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这首诗构思巧妙,用词浅显明白,却句句另有深意
小佛一直对朱熹的印象不好,他的主张和行为相悖,就是一个伪君子,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典故来劝友人的妹妹为丈夫守节,而自己则生活不检点,自己都承认自己是“私故人财”、“纳其尼女”,这种要求别人和要求自己完全是两种准则,实在是令人不齿。
不过,小佛还是不得不承认,朱熹建学校这个事值得称赞,另外,朱熹存世的诗文历代评价也不低,比如大家上学时背诵过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与这首诗名气相当的是他的另一首七言绝句《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词用词非常简单,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首写春天景致的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的确很像。首句点明踏春的地点是泗水边,踏春的时间是在胜日,胜日一般指节日或亲朋相聚之日这里应该指的是晴天,而此行的目的就是“寻芳”,也就是寻找美丽的景致,其后三句都是寻芳所见所感。
春天到来,整个眼前可谓无限风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放在其他季节,断不会有这样的感受。那么春天到底给人怎样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风拂面,花儿们万紫千红的盛开,这都是春天的面貌,正是这些生机盎然的树木花草,让春天变得焕然一新,让人也能深深的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小佛大概解释了这首诗描绘的意境,想必大家也很认同小佛在前面的说法:这首诗浅显易懂。然而,当我们仔细了解朱熹生活的那个年代,就能够发现,这首诗并不是一首踏春游玩时所作,而是一首虚构的踏春之作。
朱熹生于1130年,北宋灭亡于1127年,诗中提到的泗水在齐鲁山东,1141年南宋与金国和议,南宋像金国称臣、纳币、割地,两国以秦岭淮河为界,中间的邓州、唐州归属金国,也就是说山东全境、江苏北部部分地区归金国所有,此时朱熹11岁,后来两国多次和议,地界都没有变化,南宋从此甘愿偏安一隅,主动北伐的次数屈指可数,朝堂上主和派占尽主导权,也就是说,朱熹一生,南宋都没有拥有齐鲁大地,朱熹更没有北上去泗水边踏春。
而朱熹写这首诗其实是在向孔孟致敬,故而这首诗每一句话都是另有深意。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在儒家学说中遨游,发现其中可谓是天地广阔,神游其中让人耳目一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儒家学说对他的教化就像那春风拂面,能看到丰富多彩的新奇思想,令人受益颇多,就像那万紫千红所在之处都是春天。
朱熹这首诗不得不说是构思奇妙,在诗中说理,却别有一番情趣,将道理完全融入春景之中,以至于这首诗被人误解了数百年,清朝人王相编注启蒙书籍《千家诗》时依旧认为这是一首踏春之作。
参考资料:《宋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