刚刚打败孟海公,士气高昂,以为完全能解洛阳之围。
李世民面临选择,是放弃攻城,全身而退,还是调转军队,先打窦建德的夏军?前者意味着讨伐的失败,后者则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结果,李世民做出了优秀将领最正确的选择,他让大部分军队继续围困洛阳,不放出王世充,再以三千五百骑兵和少量步兵抢占虎牢关,静候夏军的到来。
这就是围点打援的战略,只不过因为主力在围城,李世民亲率的骑兵人数太少,形成了兵力数量上巨大的反差。然而,李世民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唐军精良的装备,上演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一幕。
在虎牢关的决战中,李世民的三千五百骑兵和步兵显得十分可怜,窦建德的大军连绵20余里,人山人海,声势浩大。然而,双方的军队素质差距,马上就显露无余。
首先是试探,窦建德派出300骑兵前来挑衅,李世民则让200步兵出来对抗。我们玩战争游戏都知道,古代战场中,骑兵能将步兵克制得死死的,战马呼啸而来的气势,让步兵会产生本能的恐惧。但在这一战中,唐朝步兵身披重装铠甲,手持长矛利器,队形固若金汤,窦建德的骑兵根本无法突破,成为了笑柄。
接下来的战争,几乎没有什么悬念。10万夏军如同羔羊一般,被唐朝将士们尽情屠杀。年仅18岁的淮阳王、右千牛卫大将军李道玄表现得尤为出色。他的偶像就是李世民,喜欢模仿李世民亲临前线,深入敌众的样子,《资治通鉴》在第一百八十九卷记录了他的英姿:
窦抗引兵击之,战小不利。世民帅骑赴之,所向皆靡。淮阳王道玄挺身陷陈,直出其后,复突陈而归,再出再入,飞矢集其身如猬毛,勇气不衰,射人,皆应弦而倒。
起初,窦抗进军并不顺利,李世民率领玄甲军杀入,瞬间改变了局势。李道玄几进几出,全身被射成了刺猬,依然锐不可当,射人射马,杀敌无数。毫无疑问,李道玄成为了战场上仅次于李世民的明星,虎牢关成为了他尽情驰骋的舞台,夏军成为了他豪取功名的垫脚石。
战争之后,李道玄接受了检查,脱掉插满密密麻麻箭矢的铠甲后,他并没有受什么伤,几乎安然无恙。他并不是开了外挂,而是唐军精锐装备的缩影。
要知道,李唐出自关陇贵族,世代都是朝廷高官,他们熟悉沙场作战,士兵们的装备都十分精良。得到长安之后,再次发放的武器装备,都是当时冷兵器时代最顶尖的。这些职业军人一旦启动,就是战场上的杀人机器。
相反,窦建德的部队,虽然名为夏国军,却没有摆脱农民军的本质。他们没有精良的武器,更没有厚厚的铠甲,靠的是蛮力和人多。所以,以这些乌合之众,又怎么能打得过唐朝的悍将。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绝对不是武器,但装备上的差距,也是主导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冷兵器时代如此,在清朝时,清政府被手持热兵器的西方殖民者教育,更是生动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