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12月23日: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用剃须刀割下了自己左耳的一部分

即使是对艺术没有特别研究的大众,也能轻易说出几个画家的名字。或许这些画家有名的原因不止是他们的成就,亦很大程度在于他们传奇性的生平。今天的主角就是被认为是“疯子”的画家:文森・梵高,我们对他一点不陌生,他许多著名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播种者》都被印制在各种商品上,手机外壳和文件夹都少不了他画作的影踪。

除了商品,梵高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他的狂人行为──1888年12月23日,他在旅居法国期间,割下了自己的左耳,两年后自杀,结束了短短37年的人生。

“灵魂虽被猛火燃烧,却无人来取暖”是梵高的遗言。纵观历史,创作天才与“疯子”时有关联,那些被称为“伟大”的人背后总有异于常人的经验,使后世对他们的一生充满好奇。人们对梵高的行为同样感到兴趣,他著名的割耳事件与自杀,都留给后世许多的问号。

割耳的争论

第一个问题是梵高割下的左耳,到底是一整只,还是一部分呢?2011年,美国历史学家史蒂芬・奈菲与格雷戈里・史密夫出版《梵高传》一书,经过考证,他们指在割耳事件发生后,见过梵高的人都表示他只割了耳朵的一小部分,从正面看,根本注意不到他耳朵有受伤。

然而在2016年7月,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举行展览,展出了当时梵高的主诊医生 Félix Rey 所画的一幅图画,画上据说是梵高耳朵的状况,显示耳朵约八成面积被割去,只剩下耳垂。这幅插图与奈菲所述的事实版本有冲突,无疑又为这争议再添上多一分神秘。

割耳的理由

关于梵高割耳事件,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梵高要自残身体?比较流行的说法主要有两个:梵高有精神病,当时发作了所以割耳;或是他与画家朋友高更同住时发生争执,梵高以割耳作示威。

2016年11月,梵高专家马丁・贝利的新书《南方画室:普罗旺斯的梵高》出版,为悬案带来一个全新观点。书中提供了证据揭示当年今日,梵高除了跟高更发生口角外,还收到了弟弟提奥的婚讯。他在法国的旅居生活过得很潦倒,家庭并不支持他的事业,只有从事艺术买卖的弟弟没有反对,并为他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援助,比如每月为他邮寄生活费。因此收到弟弟的婚讯令梵高十分担忧,害怕自己要从此背起养家的责任,无法继续追寻艺术的生活。贝利相信这样的打击,再加上梵高各种的身体毛病,令他产生幻听,而用剃胡刀割下自己的耳朵。

当然,我们作为一般读者,难以验证贝利说法的真伪。其他研究梵高的专家,则认为贝利的说法即使可信,也并不代表他与高更的争执一事微不足道,最有可能是因为在两者情绪压力下崩溃。不论是哪个说法,高更似乎都不能在在梵高割耳一事中完全脱身。

高更与梵高

有趣的是,梵高十分重视高更;在未与高更同住前﹐梵高已经十分崇拜他,并邀请高更到法国同住。起初二人互相学习,作品中迸出不少火花,若细心观察两位画家这段时期画作的笔触、构图,都可看出两者彼此的互相影响。可是好景不常,二人的关系慢慢开始出现问题,梵高想得到高更的认同,不停地创作(一天完成一幅、甚至几幅画作)、疯狂地绘画向日葵,而高更对于梵高的行为也感到压力、妒忌,甚至厌烦,形容他为“画向日葵的画家,蜷曲在椅子中,像发疯似的病人”。

两人除了脾气上闹不和,两位的艺术哲学也大相径庭。举个例子,在1888年法国的丰收季节,两位画家同时绘画了葡萄园的景象,梵高画出《Red Vineyards at Arles》,当中的葡萄园是充满活力与劳动的生命力;而高更的《In the Heat》,画中是妇女和猪,都是昏睡与懒惰的。两人的相处和艺术追求之间分歧,令他们在平安夜前夕吵了一架,之后就是割耳事件及高更的离去,他们同居时间只有短短一个多月。

疾病中坚持创作

故事最后梵高自愿入住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换个角度来看,他的疾病不只是他生命的破坏者,同时也是他伟大作品的催生者。他在给弟弟的信中,曾表现出希望困扰自己的癫痫病能痊愈,但也怕自己之后会不能回到生病时的创作高峰。下图这幅或许是梵高最伟大的肖像画——《耳朵包着绷带的自画像》,是梵高割耳后所画的两张自画像之一,画中的梵谷呈现的眼神与画中的笔触与用色,都似乎蕴含着一种情绪不安的气氛。

在人生最后的一年多,疾病的困苦并没有使梵高放弃作画,只要他精神好一点的日子,就会拿着画笔往外跑。或许梵高在他的作品中,希望表现即使在身患恶疾时,仍奋力的工作的正面态度。纵使生前无人赏识,但梵高仍然珍视自己的作品,他在给弟弟的最后一封信就说:“我不想要孩子,我的作品就是我的后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