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阿胶,这些常识您必须知道!
适用于缺铁性、失血性、营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贫血患者;适用于血虚眩晕、心悸等;适用于诸多血症,可治便血、尿血、气血亏损、流鼻血、胃肠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吐血。据临床验证,阿胶对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长速度的疗效优于铁剂。
中医认为,肺喜润恶燥。阿胶可以补肺阴、补肾阴,适宜治疗由燥邪伤肺引起的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口舌干燥。
阿胶不温不燥,老少皆宜,一年四季均可服用。阿胶食用后会使肌肤细嫩,弹性好,并且通过调养气血起到滋润皮肤的作用,使得面色红润,有光泽,可以有效改善黑眼圈、黄脸色。同样道理,阿胶也可以防止枯发、白发、脱发的发生。
阿胶可以治疗月经紊乱、月经过多或过少、功能性子宫出血、经期腹痛、月经不调等妇科病症,被称为“妇科圣药”。
受孕后,阴血聚以养胎,最易亏虚,而见胎元不固、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阿胶自古以来就是保胎良药,还能防治产后风。孕妇产前产后服用阿胶,有利于小儿的成长和产后身体的恢复。
阿胶中含有的多种有效成分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使大脑和全身得到充分休息,有利于提高体质,强身补神,旺盛精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阿胶含有小分子活性肽,能增强记忆力和提高识别能力。另外,脑力劳动者因为思虑多,多半阴血亏虚,服用阿胶则可以起到及时补阴的作用,使人精力更充沛。
阿胶还适合身体虚弱、久病体虚以及气血两虚所致的虚劳症患者和亚健康人群。通过提高细胞免疫力,增强机体免疫调节作用。
阿胶的补血、益气作用,在临床上可用来调治多种老年性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失眠、低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痴呆等。阿胶含有大量的钙质,通过甘氨酸的作用,可促进钙吸收和贮存,改善体内钙平衡,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实验证明,阿胶对血液粘稠度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服用阿胶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抗心律不齐等,可使过高血压和过低血压恢复正常状态。
阿胶通过滋阴养血补虚,制约扰动心神之火,维护神经功能,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适用于阴虚心烦失眠,或是大病、发热伤阴后导致的失眠、心烦症状。
从事放疗、化疗、药物、微波通讯、计算机、医院放射操作及核电站等受幅射影响的职业人群,可以用阿胶改善症状。阿胶对细胞免疫有双向调节作用,并对阻抑肿瘤的NK细胞的活性有较好的增强作用,中医临床上常用阿胶配以其他药物治疗白血病、鼻咽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癌等。
作为化疗患者的辅助药品,阿胶通过补血改减其他抗癌药物和化疗的毒性,使之有可能顺利完成治疗过程;还可提高肿瘤患者淋巴细胞转化率,抑制肿瘤生长,使患者症状改善,寿命延长。
常见
问答
1
服用阿胶是否会上火?
其实不是服阿胶会上火,而是一些人体质较热,单服阿胶容易上火,只要通过合理的配伍,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更多的人夏季吃阿胶是不上火的。夏季暑热伤阴,易引起肺燥,阿胶能滋阴润燥,对于夏季养生正相宜。
2
哪些人可以服用阿胶?
阿胶性味甘平,可药食两用。以下几类人群最适合用阿胶:
✦ 贫血患者: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补气血,恢复身体;
✦ 处于备孕和产后的妇女:帮助女性孕前调理和产后恢复,预防产后风;
✦ 亚健康及体力脑力过劳者: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 老年人:可以延缓衰老,提高抗病能力;
✦ 慢性病人: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 女性:补血调经,美容养颜。
3
贫血、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患者如何服用阿胶?
✦ 贫血患者:阿胶对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等有着显著疗效。如果贫血显著,可适当加大服用量,不过不要超过三分之一块,也就是10克;也可以用阿胶粉冲服、煲汤、熬粥时放入等方式服用;如果消化能力允许,也可服用阿胶糕、阿胶羹等。
✦ 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阿胶对于慢性病患者增强体质、扶正祛邪有很好的疗效,适量服用有一定好处,但由于每个人病症有别、体质各异,建议遵医嘱服用。
4
阿胶什么时间服用?能长期服用吗?
早晨、晚上空腹服用利于肠胃吸收,如果肠胃不好,也可半饥半饱时服用;阿胶还可以作为食材加入汤粥之中服用。
阿胶具有补血、滋阴润燥等作用,《神农本草经》记载:“久服,轻身益气。”现代研究表明阿胶有美容养颜,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等效果,因此阿胶能长期服用。
5
阿胶服用应注意什么问题?
服用量:量不要太大,成人每人每天3-9克为宜,量太大不利于吸收,阿胶服用要细水长流。
配伍:夏季或者易上火的人不要将阿胶与黄酒、桂圆等热性物质一起吃,宜与山药、糯米、藕粉、莲子等平性食物一起吃。
另外,感冒、腹泻、消化不良时不要吃,女性月经期间不要吃。
6
男人、老人能吃阿胶吗?如何服用?
男性每天适量服用阿胶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尤其对于体力脑力劳动量较大者,非常合适。老人因年老体衰,免疫力也逐渐降低,更应该服用阿胶。如肠胃功能不佳者,可将阿胶粉放入汤粥之中,有利于养胃。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东阿阿胶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