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什么都不能缺德,因为它是保护你的真正有德的人都做到了这一点
海南海口:“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讲易经文化与国际旅游岛建设
|全文共1800字,深度阅读需6分钟,受益终生|
老子五千言《道德经》,总结起来,讲的无非两个字:“道”和“德”。
自古迄今,对于中国人而言,道德,就是一种信仰。
几千年来,凝聚中国人力量的,也不是宗教,而是道德。
那么,道德究竟讲什么,道和德究竟是什么关系?
如果说,“道”就是大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存在于天地之间,那么德是什么,又存在于哪里?
《道德经》中的道德,和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德,又有什么不同呢?
1
老子的“道”和孔子的“道”
老子跟孔子见过面,论过道,这件事情儒、道两家都没有意见。
孔子认为自己是述天不做的。
但是老子认为,如果大家都走这一条路的话,那我们中国就没有本体论,就没有宇宙论了。
于是他说:那好吧,这一部分工作由我来做。所以他们两个老人家谈完以后,就分工了。这是圣贤的大格局大智慧。
全世界只有一个道,这个道,不只道家在讲,儒家也讲,诸子百家也讲。
这个道,就是《易经》的道,叫做易道。
一般人都说《易经》有两大组成部分,一个叫义理,一个叫术数。
现在我们应该清楚,其实还有第三部分,除了义理、术数之外,还有一个就叫道德。
而解释《易经》中的道德部分,老子是领军人物。
《道德经》就是老子的专著,从头到尾都是他的口气,一气呵成,讲的就是两个字道德。
2
道之在天地叫做道
在人身上就叫做德
道德一词,常常是我们用来评判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好坏的标准。
比如说,某个人道德高尚,某个人道德败坏,或者说,哪个国家的社会道德底线崩溃。
然而,我们是否清楚,道德究竟是什么。
老子告诉我们,他假设宇宙有一个本体,这个本体是永恒存在的,是在地球没有形成以前就有的。
这个本体就叫做道,这是老子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道在宇宙当中,永恒存在。
植物会死掉,动物会死掉,矿物被开采以后被制作成各种东西,但是宇宙的这个道,始终是不变的。
《易经》告诉我们,宇宙中有不易的部分,就是道。
可是,道既看不见、摸不着,也听不到、闻不着,那怎么办?很简单,就是从人的行为来看。
所以老子说,道之在天地叫做道,在人身上就叫做德。
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道,没有道,人就活不了。既然有道,就看要不要把它发扬出来。
道生万物,道把人生出来,就一辈子陪着人,不会离开。
但是它有个很可贵,而且很可爱的性质,就是它不主宰人。这就叫做长而不宰。它让人成长,它养活人,但是却不主宰人。
所以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道中来,最后也会回道中去,虽然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是一个人是否循道而行,可以从他的所作所为中看出来。
所以说,德就是道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
3
依道而行,才是真正的德
如果我们表现得合乎道的要求,那么就叫上德;如果表现得不合乎道的要求,那就叫失德。
所以,德就是要求我们按照自己身上原有的道去发挥。
其实,佛家一再讲,做人要明心见性。性就是人性,人性是道赋予我们的。
道赋予狗的,是狗性;赋予猫的,是猫性;赋予猪的,是猪性;赋予植物的,是植物性;赋予人的,就是人性。
我们的表现合乎人性,合乎自然规律,就有德。
有德之人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得道高人。
为什么叫得道高人呢?就是因为把道统统发扬出来了。如果没有这样做,很显然就是失德。
人一定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人生的结果,就是我们一再讲的自作自受。
可是偏偏我们要把责任推给别人,把好处留给自己,这都是不对的。
老子不否认我们有是非,也不否认我们要讲仁义,他只是提出一个跟一般人非常不同的看法:
是非的判断标准,要看合不合道,现在有很多人假借仁义之名,来行不仁不义之事。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满口仁义道德,做出来的事情却是卑鄙龌龊的。
现在我们不是没有是非观念,而是是非的标准已经失灵,已经违道了。
所以老子要我们“反者道之动”,要及时地返璞归真。
老子认为,人要依道而行,才是上德;如果背道而驰,就是失德。
总之,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由于价值观的混乱,导致道德的缺失,一些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
读《道德经》应该记住,老子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他在讲道。
我们把道弄明白,并把它表现出来,就是德。
所以道跟德是不可分的。大德的表现,完全随着道而转移。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发扬,二者是分不开的。
道,是保护人的。但要记住,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你得到道了,并与道同行,不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你表现得有德性,就得到德。
但是很不幸,很多人净搞那些歪门邪道、旁门左道,做一些失道失德的事,那怎么会有好结果呢?
本文策划:贾欧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