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池诗社】明哥○日志《绝句的创作手法:赋比兴(笔记三)》

一、古诗中的三种创作手法:赋、比、兴

(一)赋、比、兴,最初的源在诗经或楚辞。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先秦诗歌的双璧,为现实主义的源头、浪漫主义的滥觞。
诗经和楚辞有什么区别和相同点:

△区别主要如下:
首先,《诗经》是由集体创作的,记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风土人情、社会百态等,创作者有达官贵族,也有平民百姓;而《楚辞》则是由屈原为代表的士人所作。
其次,《诗经》以其贴近生活,朗朗上口的特点,故而后代多用于教育与政治,特别在汉代,更被尊为“五经”之一。而《楚辞》纯属个人抒怀,没有被官方所用。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
第三,《诗经》趋于写实,体式以四言为主,反复咏叹,有民歌的纯朴风貌,有一种和谐、朴厚的美;而《楚辞》则趋于浪漫,则多用五、七言句,在句中或奇句末尾用“兮”字,带用浓厚的楚风,瑰奇变幻,天上地下,无所不在,其丰富的想象,体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区别,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但也有说法,二者是承继关系。《楚辞》受《诗经》的影响并承继了《诗经》的传统。
△两者相同之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因此,多读读楚辞 对于绝句的创作有一定的收获。
(二)赋 比 兴的概念: 

,就是赋陈,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赋陈,是铺排、铺陈、排比的简称。在长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1、景观物象的铺排。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如,汉代乐府诗《江南》(一题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家姑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嬉戏追逐的情态。
2、事态现象的铺排。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pèi tóu】,北市买长鞭”;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chǒuchǒu  】;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3、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的铺排。叙事诗中还有对人物一服饰装扮、年龄、言谈举止、个性气质的铺排抒叙,有助于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1)铺写人物的服饰装扮。借此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外表。如汉代《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的装束:“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意在突现罗敷的端庄和美貌。(2)铺写人物的年龄教养。借此以显示人物的成长过程。如《焦仲卿妻》中的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kōng hóu】十六诵诗书。”以突现兰芝的知书达理、聪明能干。
由此可见,铺排与含蓄恰好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两种艺术手法。铺排的主要美学特征乃是淋漓尽致,畅酣达意。
还可以运用这种方法铺排人物的性格、行为等等。这种直接叙事的方法就是赋,是一种直言其事的表现手法。就是直接陈述,直描情状,直抒胸臆,直写人物,直写景物。
赋的要求:一是要交待清楚;二是讲究曲折、起伏,不能平淡如水,没有诗味;三是要有主线,尤其是叙事诗。不过,用在绝句中的赋法唐以后不多。但也有很多名篇。
所谓,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这就是比喻、比拟。
在绝句的创作中,比是一种经常的、大量使用的表现方法。巧比妙喻的目的,是为了使诗词比用直接陈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李白的《宣州谢肌楼钱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抽刀断水喻举杯销愁,真是贴切精当,妙语惊人。又如汉代无名氏的《古绝句四首》其三:“菟【(tù)】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脱?”其意调:菟丝本是无情的草木,其根茎尚能相依不离;而人是有情的,怎能轻别离呢?诗中先对无情的菟丝(一种蔓生的植物)作肯定,从而对本应有情的人却轻别离作否定。尽管人非草木,而今人却还不如草木!激愤之情以反喻出之,更见入木三分。 再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以博喻状“闲愁”漫无边际、纷乱杂沓、绵绵不绝。
:作为艺术手法,主要用来渲染气氛,触影生情,有时候也在音节上起到和谐的作用。说白了哈,就是“由什么想起什么”的问题。看到什么了,然后想起什么。
诗经国风 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就是把雎鸠鸟美丽的姿态这个意象,向淑女窈窕之态这个意象所传递,从而表达出帅哥对美女的倾慕之心。读者也会通过雎鸠鸟的美妙的姿态,从而在脑海里构造出无比娇美的淑女形象。这手法就是兴。
事先写眼前景,由景生情、景在先情在后。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1) 兴中含比 
兴中含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在内。多用在诗篇的开头。用来起兴的物象本来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起触媒作用,有一定的渲染铺垫之意。兴中含比,那就和本题直接挂上钩。要比单纯地起兴或单纯地用比,则诗中意味倍增。兴中含比,以兴为主,比则从之,常见于表示情爱、亲情、离别之类的诗作中,多从外界景观物象中触发联想。从兴中含比所取的兴象类型来看,有以动植物作比兴者,也有以非生物或自然现象作比兴者。
从《诗经》以来的古代诗歌中,兴中含比,取兴象于植物的颇多。例:
《新婚别》
杜甫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养路旁。
一开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起兴句中又隐含着“嫁女与征夫”的不可靠、不长久的比喻。这就是兴中含比。
又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鲜嫩貌),灼灼其华(花)。之子(犹言‘这人儿’)于归(出嫁),其宜(使……和顺)室家(家庭)!桃之夭夭,有蕡(fén)(果实大而繁盛)其实(果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繁茂)。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一支庆贺新婚的歌,歌词三段开头都以“桃之夭夭”起兴,又从桃的花、果、叶层层着色渲染,兴中兼含比喻,对新娘嫁过去表示了许多良好的祝愿。这也是以植物起兴兼作比。
北朝《陇头歌辞》其一为:“陇头(陇山之巅)流水,流离(淋漓)山下。念哥一身,飘然旷野。”其三为:“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关中),心肝断绝。”这两首诗歌,前两句都以陇头流水起兴,兼及以流水的状态和声响作比,状漂泊未归和乡愁悲凄之情态。此处虽作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解也未尝不可,但毕竟是由此及彼产生的联想的兴笔,又由于兴中兼比,便将前半与后半紧密联系起来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了。 兴中含比,比兴兼取,便有这样的妙处。
(2)兴起兴结
诗词中凡用“触物以起情”、“感物而动”的兴笔开篇或收束,谓之“兴起兴结”。它具有触发联想、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功能。古代诗词中,兴起,用得较为普遍;兴结,相对地说来用得较少;而兴起兴结,有时合用于一首诗中,则更为少见。 如杜甫的史诗《新婚别》中云:“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交织着不如意),与君水相望!”这是一首代言体的叙事诗,诗中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新娘子的形象。开篇以植物兴起,结尾则以动物兴结: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由比翼乌联想到别离人,这是又一种形式的兴笔。全诗由开头的“兴起”到结尾的“兴结”,前呼后应,结构严谨。
(3)赋比兴应用手法的作用 
简要地说比兴手法用具体的事物的形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思想,使诗更有表现力。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例,愁,很抽象,但江水很具体、很形象。用春水比喻人生长恨,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不更强。如:
《七绝·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上半写人,用赋;下半咏物,用比;都极为精彩。虽欲强颜一笑,聊以慰藉对方,但满腹牢愁,终于无话可说,所以只有让蜡泪来代表离衷了。比的应用让人拍案叫绝 。
(4)七言绝句的兴起和比结
【兴起】 七言绝句中兴起就是第一句,先写景,用眼前景引激发引出自己的情感。兴者起也。即起发端的作用,以便为下文开头。也就是在全诗或段落开始,先说些同要说有事物无直接关系,或没有明显联系的话,但却有启示的作用。关于七言绝句的兴起,例 :
《七绝·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面两句起兴,写少女不知道愁是什么,高高兴兴上得楼来,这本与“闺怨”无关,可是上楼后忽然看到杨柳了,想到折柳而别,送“夫婿觅封侯”是错误的,如今自己独守空房,由此产生了怨。又如:
《七绝·三月过行宫》
李贺

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
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
这首七言绝句,第一句都是写眼前景,再由眼前景引出诗人的情感,这就是兴起。物在情感前,用眼前的景来寄托、激发,引出自己要表达的主题。
【比结】就是用比喻的办法写合句。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用比做结句,结就是最后一句。
(5)赋比兴的关系:
如果综合赋、比、兴这三种手法来分析,形象地说,“赋”就是最基本的原材料;“比”和“兴”是加工后的成品。由于所要反映的内容的不同的,有时候使用“原材料”会显得朴实无华。使用“成品”也会产生深发联想空间的美感(意境),使用“合成品”更会使文章得到唯美含蓄的效果。
二、关于绝句的第三句
古人说,七言绝句,转换之妙,全在第三句,若第三句用力,则结句顺流而出。
七言绝句的主题宜落在第三句,第四句全作推宕,或指点,则神韵自出。转,是全篇的关键,因此在第三句这地方要下气力。例:
《七绝·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高明之处,令人回味的是,“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第三句用两岸猿声作旁衬,既丰富了江岸的景物,又起了衬垫的作用,于轻快流动的语势中巧妙地缓和了一下气势,使全篇有了起伏。
《水经注》中一段散文“长江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大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化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大蔽日】化出了两岸猿声啼不住,【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化出了轻舟已过万重山。
绝句,因为只有20字或28字,不可能在章法上想追求过多的变化,追求句绝意不绝,在第三句转处特别重。第三句要开拓思维,将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对绝句的创作应该注意次以下几点:
(1) 起句用眼前景物兴起。注意眼前景,能触发自己情感,千万别见啥写啥。(2)注意语脉的连贯。语意的连贯是重点。所谓读第一句,知有第二句,读第二句知有第三句,次第终篇,方为至妙。(3)第三句要下功夫。(4)第三句 要若既若离。即就是和一二句有“意”的衔接,离就只是形的分离。因为一首诗主题只有一个。渔阳绝句1至8法一般都落在第三句,第四句  推开一层去写。(5) 第四句注意照应主题。

本期责编 | 初畔池

诗社介绍:
《雷池诗社》是一款面向社会的媒体平台。力推原创,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体裁不限;力呈精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刊发亮点稿文;力飨读者,精心打造平台魅力,竭力为读者服务。《雷池诗社》是成就诗人的摇篮,是大众娱乐的天地,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
编辑团队:
总编:初畔池            责任编辑:子贤  欣悦  文成
审稿:初畔池  子贤   版面设计:子贤
特别申明:
来稿要求内容健康,原创首发,有
来稿要求内容健康,原创首发,有标题、正文、作者简介(含图片)等。若文稿抄袭,文责自负。切忌一稿他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