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脊背骨
太极拳练功札记
一江水白
一个人的忧伤隐藏的久了,就不再是忧伤,而是气质。一个人的怨气隐藏的久了,就不再是怨气,而是暗疾。一个人的功夫隐藏的深了,就不再是功夫,而是气度。
运功细节——
1、脊椎骨竖起来以后,颈大椎与尾骨处也好似能呼吸了,并随着呼吸进行伸缩缠转,缠转到脊骨缝里。
运功时久,用意在整体脊柱骨缝里进行伸缩缠转。这个缠转是左右交叉状的,有点像缝衣服,锁扣眼似的,比如从某脊骨右侧横突斜下或斜上穿到与之相连的左侧横突。主要肌筋是回旋肌、多裂肌、棘肌和半棘肌等竖脊肌深层肌筋。
运动中的松紧收放都在整条后脊骨上,但须先缠定住三个主要点,即颈大椎、夹脊骨(至阳穴处)、尾骨,这三个地方缠定住了,其他脊椎骨节也就迎刃而解。
帮助脊柱树立的肌筋主要是竖脊肌肌群,除了深层小肌筋回旋肌、多裂肌、半棘肌,还有髂肋肌和最长肌等,用意把它们的劲路理顺(由下往上),劲力合一,方可有效缠转。
2、用意运功至尾骨尖长强穴处,此处萌动,意劲渐聚,继而引动尾骨内侧梨状肌。此时,肛门括约肌自内向上收缩,肛门自闭。肛门闭合后,梨状肌的作用就可显现,合着股方肌上牵尾骨,下接腿骨。
3、运功时久,两肩胛骨下缘脊椎骨里侧(左右)生出里脊肉似的肉筋,此肉筋沿脊柱内壁上下逐渐伸展,向上至颈大椎处,可用意劲冲开大椎穴,帮助竖项;向下延展到达命门穴处,可保护腰椎的运功。
再加上尾骨内壁生成的肉筋膜向上延伸,也抵达命门穴脊骨处,配合髂腰肌等腰肌运功。
用功时,脊骨内壁肉筋负责保护腰椎,而后侧外脊骨上竖脊肌则负责腰脊的运转。
4、抖脊背骨——练功程序分三步走(平常用功方法,不是发劲,是为了练出节奏感,继而走出平八字圈)
A、身体分清左右——站高骑马桩,足下是前实后虚、里实外虚,两膊抱在胸前,半握拳:轻出右拳时,意动左胯骨;轻出左拳,意动右胯骨。
而后用意到尾骶骨。
左右拳交替出动时,意劲分动三个点,即左胯骨~尾骶骨~右胯骨,或者是右胯骨~尾骶骨~左胯骨。
意念当中,左、中、右或者右、中、左这三个点的节奏要分明,而后再加快节奏,就像射击时打一个点射“哒、哒、哒”。胯骨尾骨就能抖动起来了,而且还是很轻快的感觉。
B、意念上移到腰隙,还是左中右或是右中左,即左腰隙~腰脊骨~右腰隙,或是反过来。
C、意念继续上移,到达胸椎,分左肋骨~胸椎~右肋骨,或是反过来。
而后下中上即尾椎、腰椎、胸椎三个部位合起来练,不仅是左中右横向抖动,还能上中下竖向抖动。
再在演拳时用心体会,运功时久,脊背骨上豁然就能轻松畅快有节奏的抖动起来,别有趣味。
5、一个意象的放大——大拇指和小拇指经络通开以后,与身体说上话,大拇指与胸锁骨肩窝、小拇指与腹股沟皆分别说上话。
忽然就感觉大、小指指节筋骨从掌根处撑开了,并向回贯通腕骨,直达肩窝和腹股沟。
整个手掌豁然变大,分别覆盖两侧胸腹(意象)。
演拳时大拇指、小手指牵连着肩窝、腹股沟同步运转,身手一致,别有韵味。
6、三尖相照——
形意拳大家薛颠在书里说了一个“弓箭步”:鼻尖、肚脐向前移动,与前弓腿步上下对正成一条直线,前腿似弓,后腿似箭。
运功时久,会发现鼻尖与肚脐之间的上下对正非常有趣,其实它不仅仅是指前移,还可后撤或左右移动,鼻尖是头,肚脐是中,脚尖则是尾,在中正竖脊的基础上它就演化成身体的重心线,能够引导身躯作前后左右移动,其实质是调整虚实变化。
弓箭步一变,变后脚向前的跟步,跟到尾骨尖与前脚的后骨跟上下对齐,鼻尖、肚脐与前脚尖上下对齐,整个身躯中正团聚,周身力整,两腿虚实有度。弓箭步变向后撤步,亦然,只是此时肚脐向后脊命门处抽缩(注意是意劲,肚脐既不突出也不要瘪了),尾骨尖与后腿足跟上下对正,鼻尖再找肚脐上下对正,自然竖项贯顶,两腿虚实有度。
身躯左右移动时,则是肚脐找左右腰隙(带脉穴处),当肚脐移动到一侧腰隙时,鼻尖随即调整也与同侧腰隙上下对正,此时,意劲由然而生。
但前提条件是带脉腰隙要通,腹底气冲穴脉要通,任督二脉要在脊骨内外联通,山根(鼻根玄关)要通。这些地方通了,大脑神经才有感觉意识,肢体也才能有反应。
演拳时,肚脐与鼻尖相随相应,重心自然相随,虚实转换自然调整,身体的感觉是既沉稳又轻灵。功到此时,方觉趣味。
7、偶然看到一个位拳家说的话,是讲虚领顶劲的,他说喉头与脑后玉枕说上话,虚领就有了,前庭提起来,顶劲就有了合起来就是虚领顶劲。一家有一家的练法,仔细琢磨琢磨也不无道理,值得借鉴参考。
其实脖颈处的窍要多的很,琢磨起来永无止境,比如胃经上的“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
手阳明大肠经上的“扶突穴”“天鼎穴”,还有膀胱经上的“天柱穴”“大杼穴”。
以及胆经上的完骨穴、风池穴和肩井穴。
手太阳小肠经上的肩外俞穴、肩中俞穴、天窗穴、天容穴。
再者手少阳三焦经上的天牖穴,等等。这些穴位打通了,对连接头颈与身躯,以利身形的变化很有妙处,对打开肩锁骨关节也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