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教学手记——如此差的一首诗,为何要来命高考题?

2020年全国三卷诗歌鉴赏选用了陆游的《苦笋》,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苦 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略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看见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历风雨磨练。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陆游这首诗写得非常拙劣。

首联,把洁白的玉笋比作脱掉了襁褓的洁白的婴儿,而且是放在餐盘之中的婴儿,这一意象不仅不美,还极为残忍。陆游是大诗人,但未必篇篇皆佳,这样的比喻实在既没有意味又缺乏美感,哪里还诗的感觉。

第二联,如果仅仅是明白如话也还好,关键是别扭,“苦节乃与生俱生”,纯属啰嗦拉杂无美感,无非是告诉读者,苦笋本性耿直。

第三联,由盘中的苦笋直接转到“我见魏征殊媚妩”,从内含的道理上看,可以勉强讲得通,别人说魏征不好,我偏偏认为他非常美 ,别人认为苦笋苦,我偏偏喜食之苦味,这都可以硬扯上。但是,下半句,“约束儿童勿多取”,该如何理解?从上下文来看,我喜食其苦味,但不让孩子们“过多取食”,也完全讲得通,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当然,你理解成“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也完全可以,但理解成前一种意思,又完全错误吗?诗无达诂,说得通成立。这个语境是,以盘中的苦笋为写作对象,苦笋的特性是“苦节”“耿介”,强调的是其本质的刚硬与耿直;尾联,也是强调“干霄战风雨”,那么,把“多取”解释成“贪奢”与主要象征义不统一。

尾联,也是平直无意义。

总起来看,陆游的这首诗不像是陆游的水平,我不懂诗律,仅从语言角度看,诗中出现太多的硬伤。为什么要拿这样的一首诗来命题呢?

我最近也在命题,深知命题之难,难在找材料,材料找好了,题也就差不多了。材料不好,命题则非常困难。

这首诗就不是一个好的命题材料,所命之题也难以体现诗歌的鉴赏水平。

第14题的C选项,牵强附会。

第15题的答案为: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其考查层次应该是文学文本阅读的第一层次: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严格地说,还算不上鉴赏。这样的高考题如何来引导教学提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水平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