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20分钟!川航“世纪迫降”背后:飞机上的耳伤是如何造成?
这两天,估计大家都被川航新闻所刷屏了吧?
昨日(14日),四川航空客机A319从重庆飞往拉萨的航线中,因机械鼓掌备降成都,并在当日7时42分安全落地。目前旅客已有序下机休息,航空公司也正换机执行成都至拉萨航班,旅客也在上午11时安全抵达目的地。
简简单单十几个字,但这条信息背后确是一场生死悬于一线的紧急迫降。据报道,当时航班正处在9800米的高空,驾驶舱的右风挡玻璃爆裂,驾驶舱温度骤降且气流狂奔,内部施压,机舱内由于气压急剧变化,仪表盘破损,操纵台也遭受破坏。
但机组人员临危不乱、果断应对,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航空事故的发生。机长在高空低温失压,瞬间失压鼓膜受损,耳朵仿佛要炸裂似的。巨大的风噪让无线电几乎不可能,两位机长穿着短袖,在极端环境下以最大毅力保持着清醒。
这感觉,就像机长所说,仿佛就像似在零下四五十度的哈尔滨开车狂飙。
不过,有不少人好奇为什么在飞机上耳朵会瞬间“炸裂”呢?
很多人都有这样经历,在飞机起飞、降落时,
耳朵就会出现耳鸣、耳闷、耳胀的情况。
有些人还会甚至感觉到钻心的疼痛,
仿佛耳外的气流如同尖针般刺激耳膜,
同时还出现空气锐利的尖叫声。
在医学上,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航空性中耳炎”。
耳朵我们又分为外耳、中耳以及内耳,
在坐飞机时引起耳朵不适的部位主要在中耳。
而中耳外有一层耳膜,阻断外耳和中耳,
这层膜就像鼓面一样,所以叫鼓膜。
而中耳内部由于这层膜形成一个封闭式空间,
只有一个通道与外界链接,这个通道又叫做“咽鼓管”。
一般情况下咽鼓管会封闭,
只有人体在吞咽、说话以及打哈欠时,
咽鼓管会打开,平衡耳内与耳朵外气压。
当在飞机起飞时,气压就会逐渐减小,
导致耳内与耳外的气压不平衡,耳
内的气压大于耳外,鼓膜就会向外凸。
而下落过程中,耳朵的气压逐渐大于耳外,
此时鼓膜向内凹。那么这一凹一凸,
我们耳朵就会出现耳胀、耳闷、耳痛等情况。
为什么只有一些人才会有强烈的症状呢?
据研究统计,大约有1/3的成年人在坐飞机时耳朵就会出现疼痛。
由于咽鼓管容易被堵塞;感冒、鼻塞、鼻炎以及鼻窦炎的人,
容易出现“航空性中耳炎”;
另外,由于生理发育不同,
因此咽鼓管功能差的人更容易感到疼痛。
这种中耳炎对绝大多数人影响不大,但也不可忽视,
有些患者会在下飞机后2-3天才能恢复正常听力,
而有些人就会发生鼓室积液又或者鼓膜穿孔。
但在昨日,面对气温迅速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
仪器多数失灵的情况下,副驾身体飞出一半,
耳朵气压接近要爆开的状态时,
机长还是凭借手动和目视,
靠毅力掌握方向杆,完成返航迫降。
通过川航这一次能够安全紧急迫降的确让人松了一口气,
从发现危机马上返航,
再到按照程度操纵,机长领临危稳定,
以及天气状态等综合条件,
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
若一个环节出错恐怕就是面临机毁人亡的悲剧。
我们在庆幸这次能够安全无事,
但是否有反思过这场事故的原因呢?
要知道这家A319航班在近半个月检查显示未有异常现象,
而且破裂的风挡还是原件,
但事故却实打实地发生了。
尽管这是一次以专业精神大写的生命返航,
在我们在致敬川航机组时,也要追问风挡玻璃为何会突然爆裂脱落。
毕竟生命攸关,比起力挽狂澜,我们更需要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