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遵循因果自然,顺应天性成长

庄子在《养生主》一篇,这样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的意思是,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欲望,这样马不停蹄跟着欲望转的日子,是苦上加苦,也是人生苦恼的主要原因。

表面看是庄子阐述他自己清静逍遥的人生观点,至于背后有没有更深刻的含义,先不急解释,看看别家的圣贤怎么说。

儒家经典《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儒家说,天地之间,万物都有根本与末节,万事都有因果先后顺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因果顺序,如果能明白顺序,做事的时候,抓住事情的根本和主要矛盾,这就是近道的表现。

庄子说,欲望是大海永远填不满,以有限去追求无限,是一件让自己陷入困境的事,这是庄子的逍遥之道。

《大学》说,万事万物都有先后的因果关系,能看明白这种关系,就是悟道有成,这是《大学》的顺序之道。

道是什么?道是规律,而每个人因为自身角度的关系看“道”的感悟不同。个人的需求不一样,感悟“道”的模样不一样,有的人因为抓住规律,成就了事业,有的人成就了健康,有的人成就了名望,所以能悟“道”的人,即使不是功成名就,也可以收获快乐,健康。

先贤们用自己在生活中体悟到感受,表达着他们心中的道。老子以水为例,“上善若水”,水几于道。

“近于道”,“水几于道”,道到底是什么样子,如何找到“道”,老子在这一章继续为人们解释什么是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看它却看不见,叫作“夷”。听它却听不到,叫作“希”。摸它却摸不着,叫作“微”。这三者难以区分,无法探究,它是浑融一体的。

高居于上不显得特别明亮,低处于下不显得特别昏暗。它渺茫幽远无法描摹,总要回到一种看不见的虚无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不见物体的象,叫作“惚恍”。

迎接它却看不见它的前头,跟随它却看不见它的最后。依据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今天的事物,可以了解宇宙的原始,这就是大道的规律。

老子的启示(一)“道”的样子

“道”是什么样子!老子说道没有具体形态,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因为无形,无色,无声,所以我们不能从实相的角度去研究“道”,“道”是深不可测的,是声色形混而为一的。正因为“无”的特性,“道”可以无处不在,一切都由“道”而运化。

简而言之,老子说“道”虽然看不到,但是万事万物又都含有“道性”。更直白一些说,万物万物的运动转化都有自己的规律来。这个规律,老子称为“道”,规律是没有具体形态的,但是又能从自然形态中去感悟其存在性。

我们说它“无”,但是“道”生化万物,我们说它“有”,又看不到、也摸不着、听不到,因为“道”无形,所以老子说,这是没有性状的性状,说了这么多,反而听的让人“恍惚”,老子自己觉着也说的“恍惚”。

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子在第一章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对恍惚的最好解释。说一句题外话,我们解读经典,以经解经,我个人认为是很正的路,联系上下文,充分理解作者本人的思想,意图。

老子的启示(二):求“道”不能刻舟求剑

继续回到本章解读上,为什么老子说恍惚,因为这是规律的不确定性,就像西方哲学家说的那样,人一生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的古人也有类似的比喻,“刻舟求剑”。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与生活联系异常紧密,我们时常看到一个人做某件事成功,就想通过模仿对方,获取同样的成功。

通过无数的例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模仿。原因是,看到的做某件事,成功是有形。

无形的并没有考虑到,做事的人,他的学识,个人能力,交际能力,平时生活环境,当时社会的整体的环境。

这些无形的因素,是没办法模仿的。所以希望通过模仿成功者走过的道路,而获取成功的概率基本上很小。

成功不是通过模仿,是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不断学习、实践,总结经验得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正确努力,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这个“道”是通过不断内求得到的。

老子的启示(三)“道”不分古今,人人都有“道心”

因为“道”没有固定的形态,所以老子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神龙见首不见尾,“道”是首与尾都看不到。

“道”看不到,能感悟到,因为具有现实之上的超越性,能在“万物并作”中看到万物的生长、发展规律,有迹可循。

从老子这一段的整体叙述来思考,古道和今道,有什么分别呢?“道”不分古今,古往今来,“道”就在那里。对于规律的把握和审视,以前的、现在的、未来的都是这样的规律!

人类从远古至今,随着生产力的变化,物质生活有了巨大的变化。不变的是内在,欲望没有变化,对事物美好追求没有变化,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一如既往。

对于“道”的理解和追求,是所有向上攀登的人共同的追求。只要心存“道”念,“道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自己心里,人人都有“道心”,只是因为眼睛习惯向外看,忘了向内观察这个寻道的秘诀。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常向内观察自己,就会离自己的“道”越来越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