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发光的心学名言
转自:草根首页
阳明心学是明代儒学革新的产物,它在形式上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框架,重新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基本范畴的心学思想体系,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改造和革新了宋明理学,并在内容上高扬人的价值与地位,强调了道德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由此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其影响甚为广泛而深远:就时间而言,从明代中后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就学科而言,涉及到政治、教育、学术、思想、文艺等领域;就地域而言,除了中国之外,还波及到世界,即如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诸国,而本世纪以来其影响又逐渐深入到美国和欧洲,王守仁著作的翻译本不断增多,其学说思想的研究日渐形成风气。可见,阳明心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极有成就的哲学家之一,他开创了博大精深的心学成为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封建社会后期异端思想的产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我们赞叹王阳明为中国,为世界所做的贡献。身为中国人,我们为我们的伟大哲人感到自豪。
有关他的名言,尽在《传习录》中,笔者用宁雅做出如下简析: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简析:从心学的“心本体论”出发,扰乱山贼心绪战胜他们,王阳明做到了,可是破除心中邪恶的欲念等非良知,王阳明一辈子都在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心中贼是从外界以暗示、大道无痕等方式作用于生命无意识-潜意识-显意识的,而我们为了生存、生活,大多时候只能活在低级的境界当中,因此很难将自适、自律、自控三者调节好。也正是因为如此,只要稍加干扰低级智慧的山贼心智,就能轻易战胜他们,解决问题。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简析:不外于吾心,这是说心本体论——心外无理。从整体角度来讲,天下只有一理,只有一大道,也正是这一大道在具体的时空中运化出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从具体的时空角度来讲,每一小事物都全息承载着大道,同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与运行轨迹,因此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关系都是各种关系、因缘中的参赞与因应。而我们人确实是宇宙中的精灵,能够通过意识流转来觉解、认识、运用世间所有大大小小的道理。但是,每一个包括人类的生命体的“心智”都是有局限性的,宁雅认为全息也存在着意识上的“过滤”、“随机”等等,不可能心外无理。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简析:物质是具体时空中有质量的存在,事件是物质在具体时空中的运行轨迹与趋势,心可以觉解、认识、运用外在事物,但是绝对不可以代替、转换、包括。即便世间有人体特异功能,也只能将全息之理做到超越时空的超强功能发挥。假如世界上真的有神、鬼等意识体存在,这些心外之物又怎么能通过神魂胆魄等功能来沟通、统摄成心内之物呢?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简析:如他所言,至良知可为正,正即是道心,不正为人心。道心天然淳朴,人心计较得失,有生存、生活需要的人们必须两者兼顾,所有我们要内外一体富。幸好,回复道心不仅仅可以内富,而且是外富,内外一体富的必要底蕴与方法。大体上来讲,那些积极品质都是良知,近乎先天性的,但需要后天的“格物”摆正。这和我们传统文化道佛儒中的明心见性、修身养性等等是一个理,都是复归先天、提升境界、进行自适、自律与自控的意识流转的方法。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简析:本即是本体,先天性的无意识主体,在意识流转中引发出后面的潜意识(第二句)与显意识(第三、四句)。后面三句都是“意之动”,是不同层次的自适、自律与自控的结果。有善恶之别了意念就开始流转,有欲念了就会在善恶之间挣扎,为善去恶就开始控制自己的言行。这四句话,点出了心学的精髓——致良知,这几乎是所有宗教、绝大多数传统文化的共性——为善去恶。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简析:现代科学研究得出,任何存在之间都会有“映射”,同归于寂并不等同于毫无关联,双方没有丝毫影响,只是生命意识在“过滤”。但我们看到花时,就会通过视觉把花的部分信息显示到有意识层次,继而进行思维操作,产生行为。心外无花,除了看,悟一悟可显现花的信息,动一动可感悟花的能量,摸一摸可以感受花的质体。同归于寂,心不动才会不忘初心,意诚志真,心不动才会复归宁静,顿悟明觉。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简析:天下文化并不都在孔孟之训中,这是单指人生生活、生存智慧而言,涉及文化、社会等圣人之学,其实还是不广泛,也不全面。那是一个追求圣人与君子的时代,心学从中汲取营养,自成一体,了不起!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简析:圣人几乎是无意识生存于世、明了先天的人,能够知晓大道理,这是意识流转的结果。二氏就是程朱理学,他们的学问是小道,这是针对向外求的格物致知等理论来评判的。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简析:“殃、罪、恶、辱”四者是最大的不善,具备这四点,马上要大祸临头。可实际上是如此吗?吹自己的功劳,掩藏别人的善举,袭击别人的老幼病残,忘记自己的耻辱,都是心学中的大忌。现实生活中,只有低境界生活的人才会如此不择手段,但就是在现代社会中,正是这样的人才能官居高位,高高在上。这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一个不讲内外一体富的时代悲哀,一个不让道德创富的时代悲哀!现代网络文明开创出了一个凭信誉、靠脸谱等创富的时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进步!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简析:求之于心乃至得之于心,全在意识流转。孔子是圣人,在内心里以他为标榜,和他一样就学习,不一样就不学习,是不对的。孔子的思想并不是全部,不必要局限,但正因为这样,有了参照物,进步也快点!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简析:将无意识中的天理明觉到显意识,通透先机,就是圣人,将良知至诚到显意识层次的行为,就是君子。孔子、孟子做到了,王阳明也做到了,我们平常老百姓大多也是如此在做,这是中国之幸、世界之福。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简评:圣贤非天生,凡人皆可成。方法就是存一念:持善良等良知。不过最难的还是破心中贼,因为难以至诚——知行合一,自始至终。
4.抽丝剥茧看心学
王阳明先生,受到很多人的崇拜。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海军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刻了一块印章,佩戴在身,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中国近代一代枭雄蒋介石也很崇拜王阳明的,败退台湾时间把台湾草山改为阳明山。现在浙江余姚也还有个阳明医院。
王阳明的一生行为,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在学术方面,他的“心学”独成一家,和程朱学派意趣迥异,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死后从祀文庙的人。
王阳明就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了,走出来了,心学在他手里闪闪发光。让我们来针对心学主要思想来一个解读:
一、心外无物
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以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什么世界。或者是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这种隔绝与破裂是不正确的,如果把心当成是意识体,把道理规律当成意识,那么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可相互沟通的,只是有内外之别、沟通境界之异。
王阳明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花的段子。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镇。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朋友不禁指着岩中花树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树在深山中总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守仁回答:“当你没有着到此般花树时,花树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无所谓花,也无所谓心;现在你来看此花,此花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可见,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他的意思是,你没看见花之前,花的存在与否,你既不能肯定,对你来说也不存在任何意义。你现在看到花了,花的鲜艳在你心中留下了印象,让你感到很开心,这时花对你来说,才是存在的,才是有意义的。
所以,什么是你真实的世界?你感悟到的,能把握的东西,才是你真实世界的构成。必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你把握真实的确定性越正越好,越自然越真实。对盲人来说,他的真实世界,肯定跟明眼人是不一样的。
这当然不是全对的,我们认为人体生命无意识时刻都在感应所有的东西,只是能过滤到潜意识层次才能被自己感触,过滤到显意识层次的才能被自己知晓。同样我们的言行与生命气息也会如此作用于世界上万事万物,这是一个大的周天循环流注,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狭小感知。
二、良知
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让他们从例子中去了解什么是良知。
王阳明的良知类似孟子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或“隐恻之心”,说得现代一点,就是心对善恶的基本判断,或大脑的基本机能。
从这一点上说,每个人都有良知,而且每个人的良知都大致一样,就好像一部电脑,出产时基本都附带装有“WINDOW××××”的软件。
如果说良知是先天性的,那么趋乐避苦等天性就不是良知。从积极成功学和积极心理学上来讲,积极品质就都是良知。
每人都有良知,但有些人受欲望、贪婪、虚荣心等的蒙蔽,没有至诚到显意识层次,形成习惯、观念、信仰、学识等来发挥作用。每一个人都有良知,都能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所以,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尤其不要轻易迷信权威。
二、本然与明觉
为什么每个人成长以后各有所长,所取得成就不一样呢?王阳明用“本然”和“明觉”两个概念来区分。“本然”就是说天生就是这样的,“明觉”就是后天的造化与努力了,是意识上的顿悟与思索。
打个简单比仿:所有的电脑,出产时都附带装上“WINDOW××××”的软件,这就是“本然”。有些人,只是把电脑当打字机使用,基本上就使用“文本文件”,进步一点的使用“WORD”文档的基本编辑功能。他们的“明觉”就一直停留在只使用“本然”小部份功能的程度。
有些人,电脑买回来就注册激活了,随着“WINDOW××××”不断升级,同时不停地摸索使用功能,可以把“EXCEL”当数据库使用,甚至把“EXCEL”改编成新的软件。
一样的“本然”,最后的功能不一样,就是说“明觉”是不一样的。本然是人刚一出生的“良知”,“明觉”是经过不断的“致良知”、“事上磨练”后达到的境界。
四、致良知
如何把软件升级,如何不停探索开发软件新的功能,发挥它的最大功用?这个过程就是“致良知”。
“致良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向内求索,一个是向外求索。向内求索是内省,向外求索是“事上磨练”,用我们现代的话说是实践。这里存在着意识上的流转与相互作用,通俗地讲,一个是向内脑力劳动为主,一个是向外体力劳动为主。
内省是做减法,减少欲望,减少各种梏桎对内心的束缚,拂除各种灰尘对内心的蒙蔽,回归本真。
内省有两种,一种是“冥思”、“打坐”。就是寻找自己的潜意识、寻找自己的内心,聆听内心的声音,弄清楚自己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生活的目的、生命的目的。
别一种内省就是反思、反省、总结。善于总结的人才会进步。总结就是学习,也是“致良知”的一种途径。
“事上磨练”就是践行自己的“良知”,使自己的行事和自己的认识协调和谐。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行而恰当,才是真知。一个只是在理论上学习掌握了知识的人,与一个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的人,不可同日而语。一个从书本上学到游泳的知识,这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一个人学习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到水里了呛了水,掌握了游泳的实际技能,这种技能就是良知,他学习游泳的过程就是致良知。
五、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观点,但是由于心本体论与时代局限,就将这一理论大多限制在有意识层次上了。
致良知的过程一定要有“行”,不“行”不能谓之真知。“行”就证明你真正认同了“良知”。“行”的结果又可以从知识上、心理上完善你的良知。“行”和“知”是不能分开的,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譬如:锻炼身体对健康的好处,每个人都能说出来。但是,能说出来并不意味着能做得到。有多少人把锻炼身体看得跟“吃饭”、“睡觉”一样重要,每天持之以恒的?
又譬如:在战场上,新兵学习了军事理论,经历了若干次战斗并活了下来的老兵,学习了同样的理论。但是,两者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新兵,理论跟实战技能是油水相隔,能否在战斗中活下来,就看他的造化了。在老兵,这些知识都是他在战斗中亲身省悟出来的,已经成为他的本能了,理论和行动,已经合二为一,成为一种技能或智慧了。
总的来说:“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心学最大的优势就是“心外无物”: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或者说一个通过不断“致良知”、知行合一而达到“内心强大”的人,他对世界的掌控是无以伦比的。
阳明心学最令人神奇的是:认为“心”就是你的世界,凭借心学可以真真正正地战胜敌人。他认为:在博弈中,可以通过对“心”的干扰,达到自己的目的。从王阳明剿匪和平反的几次经历,他没有复杂的战术,都是通过伪造证据,制造假相,传假信息,使敌人上当,按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