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玉石骨器象牙雕,商代工艺品令人赞叹 | 夏商史话连载32

每天一篇中国史,本篇系经典中国通史之《夏商史话》连载32,欢迎收看。
制陶也是商代手工业生产的一个较大的部门。商代青铜冶铸虽然有了高度的发展,生产的器物也不少,但主要还是礼器和兵器,日常生活用器还很少。青铜在当时还是贵重不易多得的“美金”,因而在生活上使用还不普遍。不管是贵族或平民还是普遍使用陶器。
商代的陶器出土很多,根据形制的不同分为几十种,作用也各不相同。虽然学者们对一些用器的名称、作用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大体上还能分得清楚。如用作炊器的有鼎、鬲、甑、鬶;用作贮器的有瓮、瓿、大口尊。盛食器有簋、盂、豆。盛水器有罐、盆、缸、盘。酒器有爵、觚、壶等等。
陶器的制作到商代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出现了制陶业内部的分工,有了固定的工种,生产的规模也很大。如在郑州铭功路西侧,发现一处商代前期的制陶作坊遗址,总面积约为1400平方米,共有陶窑14座,房屋基址十多处。从残陶器来看,多是泥质陶,其中以盆、甑最多。
有这样大规模的生产作坊,说明是一种商品生产。制陶除了由商王朝和各地诸侯、贵族们官办的手工作坊外,民间的也很多。凡是有商代遗址和墓葬的地方,都出土了不少陶器。
商代的制陶业除泥质陶器外,代表制陶水平的是陶瓷。陶瓷器中一种叫做硬陶器,另一种是原始瓷器。这两种陶瓷器烧成的温度都很高(一般要在一千度以上),质地硬,没有显著的吸水性。
在郑州制陶作坊遗址中发现的原始瓷器,胎骨细腻坚硬,大多是灰白色,有的近似纯白略带淡黄色,极少数是灰绿色或浅褐色。经化验,证明化学成分已和一般的瓷器基本上一样,也是用高岭土(瓷土)制作的。这种原始瓷器都涂有瓷釉。一般是涂在器物的表面和口沿内侧,有个别的在器内壁也涂有一层薄釉。釉色以青绿为主,少数是褐色或黄绿色。经化验,证明化学成分与后来所谓的豆青色釉相近。这样,就把我国发明瓷器的历史至少提到3000年前的商代。
商代后期的陶瓷制作除继承前期外,又出现一种刻纹白陶和明器的制作。刻纹白陶是商代的独创,目前还没有发现其他时代有这种陶器。刻纹白陶同原始陶瓷一样,也是用高岭土,高温烧成的。在器物的表面刻有各种花纹,常见的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人体纹等。
制作工艺有点像青铜器,但造型秀丽、色泽皎洁,达到了当时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光辉杰作,也是世界文化史上少有的工艺美术品。这种刻纹白陶大部分出自殷墟,目前出土的较完整的也只有几十件。这种陶器在商代也是一种珍品,只有王室和大贵族才能拥有。
用作随葬品和陶制明器,在商代后期非常多,一般的墓葬中都有。不少的是仿制实用的陶器,不过制作较简陋,花纹也粗糙。有不少也只是个象征性的器物。从形制大小、花纹相同、数量很多来看,这是大规模成批生产的,也是商品性的生产。
陶塑在商代也出现,如郑州、三门峡商代遗址中都出土了许多陶塑,有人像、羊、虎、龟、鱼等形象。1958年在安阳还发现一个人面陶范。
商代的玉石雕琢也是手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部门。玉石雕琢作坊没有青铜冶铸陶瓷制作的规模大,但从目前已出土的大量玉器和石器来看,它也具有一定的规模。
玉器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今天,玉器的雕琢工艺延续了几千年。
商代玉器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郑州商城遗址中就出土不少的玉器。1976年在安阳小屯村发掘的妇好墓,出土有各种玉器755件。1969-1977年在殷墟西区发掘了939座墓葬,出土了玉器275件,绿松石26件。因为玉器是珍贵物品,大多数都是作装饰品,是死者生前的财富,故死后随葬。从墓葬中玉器的多少,大致可看出墓主人的身份。如妇好墓中的随葬玉器,不但数量多,形制精美,玉料也很好,这只有“妇好”这样的王室亲贵才能占用。
商代王室的玉器很丰富,古书中说:“凡武王俘商,得旧宝玉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逸周书·世浮》)。古代的亿是十万,可见玉器之多。
商代玉器的玉料有白玉、青玉、绿玉、墨玉等品种,按其形制和用途来看,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礼玉如古书中所谓的“瑞玉”、壁、琮、圭、璋、璜、琥等;用于礼乐的尊、盘、豆、磬等。
二类是形制像武器和工具的,如用作仪仗的矛、戈、斧、钺和象征生产工具的锛、铲、凿、刀、匕等。
三类是实用的装饰品和美术工艺品,如头饰、手镯、玉珠串和镶嵌在其他器物上的装饰品。还有玉人、玉鸟、玉鱼、玉蚕。
在一块玉片上刻有各种形象生动图案的就是属于美术工艺品。各种玉器大多雕琢精细,圆润光洁,形象生动,称得上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上品。
石雕也是商代上乘的工艺品。它的数量虽不如玉器多,但从雕琢的工艺水平来看,并不比玉器逊色。如1950年在安阳武官村商代大墓中出土的、用大理石雕成的虎纹大石磬。这是一个长84厘米,宽42厘米,厚2.5厘米的石磬,正面雕一虎形,作张口欲吞物状,线条清晰,刚柔相宜。悬挂着敲时,还发出悠扬清越的声音。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乐器。观后令人惊服3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在这个大墓中还出有雕花石盘、石盂、石皿、石兽面等。在其他遗址中还发现有大理石的立体雕像,如石虎、石牛、石龟、石蛙和石人。
骨角器的制作也是商代手工业生产的一个发达的部门。包括骨、角、牙、蚌器。在郑州商城遗址的北城墙外,发现一处制骨作坊遗址,骨料有兽骨和人骨,出土的有骨锥、骨簪、骨镞和角器等,还有磨制骨器的砺石和一些半成品。
在安阳北辛庄殷墟发现一个商代后期的制骨作坊遗址,还发现一座长方形半地穴的房基址和一个堆放骨料的地窑。在窑内存放的骨器半成品就有5000多件。骨料主要是马、牛、羊、猪、狗的骨头,其中大多是牛骨和猪骨。还发现青铜小刀、小锯和钻子。骨器有针、锥、匕(食用具)、笄、镞等。
雕花骨是商代的一种艺术品,在殷墟发掘中曾多次出土。如1934年第十次发掘皇陵区,一次就出土200多件,可惜大多残碎。20世纪70年代在殷墟西区墓葬发掘中,出土的近百件骨器中,有四件雕花骨。其中一件上还嵌有松绿石,二件为雕花骨管。传世的一件雕花骨叫做“宰丰骨”正面刻有两行商末字体的字,内容是商王田猎获得兕,赐此骨给宰丰。反面有三段不同的精美的花纹。
象牙雕制是商代的高级艺术品,殷墟发掘中多次出土有象牙和象牙雕制品。妇好墓中就出土有花纹精致的象牙杯,郑州商代前期遗址中就出土有象牙筒,象牙刷子等。
以贝、蚌制成的装饰品或镶嵌在其他器物上的工艺品,在商代墓葬中出土很多。在殷墟西区墓葬中还出土了四件有刻纹的蚌片,还有穿孔的大贝、大海螺等。有的蚌片可能是作嵌在漆木器上用的,制作工艺水平都很高。
漆器和木制器在商代也很发达,不过保存下来的不多,因为这些东西埋在地下容易腐烂。从河北藁城台西遗址中出土的残漆片来看,虽然木胎已腐朽,仍能看出器形有盘盒之类,花纹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蕉叶纹等,都是朱红底的黑漆花,有的还嵌有嫩绿色的松石,色彩绚丽鲜明,漆面乌黑光高,花纹纤细精巧比例匀称。
从漆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来看,并不比青铜器的铸造逊色,其晒漆、兑色、髹漆,镶嵌等方面的成就,反映了我国漆器工艺技术发展到商代已具很高的水平。
商代木器没有发现保存下来的,从湖北黄陂盘龙城的中型墓和殷墟的贵族墓中,发现的雕花木榔板(棺材板)来看,花纹和青铜器上常见的相似,雕刻很精细。说明木器生产在商代也有很高的工艺技术水平。
竹器在商代的遗址中没有出土过,但从一些遗址、墓葬中遗留下来的痕迹看,有些器物是用竹篾编织的。
商代的纺织虽是一个独立的手工业,因养蚕和桑麻的种植是农业生产中的副业,所以是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达起来的。在河北藁城台西和殷墟的遗址中,都出士有石、陶的纺轮、青铜小针、小骨针,这些都是遗留下来的纺织工具。织布机因是木质的未能遗留下来。
据古书记载,传说在夏桀时“伊尹以亳之游女工文绣,纂组一纯,得粟百钟于桀之国”(《管子·轻重甲》),说的是伊尹以亳的采桑养蚕女们织成有文彩的丝织品一纯去与夏交换了粟一百钟。还有商纣时“多发美女,以充倾宫之室,妇女衣绫纨者三百余人”(《帝王世纪》)。这些传说说明商代已经有丝绸绫绢等丝织品。这些都是统治者们才能穿得起的,是贵族们专用的,人民只能穿麻布之类的衣服。
商代的手工业有官办和民营两种,大型的手工业作坊,如青铜冶铸、制骨作坊、玉石制造、陶瓷制造等作坊,都是由商王朝和各地的奴隶主贵族设置,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王室和奴隶主贵族生活所用,也有部分剩余作商品。
早期的西周青铜器《史兽鼎》铭文中有“史兽献工于尹”的记载。可见到西周早期还将工匠作贡品进献。卜辞中有“多工”和“百工”的记载。这都是指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各种工匠,而不是官名。
周武王灭商后,周公辅佐成王,将商的遗民分给鲁六族和卫七族。这十三族中有的就是工匠之族,如索氏是制绳的,陶氏是制陶瓷器的,长勺氏、尾勺氏是制酒器的,施氏是制旗帜的,繁氏是制马缨的,锜氏是制刀锉等工具的,樊氏是制竹木器的,终葵氏是制椎的。
民营的手工业是分散的、小规模的,大多还是农业生产的副业。生产品除自己外,也作商品交换。这些生产者是自由民,大多是由农民自己来生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