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第广龙:诗歌的活体
诗歌的活体
——《新世纪诗典》三周年感言
第广龙
我第一次见到伊沙先生,是2008年。那一年的秋天,诗人黄海在西安钟楼西南方的粉巷里的一家茶楼,给我个人举办诗歌朗诵专场,邀请了伊沙。之前,对于伊沙的大名,我早就知道,也读过他的许多诗作,包括《饿死诗人》《车过黄河》《结结巴巴》这些名篇。我的诗歌朗诵会放在了早上,原因简单,茶楼早上清闲,拿出场地,让文学有个活动的空间。我和黄海早早去准备,没有料到,伊沙到的比我们还早,因为进不去门,在外面的石阶上坐着等,手里拿了一本厚厚的诗刊,应该是《赶路诗刊》吧。记得那一次,伊沙上台,点评了我的一首诗《胡萝卜》,说其中一个说指关节的句子他记住了,说明这首诗成功了。这次的相识,我从伊沙身上看到了两点:对事情的认真,对诗歌的认真。由这么一个认真的人来主持《新世纪诗典》,是必然人选,转眼三年时间过去了,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也得到了大批热爱诗歌的人的认可,也是必然的。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信这句话!
我说的这个认真,不光是一种态度,甚至,不光是一种付出。说态度,面对诗歌,见仁见智,许多场合,似乎有标准,似乎不相干。伊沙的态度,就是诗歌面前人人平等,发现好诗,就认可,就推荐,一点不吝啬赞美之词。这容易做到,又很难,但伊沙做到了。虽不能说每一首诗都是精品,但绝大部分都引起反响,既说明了伊沙的眼光,也证实了读者的水准。说付出,一天一首,似乎数量上没有优势,可是,这是从多少诗歌里选拔出来的,这得有多大的阅读量,不难想象,而且,每天如此,天天坚持,一天不落的做了三年,还要继续下去,这包含了多少脑力和体力的劳动,也是能够体会出来的。就说我早上走路锻炼,我虽然坚持多年,可是,有时早上瞌睡,思想斗争,就不愿意起来,刮风下雨了,也给自己找一个不出去走的理由。伊沙每天一首诗歌,头疼脑热怎么办,有其他事情忙不过来怎么办?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没有受影响,诗歌天天可见,推荐语日日都有。伊沙同时还在进行长篇小说的写作,诗歌的翻译,还继续月月有自己的诗歌新作发布。这得具有十分旺盛的精力,更重要的,是对于文学,对于诗歌的敬重产生的强大的动力。凭这一点,照我看,伊沙当得住诗坛铁人的称号。
我更要说的是,伊沙主持的《新世纪诗典》,给当下诗歌的传播方式,创作方式,解读方式,带来的新的冲击。我认为这才是《新世纪诗典》存在的最大的意义。
网络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尤其是微博,微信的兴起,给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大数据,自媒体,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信息交流。我得说实话,对于网络,我到现在也有许多不适应。以前,有个网站叫《诗江湖》,是南人先生主办的。我经常上去看帖子,读诗歌。可是,我没有在上面发过一次言,只是一个旁观者。因为,我看到常出现的骂战,我就害怕了。我倒不是一个胆小的人,也不是说不骂就文明,骂了就是非多,是我自己难以做到在网络上骂人狠或者挨了骂还不在乎。但是,看得久了,我也觉悟到,你不介入,并不能否认这也是一种存在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网络特性带来的极端和发作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不能简单的用对错来下定论。自然的,伊沙就和许多人言辞激烈地对打,直到现在也不改本色,我猜,这也是一些人虽然认同伊沙的诗歌,却对伊沙缺少好感的一个原因吧。
这是题外话了。
伊沙在写作上先锋,对于新事物,也有敏锐地捕捉。当微博还在发育期,就及时建立了发布《新世纪诗典》的平台,为诗歌的传播,营造了一个生动的气场。这个气场,不是伊沙一个人发功,是大家都在运力,它是鲜活的,现场的,互动的,生长的,是诗歌的,现在时,进行时!一首诗歌出现,第二天就更新,这就使大家充满期待,也常把旧帖翻出来再欣赏,而这个过程是连续的,持续的,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蓄能量的过程,一个刺激生发的过程,既是伊沙以一人之力完成的,也是伊沙和诗人们一起完成的。在网络举荐到一定阶段,伊沙又在多地多场次组织《新世纪诗典》诗歌朗诵,把诗人们好诗歌爱好者吸引到一起,还通过《新世纪诗典》纸质书籍的出版,向外界传递诗歌的声音,从而形成了诗歌传播的扩散效应,放大效应,让诗歌的影响处于总在增强的状态。其中的价值和经验,已经有了相对完备和规模化的形态。这样的实践,值得进一步总结。
伊沙倡导的是现代诗,也多次阐明后口语写作这个立场。这是《新世纪诗典》的活力所在。一些对诗歌一知半解的人,还停留在口语与口水的概念理解上,对诗歌的变化视而不见,还以为口语写作是一副面孔,一个腔调,看看《新世纪诗典》,就知道口语写作在现代诗的写作上,提供了多少纵深的可能,承载了多么丰富的诗歌样式。同时,伊沙也体现了包容,许多并非以口语诗的方式写作的诗歌,在这里也得到了呼应。对于诗歌,有自己的看法,想法和写法,但在一个具备了巨大消化和更新能力的场地,也能找到诗歌生态的多样性。我还读到了许多陌生作者的诗歌,有些是第一次发表诗歌,都写得那么好。伊沙发现了他们,并大力推举,使得他们的写作,一开始就在高点上起步。正是新人的成队次加入,《新世纪诗典》才能风生水起,蔚为壮观。
对于每一首推荐的诗歌,伊沙都写了推荐语。字数不长,加起来分量就出来了。有说好的,也指出不足,但不强加与人。大批的作者和读者,也参与进来,发表心得,甚至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在这里,伊沙是发布者,却没有搞一言堂。诗歌不一定越辩越明,有时候真得有一片模糊地带,但这样的解读,大家获得了对等的资格,也自有阅读的体验和收获。我本人每天都会阅读伊沙推荐的诗歌,也简单说上几句话,读一首好诗,我一天都是愉快的。我没有吃早餐的习惯,《新世纪诗典》的诗歌,给我了精神上的营养。我要说的是,我写诗三十多年,在和《新世纪诗典》相处的这三年,我获得了写作上进一步提高的信心,也有了在年过五十不但能继续写,还要多写的激情。
感谢《新世纪诗典》,感谢伊沙先生。
2014年5月21日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