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开篇6个字,要多狠有多狠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郑国 莲鹤方壶

01

郑国,春秋早期最先崛起的一个国家。

开国君主郑桓公,本名姬友,西周的司徒(相当于后世宰相),也是周幽王的亲叔叔。

周幽王执政时期昏庸不堪,西周国势一路江河日下。

姫友便多留了一个心眼。

为了西周皇族将来不至于被一窝端,在一个智者的建议下,姫友将郑国的位置迁到了洛河以东。

果然,犬戎之乱爆发,镐京城破,周幽王惨死骊山脚下。

郑桓公为了保护周幽王,也一并被犬戎杀在了骊山脚下。

郑桓公的儿子姫掘突,在犬戎的屠刀下死里逃生的,一路保护着周平王逃到了洛阳。

后来他姫掘突回到郑国继承了父亲的国君之位,史称郑武公。

郑武公和父亲郑桓公一样,小心的遵循周礼,对周王室忠心耿耿。

02

虽然忠于东周王室,但郑武公也知道天下已变,仅仅依靠周王室残存的威望,不足以在乱世立国。

郑武公便与强大的申国联姻,娶了申国的公主武姜作为正妻。

武姜一口气给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姬寤生,小儿子名叫姬叔段。

由于大儿子姬寤生出生时难产,所以武姜厌恶大儿子,偏爱一表人才的小儿子。

按照周礼,君主死后,国君之位由嫡长子继承。

因此郑武公死后,国君之位应该由姬寤生继承。

为此,偏爱小儿子的武姜急得夜不能寐,早在郑武公尚未驾崩之前,她便屡屡的吹耳旁风,要求郑武公废长立幼。

但郑武公颇有原则,他坚持周礼,拒绝了妻子武姜的多次无理要求。

后姬寤生继承君位,史称郑庄公。

郑庄公剧照

03

郑庄公继位后不久,母亲武姜便笑脸盈盈的找到了他。

讨厌你的人不会突然喜欢你,但会突然需要你。

郑庄公明白,母亲此次前来不是恭喜自己当了国君,而是要从国君儿子这里得到点什么。

果然,偏心的武姜要求郑庄公把虎牢关分封给自己的弟弟姬叔段。

听此一言,郑庄公对母亲武姜的心彻底凉了。

虎牢关是军事重地,谁得到这块地方,谁就有做国君的资本。

郑庄公愤怒之极,但脸上却异常平静的微笑着说,当年东虢国的国君曾死在那里,此地不祥,请母亲换一块地方吧!

武姜一听,觉得是不吉利,便转而要求郑庄公将京城赠给小儿子姬叔段。

虽然只是名字叫京城,并不是都城,但这京城是郑国最大的城市之一,谁拥有了它,也就是拥有了造反的资本。

但这一次郑庄公并没有拒绝,他答应了母亲的要求,将京城分封给了弟弟。

姬叔段在得到京城之后得意极了,到达封地之后不久,便立对京城规模扩张,甚至超过了郑国国都的规模。

对此,郑国的老臣祭仲找到郑庄公,要求他立刻制裁公叔段(姬叔段的另一个名字)。

但郑庄公拒绝了祭仲,他只是无奈的表示,多行不义必自毙。

公叔段见自己私自扩张领地并没有引起郑庄公的处罚,更加的得意。

于是他强行命令郑国西部与北部的边区都听命于自己。

对此,郑庄公的臣子公子吕愤怒的表示,如果郑庄公再不制裁公叔段,那么他干脆就去投靠公叔段算了。

郑庄公知道公子吕在说气话,便安慰他道:“你放心吧!公叔段迟早会自作自受的。”

就差公叔段骑到头上拉屎了,为什么郑庄公却显得这么淡定?

04

郑庄公继位的第22年,公叔段的野心终于再也藏不住了。

自认为准备好一切之后,他秘密的联系了还在国都的母亲。

二人密谋之后决定,由公叔段在京城起兵突袭郑国国都,而母亲武姜在公叔段兵临城下之时打开城门接应。

如果计划一旦失败,公叔段和母亲武姜则迅速撤回经营多年的京城,然后裂土封侯独霸一方。

可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其实郑庄公早已准备好了一切,就等着这一天。

在得到公叔段造反的确切消息之后,郑庄公立马派兵囚禁了母亲武姜。

这样一来,公叔段的内应算是完了。

而在公叔段出兵之前,郑庄公又派公子吕率领200辆战车和5000步兵,星夜兼程的赶往京城讨伐公叔段。

就在公子吕大兵压境之时,早就受够了公叔段苛政统治的京城民众们又起来造反。

内忧外患之下,公叔段被迫出逃共国。

至此,这场密谋造反,以郑庄公的完胜而结局。

05

平定叛乱之后,郑庄公将母亲武姜囚禁至外地。并且发毒誓,与母亲不下黄泉不相见。

有一次,郑庄公与颖考叔一起吃饭,颖考叔故意将桌子上的肉单独留下不吃。

郑庄公便好奇地问其原因,对此颖考叔回答,这肉是留给家中老母吃的。

郑庄公一听这话不禁心中一酸,略带悲伤的对颖考叔说道,你有母亲可以侍奉,但我没有啊!

颖考叔一听这话便明白了郑庄公的意思,他也想念自己的母亲,但可惜自己此前把话讲得太绝,因此拉不下面子来与母亲和好。

于是颖考叔说道,只要掘地见水那便是黄泉,母子二人在地下相见,那便是在黄泉相见了。

如此一来,国君既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也可以有理由与母亲重逢了。

郑庄公一听,有理,便派人掘出了一条“黄泉”,将母亲接来,母子二人在黄泉相见,从此重归于好。

郑庄公见母 傅抱石(1904-1965)

06

历史上最牛逼的微言大义,就是左传这开篇六个字: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

隐公元年【经】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简单翻译就是,作为哥哥的郑庄公,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弟弟。

郑伯:故意用“伯“,表示郑庄公教弟无方,工于心计,放纵弟弟,让弟弟谋反。

克:平级战争才叫“克“,作者故意把臣子的弟弟抬高。

段:共叔段,省略“共叔“,就是不说弟弟,也是要抬高地位。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从此这个传统就有了,今天还很流行。

比如我们外交辞令:“勿谓言之不预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