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据数据统计,脑卒中是引起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脑卒中患者中,痉挛性瘫痪成为脑梗死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且影响着患者后续肢体康复及生活质量。本文总结了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以飨其道。

1.痉挛性瘫痪的理论基础

痉挛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占脑卒中幸存者的20%~40%,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肉短缩、关节屈曲疼痛,日久可导致关节挛缩、变形,造成永久性损害。中医认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总属阴阳失调、正虚邪实、痰浊瘀阻、筋脉失养。《难经·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可见阴阳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阴阳两侧的不平衡,发为拘挛。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曰:“若肢体拘挛……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壅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和。”《万氏家传保命歌括·中风》云:“瘫痪总是血枯之病,盖为痰泥经络,遂气血不行以荣养其筋也。”认为痰瘀经络导致气血不畅,筋脉失其荣养,是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主要病机。《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为筋脉不得阳气濡养而致。

2 腹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腹针理论认为,腹部不仅有许多重要的内脏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络及穴位。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阳胆经均循行于腹部,形成了丰富而强大的向全身输送气血、内联外达的网络。同时募穴大部分分布于腹部与其相应脏腑相近的地方,所以腹部是各脏腑之气汇聚的地方。

腹部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腹部浅层分布着腹壁深浅动静脉、淋巴管及其他组织,深部分布着内脏、内脏神经及其内脏周围组织,深浅组织相互联系,浅层组织为深层组织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所以通过浅刺腹部穴位不仅可以调节外周神经系统,同时也可以调节内脏的生理功能,而深刺腹部的穴位则可以直接对内脏神经及其周围组织产生影响,所以针刺腹部穴位可以达到调节脏腑的作用,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可见,腹针具有“治病必求于本”的特点。

根据腹部多层次的空间立体结构,将腹针疗法针刺深度分为天、地、人三部,针刺深度应根据病情的轻重深浅来选择。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累及脏腑的疾病选择针刺地部,即深刺;病程较短、邪气在表的疾病则选择针刺天部,即浅刺;病情介于两者之间,邪气在表里之间,位于经络,则选择针刺人部,即中刺。临床上具体施针时也必须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胖瘦情况进行调整。

3 腹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处方

薄氏腹针认为,基于腹部的生理特点,腹针主要用于治疗内因引起的疾病及久病及里的慢性疾病。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则以肝脾肾亏虚为本,气虚血瘀、筋脉失养为标,治疗此疾病的基础处方为“引气元”“腹四关”“风湿点”及临证加减。

3.1“引气归元”

“引气归元”组合即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此四穴的取穴方法均为循经取穴,均为任脉穴位。中脘、下脘位于胃脘部,中脘是胃经募穴,为调理脾胃要穴。脾胃互为表里,下脘为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之会。两穴合用主治脾胃疾病,健脾理胃,使脾升胃降,达到调理中焦气机的作用。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两穴合用又兼有肃降肺气的功效。气海为十二原穴之一,即肓之原,气海化元阳之气,出关元,化卫气,属下焦,营卫宗三焦气相互贯通,统先天之气,后天卫气交会之所,为气之海,主生发阳气。关元穴为元阴、元阳封藏之穴,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交于任脉的穴位,为小肠之募穴,可治肝、脾、肾经相关疾病,主培补元气、温肾壮阳,尤善调理下焦气机、培肾固本。此四穴合用,可最大程度地调理全身气机升降,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所以称为“引气归元”,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作用。另外,此四穴均位于任脉,任脉总任一身之阴,故称为“阴脉之海”,基于阴阳互根理论及“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刺激任脉穴位不仅可以起到补阴的效果,更是可以影响督脉起到补阳的效果,达到阴阳双补的功效。由此可见,腹针“引气归元”之法,兼顾脑卒中脾肾不足、肝肾阴虚及痉挛性瘫痪阴阳失调、气虚血瘀的发病特点,针刺四穴可以调和阴阳,即补脾阳肾阳、肝阴肾阴,又可通调经络,补气行血,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可以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针刺此四穴的目的为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均为深刺。

3.2“腹四关”

左右滑肉门及外陵四穴称为“腹四关”,滑肉门穴与外陵穴均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是多气多血的经脉,中刺腹四关可以疏通经络,通调气血,调和阴阳,起到引脏腑之气布散到肢体末端的作用。腹针治疗上肢痉挛时,常选用患侧滑肉门穴进行中刺;治疗下肢痉挛则选择患侧外陵穴进行中刺。

3.3“风湿点”

肘关节及腕关节、指关节痉挛明显时,则相应的选取患侧上风湿点、上风外点及上风上点进行浅刺。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痉挛明显时相应地选取患侧下风湿点和下风下点进行浅刺。风湿点为经验穴,穴位定位以生物全息律为基础,认为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与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相似,颈部从两侧商曲穴发出,头部伏于中脘穴附近,尾部从两侧气穴旁发出,向下延伸终至关元穴附近,前肢分别由两侧的滑肉门穴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其后肢由两侧外陵穴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针刺风湿点可引导气血使之上输下达到需要濡养的肢体具体部位,从而促使患肢功能恢复,起到滑利关节、消炎止痛的作用。这一影像分布于前腹壁浅层,所以针刺风湿点时,一般采取浅刺法。普通针刺理论认为,穴位的定位具有一定的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定点。腹针理论则认为,穴位定位为一定点,选穴有偏差则起不到理想的效果,针刺的深浅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这就要求在临床上根据具体的患病部位进行风湿点的选穴时,要达到精准选穴。腹针疗法具有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特点,坚持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而后机变的主张,具体体现出了针刺手法的高要求。

4 临床随症加减

4.1 伴头晕、耳鸣的加减

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患者,常伴有头晕、头疼、头闷、耳鸣等症状,多为肝阳上亢、脾虚痰阻或肾精亏虚所致。素体阳盛,肝阳上亢或发病后忧思恼怒,耗伤肝阴,肝风内动则发为头晕、耳鸣等症状;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运化,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也可发病;年老肾精亏耗,髓海空虚则发病。

临床上由肝阳上亢所致眩晕者,针刺过程中可加用大横穴,大横穴的取穴原则为八廓辨证取穴法,此法为3种腹针取穴方法的最后一种。腹部的八廓可追溯至《黄帝内经》,许多疾病不仅与腹部的脏腑有关,而且腹部脏腑的分区与调节功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规律与后天八卦相合。八廓中每一廓穴位都对所主脏腑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并对内脏的平衡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大横穴在八廓中属于兑廓与震廓,右大横为雷为震,主肝胆,深刺此穴可起到调节肝肾的功效。头晕、耳鸣等症状由脾虚湿阻引起者,可深刺双侧大横穴。双大横穴称为“调脾气”组合,大横为足太阴脾经穴位,深刺此穴具有调节脾脏功能、健脾祛湿、滑利关节的作用,与风湿点合用可治疗肢体疾病。肾精亏虚所致眩晕、耳鸣者,多加用双侧商曲及气穴,此二穴均为足少阴肾经的腧穴,且商曲穴位于离廓,气穴位于坎廓,离为天,坎主肾,深刺此四穴可加强补肝肾的作用。

4.2 伴头痛的加减

在腹针中,离为天,中脘位于离廓上缘,代表头部,与腹全息图的头部相合,因此治疗头部疾病多选用中脘及左右阴都穴及中脘上下各5分的脘上穴和脘下穴,浅刺中脘、患侧阴都、右上风湿点,深刺天枢穴,可以起到缓解头痛的作用;浅刺中脘可以调节头部局部的气血;左右阴都对应左右头部,浅刺患侧阴都,可调节局部血流,起到止痛的效果;右上风湿点在腹部八廓中属风属巽,浅刺可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止痛;天枢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位,深刺可调节气机升降。此四穴合用可调节全身及头部局部气血运行,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4.3 伴睡眠障碍的加减

治疗痉挛性瘫痪患者伴睡眠障碍的基础方为引气归元、腹四关。肝阳上亢者,加右上下风湿点以疏肝理气;痰湿中阻者,加双大横穴健脾祛湿化痰;阴虚火旺者,加双商曲、双气穴,以滋补肝肾之阴;心脾气虚者,加左商曲与左气穴,商曲与气穴分别位于神阙上下,神阙以上为阳,神阙以下为阴,两穴均位于足少阴肾经,少阴分属心肾,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上承于心,阴阳相交,针刺两穴可调和阴阳,结合引气归元、腹四关可起到调和机体气血阴阳的作用,使心有所养,神有所归;胆气虚者,深刺右上风湿点。

4.4 伴抑郁的加减

抑郁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状态,腹针治疗痉挛性瘫痪时,所选用的引气归元、腹四关、风湿点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抑郁状态。多穴合用可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通调气血经络,疏肝理气,散结解郁,输送气血等营养物质到达四肢末端。在腹针针刺过程中,选用腹针专用针具,脂肪层较薄的人选用30 mm的针具,脂肪层较厚的人选用50mm的针具,体型适中的大部分人选用40mm的针具。腹针的针刺手法强调轻和缓,提倡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以避免伤及内脏。进针后,停留3~5min,称为候气,3~5min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称为行气,5min后再行针1次,加强针感,称为催气,共留针30min。

5 验案举隅

患者,男,67岁,2019年10月23日初诊。2018年3月17日,患者晨起觉吐字不清,言语欠流利,头晕,左眼睁眼费力,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休息半日症状无明显缓解,遂被家人送往当地医院急诊科,行颅脑磁共振检查示:中脑急性期脑梗死,经住院综合治疗21d后好转出院,语言功能基本恢复,出院1年半期间,口服阿司匹林肠溶胶囊、瑞舒伐他汀片等基础药物维持。近1周自觉肢体无力较前加重,头晕,遂来治疗,就诊时由家人推入诊室,语言稍欠流利,左上肢呈痉挛性瘫痪,肘部及手部屈曲、紧握,肌张力明显增高,肌力Ⅱ+级,腱反射亢进;左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Ⅱ-级,腱反射亢进,纳眠差。行颅脑磁共振未见急性病灶。改良痉挛状态分级(改良Ashworth)2级;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13分,属重度痉挛;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积分65分,属明显运动障碍;改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30分,属严重功能障碍。

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左上风湿点、左上风湿外点、左滑肉门、左下风湿点、左外陵,引气归元刺至地部,余刺至人部,留针30min。

每周针刺5d,3周后左上肢可缓慢伸直,上举过头,左手可伸展,肌张力增高,肌力Ⅳ-级,腱反射活跃;左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Ⅳ+级,腱反射活跃,纳眠可。改良Ashworth 1级;CSI评分10分,属中度痉挛;FMA积分86分,属中度运动障碍;改良Barthel评分75分,属轻度功能障碍。

6 小结

腹针疗法通过针刺调畅气机,滋阴补阳,气血双补,引气归元,起到“以后天养先天”、调理脾胃失衡、滋补肝肾的作用;针刺腹四关使脏腑之气能顺利到达肢体末端;针刺风湿点可以滑利关节,消炎止痛,从而降低患者的痉挛状态分级、临床痉挛指数,同时提高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起到确切的作用。

文章节选自《中国民间疗法》,原作者:(丁柳尹 曹伟康 杨斌 文雅)。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

  •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

    目的观察比较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31例和对照组(单纯通督调神针法)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 ...

  • #非常病例#神奇的中医针刺之六——脑卒中...

    个体经营者夏大哥,2017年7月突然疾患脑干梗死,经过积极治疗,安全度过危险期,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左眼视物重影.模糊.经病友介绍,到我们科做针灸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视物重影,是因为视神经受损,患侧 ...

  •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瘫痪技术

    张力平衡针刺法,选用伸肌,屈肌侧有效穴位,根据两侧痉挛,弛缓的不同,施以不同手法,平衡阴阳,改善肌张力,缓解偏瘫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临床实践表明:该疗法不仅适用于偏瘫所致的痉挛 ...

  • 中风后遗症期重滋阴养血,柔筋活络

    中风后遗症期重点在功能康复.针对病因及发病因素的措施,防止再发.在脑卒中所造成的功能障碍中,肢体肌肉痉挛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是阻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恢复.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如何合理.有效地 ...

  • 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40例

    目的比较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和对照组(单用通督调神针法),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疾 ...

  • 调督和胃针法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水平影响

    目的:探讨调督和胃针法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火针疗法, ...

  • 提高薄氏腹针临床疗效的对策

    [摘要]  "薄氏腹针疗法"是近年来薄智云先生倡导的一种新型针刺全息疗法.为了提高其临床疗效,必须严格掌握薄氏腹针腹部穴位的定位,必须掌握针刺的深浅,还必须掌握穴位处方的组成规律. ...

  • 薄氏腹针规范化处方解析(述评)

    摘 要:薄氏腹针是一种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的微针系统,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薄氏腹针腹部穴位处方有着规范化原则,体现在穴位的分层次运用.特定穴位的组合.标准化一病一方.穴 ...

  • 腹针疗法治疗颈椎

    腹针疗法治疗颈椎

  • 互动式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章春霞1,张绍华1,王玉龙2,章春平3,李浅峰1,潘巍一1,梁伟容1 (1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康复科:2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3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传统康复科)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患 ...

  • 腹针疗法治疗难治性大便失禁(附:腹针取穴方法要领)

    杏林妙技 杏林翘楚,中医妙技. 关注 針推承傳 中医针推技能传承. 关注 針推薈萃 针灸.推拿.正骨.拔罐等. 关注 承傳岐黃 承傳岐黃,传统中医 关注 針推頻道 中医针灸.推拿 关注 承古灸道 承传 ...

  • 火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

    假性延髓麻痹(pseudobulbar palsy,PBP),又称核上性延髓麻痹,是因疾病导致脑内运动神经核失去上位神经支配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有吞咽障碍.饮水呛咳.言语障碍等.据报道假性延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