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朱棣组内阁建东厂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用武力非法推翻了建文帝政权,在南京自行登基,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永乐皇帝。但当时社会上对永乐政权的合法性异议纷起。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而朱棣亦对朝廷大臣多不信任。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于是朱棣一反太祖关于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重用宦官。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明成祖朱棣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决定设立一个称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的新官署,这个机构主要由宦官掌握,直接对皇帝负责。督察院、大理寺、刑部都无权干涉其运作,权力之大也是少有匹敌。东厂的首领叫做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也叫东厂提督。

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朱元璋对宦官机构进行第一次调整时,增设了司礼监,其职权为掌宫廷礼仪。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第二次全面调整时,司礼监的职权则改为掌冠婚丧祭礼仪、赏赐笔墨书画、督导光禄司供应皇宫筵宴等事务。这时,司礼监虽仍排列在内监之后,但新增加的掌御前勘合、内使出门马牌等机要工作,无疑已大大提高了其地位。东厂的首领一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担任,其地位在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可谓位高权重。明代有名的权宦几乎都做过司礼监秉笔太监。史料记载“十八年置东厂,令刺事。”也就是说朱棣在永乐十八(1420年)年建立东厂,主要职责是刺探情报。东厂是最早的秘密情报机构,且还有自己的监狱。

我们之前讲到过,朱棣在攻入南京城的时候,有一个人挡在他的马前,阻拦朱棣即皇帝位。那人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朱棣马上醒悟过来,首先去祭拜先帝,接着才能登上皇位。这位拦住朱棣的人叫杨荣,后来成为最早的内阁七人之一。“靖难”并非靖难,这只不过是冠冕堂皇的说辞,朱棣进入南京城,马上杀掉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朱棣曾令方孝孺帮其写诏书,方孝孺不同意,并在大庭广众之下吼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这一切都说明,朱棣上台初期的统治并不稳固,所以他一方面需要笼络人心,比如解缙等人,另一方面需要干掉反对他的人。朱棣不同于他父亲朱元璋,他有两个嘴脸,对敌人极其残酷,对顺从者则大肆封赏。靖难打了四年,朱棣也是付出极大的代价,所以为了稳固其统治,他设立了东厂。建文朝的旧臣虽然大多投降,但朱棣不一定都全部信任。他担心有一天他的天下会再次出现问题,于是他只能利用极端手段来维持他的统治。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设置亲军都尉府,锦衣卫就已经成型,然而因为权力过大,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废除。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为什么朱元璋要废除宰相,还要把地方权力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其目的就是中央集权,所有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身上,当然这其实也不容易。权力在你身上,你就要实施你的权力,但也你又只有一人,精力是有限的。史载朱元璋曾在八日之间,处理内外诸司奏札一千六百六十,共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朱元璋为了防止自己的后继之君们偷懒,特意将不得重新设立宰相写入了《皇明祖训》,所以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几乎不可能实现。朱棣也可以算个勤奋的劳模,不过跟他父亲比起来还要差点。

但朱棣也只能暂时按照父皇朱元璋的方式去治理天下。要说这朱棣不仅军事才能卓越,在勤政和圣明上比起乃父朱元璋也是毫不逊色。可是没过多久,他就被繁多的政务压的喘不过气来。这种情况下,朱棣真想抱着亲爹的大腿喊一声:“儿臣做不到啊!”然而,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朱棣,早以立下了“太祖成法,万年不变”的誓言,所以重新设立宰相这个方法在他这就从几乎不可能变成了完全不可能。

正如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在《大明律》中找的那个“清君侧”的漏洞一样,他再一次利用了《皇明祖训》中的这个漏洞顺利的解决了父皇朱元璋给他留下的这些难题。《皇明祖训》中虽然明确规定了不能重新设立宰相,但却没有明说不能找几个人来帮自己处理政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七日,在朱棣正式颁布继位诏书的一个多月后,他任命解缙、胡广、杨士奇、杨荣等七人入内阁,内阁制度正式设立。内阁这个词我们现代人听了可能还挺耳熟,因为内阁在现代一些议会制国家依然盛行,比如日本,他们的总理就叫“内阁首相”。朱棣可谓内阁始祖,但是,请大家注意,朱棣发明的内阁,和现代的内阁,叫法一样性质却完全不同。现代内阁是一个分权机构,君主是虚君,实权在内阁,而朱棣版的内阁不是分权机构,而是为皇帝分忧机构,相当于皇家秘书机构,说白了,那些内阁大臣,不是与皇帝分权的,而是与皇帝分活的。

这七个内阁主要担当两种角色:一是当秘书。他们需要将政务按轻重缓急分类,重务、急务由朱棣亲自处理,轻务、缓务由他们商量着解决,然后由朱棣按照他们的处理意见用朱笔誊写一遍。政务处理完后,他们负责将之送往六部。这样不仅明成祖朱棣的政务负担大大降低,行政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二是做顾问。朱棣在处理重要且急迫的军国大事时,首先会向他们征求意见,然后再去处理。在众人的集思广益下,这些事情就能被处理的既及时、又准确。内阁制度设立后,朱棣总算是从繁重的政务中解脱了出来。

(0)

相关推荐

  • 明朝太监“大有作为”,源头是朱元璋的制度设计

    洪武十三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并随即下诏罢革中书省,至此沿革千年之久的丞相制度宣告终结. 没了丞相,皇帝本人成为政府首脑,总理日常政务,集相权君权于一身,皇权空前高涨,前无 ...

  • 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

    朱元璋在位期间被称为洪武之治,朱棣在位期间被称为永乐盛世,朱高炽.朱瞻基在位期间被称为仁宣之治,成为明初三大盛世,那么这四位皇帝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呢? 一.朱元璋上朝听政,亲历亲为 洪武年间,在奉天门 ...

  • 历史故事——朱棣第五次北伐病逝归途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初,朱棣亲率五十余万大军征讨鞑靼.五十万大军深入草原腹地,引起鞑靼君臣的惶恐.明朝内阁大臣金幼孜曾写过一首朱棣北征的诗<过禽胡山>,足见当时明朝军队的士气:六师严 ...

  • 历史故事——朱棣接连亲征北伐

    上一回说到,朱棣御驾亲征北伐鞑靼阿鲁台.1410年(永乐八年)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于是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从朱棣首次北伐作战可以看出,明军在每一次作战之前,都首先弄清楚蒙古军队的位置. ...

  • 历史故事——朱棣三个儿子的权力游戏(下)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他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 ...

  • 历史故事——朱棣三个儿子的权力游戏(上)

    昨天我们说到,朱高炽之所以能成为太子,与朱棣喜欢孙子朱瞻基有着很大的关系. 前一阶段,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不少观众都感叹,老朱一家人实在太有趣了. 朱家三兄弟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各有 ...

  • 历史故事——朱棣称帝后的大屠杀(上)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后,曾多次击败朱棣的盛庸深感无力回天,于是率余部投降.朱棣奉命盛庸驻守淮安,看住还死守在山东的昔日战友铁铉.接着朱棣派兵北上复攻济南,铁铉死守不肯投降,但终因寡不敌众,城池陷落.朱棣又 ...

  • 历史故事——朱棣称帝后的大屠杀(下)

    据<明史·王艮传>记载,王艮是明代哲学家,他是王阳明(守仁)的门生,他初名叫王银,王阳明替他改名为王艮.他后来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朱棣称帝后,命人将呈给建文帝的千余封奏折分类,只留 ...

  • 历史故事——朱棣的早年生活

    除了朱元璋早夭的九子赵王朱杞.二十六子朱楠,我们把朱元璋其他的23个儿子都说了说,但唯独没有说四子,也就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在应天府 ...

  • 历史故事——朱棣的两位谋士

    我们昨天讲朱棣的时候提到他的两个谋士,一个是和尚道衍:另一个是相术大师袁珙.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道衍被后世称为黑衣宰相,他本名叫姚广孝,是长洲(今苏州)人.姚广孝1335年出生在一个行医世家,他们家在 ...

  • 历史故事——朱棣装病被识破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本是我国封建帝制的传位规则,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遵循这个规章制度,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出于某些原因,也有极少数皇位是由祖父直接传给皇孙的,大一统王朝仅仅出现了两次,割据王朝也有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