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路——新时代影响力书画名家鄢正刚云媒体访谈录
为进一步激发广大书画名家的创作热情,努力推出精品,推出人才, “大师之路——新时代影响力书画名家云媒体访谈录”的活动,甄选出长期活跃在中国书画创作前沿的书画名家。访谈从名家作品、从艺路径、创作体悟、学术思想等方面导入,通过作者自身的感性亲历和理性提炼,力求客观呈现出各自的艺术人生和创作状态。全程记录了每位书画名家的心路历程,也是记录当代书画名家数十年来书画探索与艺术人生的一个真实而朴素的缩影。
鄢正刚 男,汉族,1943年4月出生,四川射洪人,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农牧专修科。
曾做过文秘,宣传,行政,党务工作,坚持书学“二王”“柳公权”“启功”诸家数十年,多年来书法作品被多家书刊、杂志出版,作品多次入展地方及全国性书法展览,被多家媒体推介到国内外展播收藏。有书法、诗词、理论、散文等专著多种。
现为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高级书法师、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协会理事等。
鄢正刚访谈录:
采访时间:2020年9月
记者:鄢老师,您学习书法是从哪种书体入手的?您的学习路径是什么?
鄢正刚:我热爱书法,数十年来挥翰弄墨不辍。多有耕耘,小有收获。
对于书法兴趣的培养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源于家庭的教育。二是源于从小学就开始的传授与提倡。三是得益于家庭环境和尊崇书法风气的影响。日乆成习,天天完成两篇作业,到了五年级以后,逐步养成了自觉练习的习惯,毛笔字也写得比较工整,在以后学校的办刊和社会活动中开始担任一些缮写和编辑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成年以后,特别是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期的“文革”动乱中,把写检讨,写“大字报”的交待材料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练习”书法的机会,提高了基本功,这期间也体会到了一般的写字与“书法”艺术性之间的差别,暴露出自身练习书法的缺点,除了结字的缺失,更主要的是气魄与骨力的不足,在朋友、专家的指教之下,开始补习和临写“柳楷”“欧楷”,如《玄秘塔碑》帖《九成宫醴泉铭》帖等等,期间,对《颜勤礼碑》《多宝塔碑》亦有过习练。
因为自己对书法的审美意趣和个性使然,尤其对行书作品的偏爱,更欣赏端庄大气,飘逸俊朗的书体和书风,可以对“二王”、褚遂良、赵孟頫、蔡襄以及现代大家启功先生的作品均有涉历,逐步向欧柳为骨,二王为肉,兼学各家,潇洒自然的行书风格精进,被《兰亭字库》命名为“鄢正刚”体。
艺无止境,愚意以为,数十年的探索也只是走了一小步,就书艺而言,得其皮毛而已,每读古人法帖,每观今人精品,常常自愧自省,以人为鉴,以帖为鉴,常思自己的不足,不断端正努力方向,以笔塚墨池的古谚作警策,争取有所进步。
记者: 您是怎么看待创新与借鉴关系的?
鄢正刚:当前,我国的艺术繁荣出现了可喜的景象,书法艺术作为国粹的代表之一,也是热闹非常,学习的人多了,研究的成果也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势形成了,不可避免的也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和乱象,我个人认为,这些不同意见的争论主要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书法审美的价值取向。而审美的价值取向又涉及到书法的继承与创新,而创新问题又关系到借鉴与摒弃等等。展开来讨论题目太大,而且见仁见智,一时难有定论,这类文章和网上的热议颇多,敝人才疏学浅,不敢置喙。
就个人学习书法的体会,想浅议一下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权作引玉之砖。
首先书法的发展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从无到有,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没有继承,没有前辈打下或积淀的基础,不可能发展,而没有一代又一代不懈的创新,人类的历史也就终结了。书法也一样,所以人类总得不断前进,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观点,后退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在继承的问题上,我认为有两个重点也是需要注意的,一是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观点,认为凡是老祖宗的东西,老祖宗的观点都不能动,千金不易一字,这就容易束缚创新的思路和手足。马列主义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孔孟之道也要因时而赋予新义。“二王”的书法也不是前期和后期一样,且有“献之超羲之,羲献不同一”之说,所以要敢于在继承中创新。二是继承是为了启后,所以传承的是祖宗的精华,精论,分清楚精华和糟粕,不是兼取并蓄,不是强词夺理,什么是精华?其实数千年的发展史已有定论,各个时期,各个流派已有代表人物和作品,防止一些人搜异猎奇,以为历史上有过或出现过的现象都是合理的、神圣的,引人误入歧途。
至于创新,现在已经不是问题,当今书坛主要就是创新,而且新涌现的书家应该说都是从创新中走出来的,我个人认为,当前的创新趋势中值得被重视的有两点,一是创新必须植根于传统优秀书风的基础之上,乱创乱画,离开了书法的本源。比如书法工具,书法的基本笔画、架构、规则,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叫书法。可以是另一种“艺术”形式,比如说美术字,象形字,组字画,线性画等。二是在借鉴中,特别是借鉴外来艺术表现手法,以表达书法形式和意境的创作中,一定不要忘记了民族精神,书法是中国汉字的书写艺术,离开了汉文的基本结构,变异成图画,变异成某种纯抽象,甚至幻象的东西,只能是舍本逐末,陷入崇怪、崇异的泥潭,大众对美丑是有鉴别能力的,书法艺术应为大众服务,应该尊重民族的审美意趣。
记者:您认为当代书法家应该承担起一种怎样的社会责任?
鄢正刚:现在由于电脑的普及,书法工具的变革,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时代已经风光不再,汉文书法已经从实用转化为艺术化,有志于书法艺术的艺术家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责任:一要继承并弘扬传统,通过言传身教,让人们认识什么是中国书法,它的发展历史,它的美学基础,学习学好书法的实践意义、人文价值和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二要坚持创新,不断探索书法创新的方向,正确途径,从理论和实践上正本溯源,敢于与一些歪理邪说划清界限。三要扶持后俊,“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代书法学习热情高涨,青少年书法才俊灿若群星,老辈书法家应在培养人才上多做贡献,努力作探索者,又是培育者启迪者,“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郑板桥如是说。
记者:您的书法作品有扎实功底,也有自己的创新,您加入了很多个人风格在里面,那您的书法风格怎样形成的?
鄢正刚:我自己学习书法数十年,虽然依据自己的审美兴趣博采众长,越学越观摩,越体会到学海无涯,越觉得差距大,自己体会要汲取一点进步。一要以小学生的态度沉下心来,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好帖临好帖,所以一家为主,博采众长,坚持数年,必有长进。二要排除干扰,端正方向,不要为奇谈怪论所动摇,不盲从、不跟风、不庸俗追捧,坚持顽强学习,不断修正缺点,虚心听取大家、行家和普通民众的意见和品评。三要淡泊名利,学习书法,贵在把它作为一种责任、一种弘扬国粹、发展书艺的使命来对待,或者把习练书法作为一种提高文化修养的人生乐趣来对待,不要作为谋求经济利益或者企求提高身价的手段。只有如此,才可能专注,才有可能坚持,学风正了,书艺长进才快,作品也才可能端庄大气,文字也才能体现出作者的高雅气质。也才能具有收藏价值。四要坚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多读书,多读帖,多比较鉴别,不固步自封,探索创新中也要分清精华和糟粕。借鉴不是盲从。百花齐放不是一花独放,各家流派各有特色,之一不是唯一,毕加索不是王羲之。
记者: 您对书法与商业关系有什么见解?
鄢正刚:书法作品成为艺术品之后,它的观赏价值、装饰价值、学习借鉴、陶冶情操的价值愈来愈受到推崇,因而收藏价值更加彰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增加,书法作品特别是名家精品的市场价值走高,这是正常的。我认为书法家出让、出售书法作品获得正当收益,是一种社会进步,是对书法家劳动的尊重,是对艺术的肯定,况且任何一位书家能够成功都是多年辛劳的付出,耐住寂寞、甘于清贫,舍得牺牲,忘情岁月,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等,均不能准确概括书法家的付出。
另一方面,书法也应有正确的利益观,书法艺术,不以营利为目的,合理正当收取报酬。我不赞成的是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以虚名谋利,而不是以作品质量获得报酬。这与卖假货,骗取利益是一样的,类似例子很多,另一种是通过各种中介指点行业中的不正之风,乱估价,乱抬价,个别人在炒作下价格高的离谱,只用虚高价格诱骗人上当,实际是弄虚作假的交易。
市场的行为不是不能管理,而是应该管理,通过健全法规,履行职能,惩处违法来保护双方利益,使书法作品真正能成为社会大众的公共产品和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