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认识叶黄素对于宝宝视力的保护作用


眼睛是婴幼儿的学能之窗,对于宝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今的家长们格外重视对宝宝的视力保护,而各种与视力保护相关的营养素自然成为了家长们捍卫宝宝视力健康的首选“武器”。要运用好这些捍卫宝宝视力健康的“武器”,就必须客观、正确的认识每种“武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保护视力的功效。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武器”之一的叶黄素。

1

阻挡蓝光侵害叶黄素最擅长
在我们目前已知的各种有助于保护视力的营养素中,有四种相对较为关键的营养素经常被提及,他们分别是DHA、牛磺酸、维生素A和叶黄素。而这四种营养素对于视力的保护也各有侧重。
比如DHA是视网膜的重要构成成分,早期摄入DHA可改进视敏度;牛磺酸大量存在于视网膜中,它能提高视觉机能,促进视网膜的发育;维生素A是合成视紫质的重要原料,可以维持人体的正常视觉,特别是保持在弱光下的观察能力;叶黄素则沉积在视网膜中心部,并选择性地富集在黄斑区,像“墨镜”一样,对有害的蓝光进行过滤,时刻保护着视网膜的感光细胞。
对于视网膜大家或许并不陌生,但你有所不知的是,黄斑区才是视网膜的“核心区域”。黄斑位于视网膜中央,是视力最敏感区,负责视觉和色觉的视锥细胞就分布于该区域,因此任何累及黄斑区的病变都会引起中心视力的明显下降、视物色暗、变形等。由于黄斑处于人眼的光学中心,因此眼睛所注视的目标则投影于黄斑区的中央凹处。一般情况下,人眼的视力检查,就是查黄斑区的视觉能力。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视力是极其低下的。
值得一提的是,大量文献研究资料表明,叶黄素及其异构体玉米黄质是人眼黄斑中仅有的、构成黄色色素(黄斑色素)的类胡萝卜素,它们在黄斑中的浓度构成了黄斑色素光密度,而黄斑色素过滤蓝光的效率取决于黄斑色素的光密度。所以,由于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叶黄素,为了维持黄斑的正常视觉功能,人体需要持续不断摄入足量的叶黄素,以维持足够的黄斑色素光密度,过滤易损伤视网膜的蓝光。现今,来自阳光、手机、液晶电视机和电脑屏幕的蓝光无处不在,但在生命早期,人眼并未发育完全,晶状体较清澈,不能有效阻断蓝光。所以在当下,叶黄素的蓝光过滤特性对婴幼儿脆弱的眼睛保护尤为重要。

2

“质”和“量”哪个更重要
既然叶黄素对于黄斑的保护作用如此重要,那么很多人想当然的将其重要性与摄入量划上等号。于是当以母乳作为营养物对比的参照物时,有人便对叶黄素对于视力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质疑。
当然,就单位质量的母乳而言,叶黄素的含量远不及DHA、牛磺酸,但并不能将母乳中叶黄素的含量作为评价叶黄素对视力保护重要性的评判标准。因为每个组织或器官对于某种营养素的需求量是不同的,不是所有的DHA和牛磺酸都“供给”了视网膜或是视神经。即便是大量的DHA亦或是牛磺酸为视网膜或视神经提供了“养分”,也并不妨碍叶黄素发挥其重要性。这就好比织毛衣,我们需要毛线,也需要扣子,但不能因为需要大量的毛线就说那几个扣子不重要。
另外一方面,将母乳中营养素含量的多寡作为评判某种营养素是否重要的说法本身就有待商榷。母乳虽然被认为是最佳的婴幼儿营养源,但母乳本身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母乳中就缺乏维生素K,因此,刚出生的婴儿往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K。
因此,无论是对于眼睛还是身体的其他器官,每种营养素的补充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掌握“适量”的原则。

3

仅靠膳食补充是否能满足需求
不可否认,母乳中和某些蔬菜水果中的确存在叶黄素,但正如上文所说,母乳中叶黄素的含量并不多,而且受制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等等因素,从膳食中摄入的叶黄素量也无法保证。世界卫生组织做过统计,欧洲5岁以下儿童的水果和蔬菜的综合消耗量介于每天133g-263g之间。幼儿的水果和蔬菜的消耗量没有达到许多国家和组织采纳的每天400g的建议标准,因此,一些地区的婴幼儿难以定期摄入足量的叶黄素。
与摄入量不足形成反差的是婴幼儿视力发育对于叶黄素的“刚需”。儿童的眼睛在0-4岁期间内会继续发育。在婴幼儿时期,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在眼睛中的数量和分布会发生变化。有证据显示,从母亲怀孕的第17周至22周,叶黄素及玉米黄质就出现在胎儿的视网膜中,婴幼儿的叶黄素/玉米黄质水平及其在视网膜中央区域的分布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0-1岁期间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含量较低;直至3岁时二者水平与成人视网膜基本相当。因此,为了确保婴幼儿摄入足量的叶黄素,很多国家允许在婴儿和较大婴儿配方食品中添加叶黄素。
在婴儿和幼儿食品中添加叶黄素的益处还得到了食品法典委员会的认可,而且中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叶黄素已经被批准应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和儿童乳制品中,这些都有助于非母乳喂养婴幼儿和成长中的儿童可以从膳食来源(比如配方奶)中获取足量叶黄素,以促进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