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榜||由建文帝隐居宁远而诞生地名秀,有你的村吗?四元山 广文桥 寄村 子庵 金陵
编者按:在第一、二榜中,我们已经对永乐塘 慈觉山 杨桂坪 柏万成 皇家洞 厂屋里 天子古迹 皇恩岭 梅木塘 朝罟皇庙 太子庙十一处地名进行了简介,其得名均与建文帝隐迹宁远有关。今天发布第三榜,三秀其五,它们是:四元山、广文桥、寄村、子庵、金陵。
第十二:四元山。属柏家坪镇辖,背靠大观岭,是柏家坪镇与鲤溪镇大观岭最靠近的建制村。村委会驻四元山,辖四元山、下眭家、牛塘坪、桃花井、前塘山、牛塘岭,官山、鲢鱼塘、唐家、上眭家等11个村民组。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49.9公顷,328户,1304人。1983年版《湖南省宁远县地名志》载其得名原由是:以村后山形似牛,四周浑园而得名。
《地名录》对四元山的解析虽无大错,但是还是有瑕疵的。民国版《宁远县志》厂头(今称眼头)条目称:“厂头,有四元庵”,据此可知,四元山之名源于四元庵,山以庵名。四元山以庵建于四周浑圆的山上而得名。厂头村之得名亦源于其村立于四元庵之前头。由此而知四元庵在当时是远近闻名的。厂头村开村始于明初叶后期,说明四元庵在此时即有,且知名度较大。
其实四元庵实指朝罟皇庙,后迁至秀泉庵,今称秀泉山。现有一户人家居住于此(马头岗村人)。因朝罟皇庙所在之山确实四周浑圆,而朝罟皇庙得名源于百姓们称隐居大观岭的建文皇帝为朝罟大王,故曰四元山之名源于建文帝隐居宁远而得名。
第十三:广文桥。广文桥在下灌村的西江河上,今亦存。其前身为应龙桥,亦称应文桥、建文桥。清康熙间应龙桥被冲毁,雍正间将桥下移80米许重建,改名广文桥,改名人为时任宁远知县蒋重德。明初建文帝由该村的李闻举荐到宁远避难隐居,曾于此失足落水。为方便村民进出,遂建风雨桥,名应龙桥,俗文广[读音“应”]文桥。
该村李闻举逝于永乐八年(1410),去世前曾撰写自传,后人称《闻举公序传》,该“序传”于1497年被李闻举侄孙李普智(举人出身,曾任南京知府)记于李氏谱中,建文帝在此落水的传说从当时一直流传至今。且史载建文帝出家为僧后的僧名就是应文。而宁远人读“厂”一直与“应”同音。
第十四:新田县寄村。新田县寄村立村始于元末明初,是大观堡的粮食寄存之地,因此得名。大观堡的《乐善堂章程之公议章程》的碑文中有记:“粮载寄庄都六甲,梗名永乐善堂饷银”。大观堡乐善堂为建文帝智眉禅师之始创,故寄庄之名亦的诞生亦与建文帝隐居宁远有关。
第十五:子庵。即善庆庵,其庵在明初时期得到重修,规模宏大。这里有位重要人物,人称默宗太子,实为建文帝之子朱文奎,遂呼其庵为子庵。默宗太子初在龙形堡,后由下灌李闻举之侄李仕昌荐引到此颂经修道,故子庵之得名亦与建文帝有关。
第十六:金陵。今新田县原属宁远县,1639年析宁远二乡(南乡、北乡)十三里置新田县,金陵即在其中。金陵本南京地名,因随建文帝隐居于此的旧臣很多隐迹于此,遂将地名带来至此,遂名金陵。这当然与建文帝隐居宁远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