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馆有个“谜”样的盆,它不仅数量稀少,还有不寻常的寓意

“战国之世,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中山国是十二个诸侯强国中,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落建立的国家。由于历史悠久,中山国的记载并不清晰。直到河北博物馆出土一个“怪盆”,专家看罢说:“它有个不同寻常的寓意。”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古中山国”考古发掘工作是在平山县开始的,挖掘的过程遇到了许多的麻烦,还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根据当初考古人员的回忆,1974年3月的一天,省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无意间看到同事拍的几张照片,只见黑白照片上是平山县的两个大土包,许多农民在挖土使用,同事感觉像“墓葬封土”,便随手拍了下来。

不久之后,河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又碰巧带回了几件上三汲公社社员,挖出的战国时期的铜套杯、铁带钩等文物。省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想到了照片上的内容,几个人坐上了开往平山县城的公共汽车,一同去当地考察。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但是到了拍摄照片的地方后,却发现两个土丘又高又大,非常有气魄,看起来有一丝不寻常。

许多村民并不知道土丘底下有什么,只是在土丘顶上取土。挖掘的过程中,村民挖出的一些筒瓦、板瓦的碎片就随意堆在一旁。但考古人员却意识到,这很可能是古墓的墓顶,他们又查阅了相关资料,竟然发现平山县三汲乡,正是史籍所载古中山国灭亡前最后的都城——古灵寿城的核心所在。

如此振奋人心的消息很快就传开来,村民们也欣喜不已。可惜当时的人手不够,等到工作人员调集人手再次赶回来时,却发现淳朴的村民不仅挖开了那座开口的墓,还端来挖出的一簸箕玉器碎片,当时的工作人员心在滴血,因为村民的举动破坏了玉器出土前的位置,墓中文物排列方式也被破坏了,许多最原始的考古信息也因此永远消失了。

工作人员终于意识到了事情的重要性,开始加大人手保护考古场地,并正式开始了挖掘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国都灵寿古城,最终发掘了五座王族墓和百余座贵族、平民墓,共出土了文物两万余件。其中,中山国王墓出土的磨光压划纹黑陶最为著名,更是揭开了当年那段神秘的制作黑陶的历史。

黑陶精美到什么程度?只见黑陶细泥薄壁,陶胎细腻坚实,烧成温度高,它还有一个外号——蛋壳黑陶,表面素面磨光,如同蛋壳一般。

但中山国王墓及其陪葬墓出土的这批黑陶,更加特殊。因为黑陶用轮制法制成,它原本的颜色是灰色,烧制时,在陶坯尚未干透时,采用了“浓烟熏染”工艺,浓烟中,活泼的“炭素微粒”渗入到坯体表层的颗粒之间的缝隙里,成为黑色,颜色更加透亮好看。

中山黑陶外层有许多装饰,比如特意雕刻的卷云纹、波折纹、S形纹、弦纹……纹饰复杂多变,是用尖细滑硬的工具,在陶胎上压磨制造的。如此这般烧制出来后,经过压磨的花纹部分又黑又亮,花纹底下部分不黑不亮,形成了一种典雅娴静的艺术效果。

如此精美的黑陶反应了什么文化?根据历史记载,中山国当年的居住地在河北省中南部,在此之前,是许多商人居住的地方,有很浓重的商文化传统。而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曾统治中山长达二十年,在此背景下,中原文化在魏国的统治下文化有所融合。中山制陶工匠正是吸收了中原传统的工艺技术,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才创作出如此精妙的磨光压划纹黑陶精品。

众多出土的黑陶文物中,有一件文物非常怪,他就是“磨光压划纹黑陶鸟柱盘”这件文物高23.4厘米,盘口比较直,深腹,圜底,圈足。更加引人注目的是,盘子的中心圆柱上,挺立着有一只昂首展翅的玄鸟。

我们都知道,古人发明盆是用来盛放水,洗脸洗脚,或者是盛放其他东西的,但鸟柱在盆里面,完全阻碍了“盆”的实用性,它能拿来干什么?

一位河北大学研究古代历史的教授,经过仔细勘察,破解了鸟柱盆的谜团。原来“鸟柱盆”代表着玄鸟生商的意思。根据《史记殷本记》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鸟柱盘的图案,包含着“简狄洗浴”的故事,寓意吉祥美好之意。

而其中的“商”是用鸟为图腾的部族“雊雉之异”的传说,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有相关的意思。传说中,“商”的祖先“契”,是他的母亲有娀氏的女儿,吞下燕卵之后生下的。《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就是“玄鸟生商”的美丽故事。

很显然,这件文物是一件祭祀器,并不是一件实用器。

黑陶鸟柱盆的文化的寓意被破解了,让人对中山国曾经的历史有了更详细的认知。文物果然很重要,但是文物身上承载的历史更重要,这件鸟柱盆,堪称是一件具有文化内涵的文物。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冯豆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