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名臣李鸿章临摹行书名帖《圣教序》赏析!

在诸多的评论中,他是各种声音的集合。四十岁前,李鸿章左冲右突,前途茫茫;四十岁后得遇曾国藩,平步青云;要怎么去形容李鸿章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然而,这些生命给予的烙印,也深深的,扎根在他的书法之中。

他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说他是“再造玄黄之人”;他被西方誉为“东方伸斯麦”,与德国的俾斯麦,美国的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三伟人。他曾以仅仅9000名刚刚招募的淮军,便打败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天才忠王李秀成率领的10万大军。

因此,他成了上海富商和上海租界英美法等国眼中的救世主。他是洋务运动灵魂人物,有的洋人不知道有皇帝而知道有他。1883年美国总统格兰特接受《纽约时报》采访,谈及自己在国外遇到的四个最了不起的人,分别是:法国首相甘贝特、德国首相俾斯麦、英国首相格兰斯顿和中国的李鸿章。

由于李鸿章的政治影响,很少会有人提及他的书法艺术价值,其实他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书法家。书法对于古人而言,除了是科考必备的敲门砖外,也是修身养性、表情达意以及怡情遣怀的一种重要方式。书法的用笔、用墨、取法和谋篇布局等也是作者学识与修养、情操与心境、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外化。李鸿章的书法于端庄中不乏生动,用笔按提有序、丰腴厚重,结体内敛有致、疏密井然,笔墨酣畅淋漓,有欧、颜遗风,他最擅长行楷,有台阁大臣的风度。

李鸿章临《圣教序》

-- 高清欣赏 --

李鸿章临《圣教序卷》行书,纸本,尺寸35.5厘米×428厘米,北京匡时2015秋拍。

李鸿章为晚清重臣,曾任江苏巡抚、直隶总督,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文华殿、武英殿大学士等。为当时洋务派之首领。他好书法,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诸词臣书家并称“曾、左、李、彭”。书宗欧(阳询)、李(北海),规行矩步,稳健自重。此卷临怀仁集圣教,为古代学书入门之一径。因是极晚年书,已不斤斤于形似,字体运笔仍顽强地露出自己的习惯风貌。与后半卷所书《心经》一样,陡峭俨重,一笔不苟。

辛丑为光绪二十七年,本年九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署丧权辱国之“辛丑条约”。本卷书于此前三月,临圣教,抄心经,李鸿章似企图在此中谋求心理平衡。但也就在本年,他撒手人寰,留下了那份自知必被万世唾骂的条约,也留下了这一恭谨书写的字卷。此作虽离《圣教序》原帖的距离较远,但中规中矩,功力还是优于一般书家。

李鸿章书法源于早年为争取功名时所下的苦功,后来发展为自己的情趣爱好。通观李鸿章存世的众多书联、信札、扇面等,其书法博采众家、底蕴丰厚。李鸿章的书法尤以行楷书见长,笔酣墨浓,光华内蕴,气韵灵动,妍媚儒雅。
在当时千篇一律的宫阁体书风盛行之下,其书法更凸显出难得的另一方面,或许是颜真卿气韵凛然的君子形象深深打动了李鸿章,在颜真卿的书法上,李鸿章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寄托与人格上的契合。颜真卿在楷书和行书上成就最高,并提出“屋漏痕”的观点,意指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