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看改编动画的时候不喜欢提原作?

由于日本动画行业的独特的产业结构,日本动画很多都改编自“上游”原作的漫画、轻小说,这其实早在手冢治虫建立了行业的基准的时代就已经开始的。很多人喜欢以原作的标准来吐槽改编动画的“这里剧情不好”呀,或者“那里和原作不一样”等等。我极少喜欢看改编动画的时候讨论原作,无论是我看过的原作的作品,亦或者是没看过的作品。

我承认,讨论改编动画的时候一点点也不碰原作是不合理的,怎么说也是一个上下游的产业链的关系,必定是密切相关的,原作粉丝也有权力对改编动画有要求。但没有人说改编动画必须做的和原作一模一样啊,至少出钱投资的制作委员会,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那么为什么我会不这么在意原作的表现呢?

动画是一个复杂的工作

第一点,就是。创作了“原作”的漫画也好,小说也好,往往是单一的作者来完成全部的故事创作,甚至完成绘画部分的,哪怕它有专门的团队来为他绘制画面,甚至拥有独立的作家来完成故事的汇编,它们的复杂性依然远和动画制作不能比。动画单集就会有超过200人的制作团队经手整部动画的制作,每一集都可能有不同的演出、分镜和脚本家来完成,最后还需要经过剧本的统筹,因此在画面的表现上也好,还是在剧情的表现上也罢,都是经过很多人的思想碰撞下产生相对统一的作品,即便如此,不同的脚本家、演出也有着自己的个性和水平的差异,因此做出的作品,应该说是和原作完全不同的作品。

很多演出家会在作品中加入很多演出家自己嗜好的小动作小表情,例如上图的《轻音少女》用到的少女的一些动作,都是演出家在表达自己认为的少女会做的动作表情才加上的,原作漫画里并不一定会有,因此,动画其实是“借鉴了原作的内容”,完完全全的重现创作出的内容,它夹杂的是整个动画团队不同成员的创意和努力,因此,独立性之强,完全可以无视原作。

不同媒介带来的差异

漫画也好,游戏也好,轻小说也好,最终,他们都和动画不是同样的媒介,动画是动态的影像,而漫画和文字,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审美,因此带来的体验也是大不相同的。

好比同样一个奔跑。

小说里可以一笔带过,“奋力地跑过”,漫画里四格中的一格就能说明角色是如何吃力的跑,如果要给特写,也基本只需要两个格子的特写,半张纸的大小就能靠表情来传达角色奔跑的费尽。

但是换做影视动画,要表现出一个跑起来的费尽,就需要相当的作画数量和作画水平,别忘记,制作动画的时候,画面张数往往是因为预算而被限制住的,要在有限的作画张数内去表达“奋力跑”,是需要技术和智慧的。

简单的一个跑,就可以有如此大之区别,更不要说严格限制了时间的动画,在媒介上带来的差异是极大的。

影像是“变动“的

这一点我也提到过,影像限制在同一段时间内进行观摩,每一位观众也无法逃脱这种规则。但是小说也好,(部分)游戏也好,漫画也好,他们的阅览时间是没有限制的,我看的节奏快,故事发展的也就快,我细细品味漫画里有趣的细节,那即便故事本身进展得很快,那你也不会觉得很快。并且漫画的分镜方式,本身也是为静态画面而设计,不会考虑影视动画所需要的那种“变动”。影视动画不得不遵循更多的影像学的规律,让画面不至于让人觉得无聊和看不下去。但相反,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好了影像的特点,反而能够呈现出远超原作的感觉。所以,充斥着变动的动画,和原作的小说、漫画,已经不是同一样东西,而是有着遵循着自己原则的独特规则。

总结:

不同的媒介拥有不同的魅力,漫画更突出每一格的构图水平,以及靠静态来发挥人们想象力的美感上,并且观看的时机,时间,都更加自由,可以随由观众来把握,自由度是漫画的乐趣

游戏一般来说可以有更加丰富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嗜好一定程度来走向自己选择的发展,但也会有超出自己预料的部分;

小说和漫画一样的非常自由,没有时间的限制,通过文字描述,也可以发挥人们想象的空间,文字独特的美感也是其他作品不具备的

而影视动画,拥有最完整的画面,可能会让人缺乏想象空间,但其实是经过许多不同创作者的思维统一后诞生的作品,他具有强大的演出性,但却因为时间的束缚,不得不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完一个故事。

这么一想,是不是会觉得,其实看改编动画的时候,不去关心原作,也并不是吃很大的亏?我个人觉得是大可不必在意,尤其是那些拿漫画的分镜去对比动画分镜然后说动画分镜不够好的说法也是相当之业余。动态影像,从一开始,创作的方式和需要达到的目的,就和静态是不一样的,各自有着各自不同的乐趣,所以才有了不同的形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