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悬疑片,它相当硬核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在大陆院线看到这么多的印度电影了?
应该是在2016年《摔跤吧,爸爸》爆红之后,当时电影完全火出了电影圈,你不看你就没“资格”讨论女性权利,运动元素和善恶对立的戏剧冲突加大了影片的可看性。
最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此役,大家都在惊呼:印度电影人怎么这么刚?
图为《摔跤吧,爸爸》
此前在众人心里,最敢说真话的是韩国电影人:这群疯子黑政府黑国家黑的不遗余力。
此后大陆院线引进来很多部印度系现实主义电影,包括但不限于:
仍旧为女性地位平权的《神秘巨星》、《厕所英雄》,后者直指印度当时乡村对于女性的歧视和自身的落后,用“修厕所”这件事和传统对抗。
关注印度贵族与平民鸿沟这一阶级问题和随之引发的教育差距的《起跑线》、《嗝嗝老师》,印度对于英语(殖民地)的重视程度与社会贫富对立的现象被放大到大银幕上。
图为《嗝嗝老师》
一边展示警察和政府的无能一边用悬念吸引观众的悬疑犯罪题材,反转接着一层又一层的《一个母亲的复仇》、《无所不能》、《调音师》,电影中盲人、弱女子作为大银幕上的弱势角色,一边吸引着观众的同情心一边展现出惊人的以弱胜强的戏剧爆发力。
这其中,以最后一个类型最为被观众所钟爱,尤其是《调音师》,因为有着之前同名短片的口碑加持,在大陆院线更是实现了票房口碑双丰收。
图为《调音师》
所以,印度电影不再是唱唱跳跳的“宝莱坞式”了,印度电影人在与国际接轨后,对于类型片市场进行了大胆探索。
尤其是对剧本较为倚重的“多反转”、“犯罪为先”的类型片更是痴迷,前有未上院线的《误杀瞒天记》,后有这部《天作谜案》。
虽然这部是两年前的作品,但放置当今的现实语境仍然奏效,因为主线剧情并无社会问题,而是用凶案互相串联,靠角色自身带动剧情发展。
本片创作渊源其实很有趣,它翻拍自1969年宝莱坞同名电影(Ittefaq),故事情节类似。
但却不仅仅如此,因为1969年这部同样也是翻拍,其灵感来自这部创作四年前1965年的一部好莱坞黑色电影的变种犯罪电影《路标谋杀案》。
上文我们提到电影由三场凶杀案件串联,分别是最早发生的少女自杀案件,主案作家妻子离奇自杀身亡以及案中案律师被害。
主案的主要角色来自于英籍印度裔作家塞西,他妻子发现死在酒店房间内,在同一个夜晚,他却被发现与另外一宗凶杀案产生了关联,律师死在自己家里,接到其妻子玛雅报案的警察进入到受害者家中,没想到第一个看到的嫌疑人是一脸迷茫惊惶的作家塞西。
因塞西是有名气的作家并且是英国公民,为了社会舆论的影响和国家间法律的规定,警探德夫只有三天的破案时间。
但两名嫌疑人塞西和玛雅各执一词,完全是两个故事,德夫陷入罗生门式的案情旋涡中苦苦思索。
在作家的讲述中,他是受害者,自己的妻子医检显示心脏病发意外身亡,而律师是在他进入到其家中之前已被杀死,自己是被陷害的,应该无罪释放。
而玛雅则坚持说塞西在用自己作家的天赋编造这个故事,他才是杀害自己丈夫的真凶。
随着案情的深入发展,塞西和玛雅两个人身上的秘密逐渐被揭开,没有人是绝对的无辜,但其中有一个人却犯下了弥天大错并编造了这个故事。
最后凶案结果如何,凶手是顺利归案还是逍遥法外,在此我不多做说明,在反转多的悬疑电影中,剧透是可耻的行为。
当然,我在这里仍然要对于结局要补充一下:看过的观众对于结局都抱有失望的态度,不是因为最后的结尾没有再次形成反转,而是无论是否反转都会让这个故事陷入到俗气与简单。
一场暴雨作为解谜的线索亦作为主题的释放,在这场暴雨之中,没有任何一个参与者做到了绝对无辜,但暴雨之后,一切都有了答案。
反转多的电影最主要的就是要抓住这条悬疑线,此线一断满盘皆输,这也就是为何多线叙事的悬疑电影会被观众大喊BUG奇多不堪入目。
而《天作谜案》到最后已然失去了这条线,机场戏凶手与警探之间的对话作为解谜的钥匙显得无比苍白无力,只能沦为犯罪者的自嗨与对于执法者的嘲讽,再多反转都不如《杀人回忆》的一个眼神。
难道,警探不会去调查全部涉案人员的社会关系网吗?这一点将作为最锋利的剪刀去剪断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这一条悬疑线。
线断了,我们跳脱出整个案情,影片也就失败了。
----
原创:拆房子的阿七(感谢)
编辑校正:慢慢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