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走进自然&第八届公益徒步环滇第六站:海口水泥厂~观音山(2019年5月18日)

活动行程:海口水泥厂(起点)—浪泥湾—交通疗养院(午餐点)—白鱼口—观音山(终点)。难度级别:中 18公里左右,中途不可撤,有小段爬山难走路段、下山坡陡路滑,请自带手杖。

   第一章:集合出发

公益徒步环滇进入到第六站,作为志愿者的我惊喜的发现:1、参加徒步的市民“纪律性”越来越好。我7点55分到达C85起始站时,很多市民都已经有序的坐在了公交车上。整个车场内很少见到走来走去的徒步爱好者,车场内显得十分的安静祥和。2、志愿者与徒步市民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和信任,见面相互问候,一起拍照。3、出发时间一到,志愿者各小组迅速上车,快乐出发。

  这是领队凌翼天翔在给志愿者各小组分发防暑急救药品(十滴水,荷香正气水,风油精等),为环滇第六站做好防暑预备工作。本站虽然继续在30度高温下徒步,但未出现严重的中暑者。

  这是友友在双层公交车上层拍的照片,是不是有点航拍的感觉。从照片中看C85公交车场内十分的宁静。志愿者们在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向徒步起点海口水泥厂快乐出发。

  第二章:沿途风光随手拍

车队到达海口水泥厂,徒步人员在水泥厂家属区小广场集中。本站参加市民继续保持在400人以上,其中很多人已经完成了前五站公益徒步环滇。

虽然昆明走进自然户外通知里一再强调:小孩和65岁以上老年人谨慎参加。但小队员和85岁的老人都来啦,看来他们是参加公益徒步环滇“上瘾”啦……。

领队凌翼天翔一如既往交代徒步注意事项,以及防暑避暑等,之后宣布开走。400多人的队伍“涌向”滇池岸边,给大自然增添了几分活力和灵气,拍照拍照,手中的相机停不下来,你帮我,我帮你,留下美好的瞬间……。这或许也就是昆明走进自然户外公益徒步环滇活动带来的吸引力和魅力—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美,人物美,心灵美,找到简单而充实的快乐。

一、人物篇

  这是85岁的徒步老者,这会午餐后休息。

  这些是徒步小选手。他们都已经完成了第一至第六站公益徒步环滇,走完六站全程。

  二、风光篇。

走过公益徒步环滇六站(路程已经超过110多公里),滇池沿岸风光尽收眼底。一方面为自己能参与公益徒步环滇活动庆幸;另一方面为滇池美景陶醉。至此我急于想弄清楚大观楼长联中“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之由来。

经查询资料得知:古代的滇池北起松花坝,南至晋宁宝峰,东到呈贡王家营,西到今马街山脚。在战国至西汉的古滇国时期,滇池东北岸的水位已下落至1915米左右,今落索坡、龙头街和黄土坡附近的大片丘陵和平地已露出水面。至唐宋时期滇池水位降到了1890米,滇池水面有510平方公里;元朝水面缩小到410平方公里,明朝为350平方公里,清朝为320平方公里,今天已不到300平方公里。滇池的库容也与面积同步不断减少,唐宋时18.5亿立方米,到清代为16亿立方米,1947年估算约15.7亿立方米,今天库容仅13亿立方米左右。

大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所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长联挂在“五百里滇池”岸边的大观楼前两百多年。而作者“五百里滇池”所引用的就是古代唐宋时期滇池水面的面积,而非作者所在乾隆年间的滇池水面面积。

滇池属地震断层陷落型湖泊,大约中生代末与新生代初(距今约7000万年),古盘龙江已发育,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使昆明附近成为宽浅的谷地。到新生代中新世晚期(约在1200万年前),云南大地发生多次间歇性的不等量上升,后又出现南北向的大断裂。断层线以西,地壳受到抬升,形成山体陡峻的西山,似从湖畔拔地而起;断层线以东相对下沉,加之晋宁县西南部与玉溪市交界的刺桐关山地的抬升,导致古盘龙江南流通路被阻,积水而成为古滇池。还有一种说法与此说吻合,认为古滇池属红河水系,从刺桐关流入红河,后来当滇池水域降在1940米以下后,经过漫长岁月,刺桐关抬升海口河下沉,滇池出流受阻才改道由海口河向西转北流入金沙江水系。

原来滇池是这样形成的。大观楼长联所描述的滇池,原来的确有五百平方公里以上。

  下午4点30分左右,徒步队伍来到观音山脚下,公益徒步环滇第六站顺利结束。友友们下周第七站见。谢谢队友、友友提供部分美照🙏🙏🌹🌹(自:201902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