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5.20【2017-8-16】
#每日学论语#15.20
【原文】
子曰:“君子疾没(mò)世而名不称(chèn)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最痛恨的是至死还浪得虚名而名不副实。”
【微言微感】
对于这句话,众说纷纭,比较同行的如下:
君子憎恶这个黑暗的世界,名称不符合实际。——李泽厚
君子怕的是活了一辈子,却得不到值得称道记下的名声。——王蒙
一个君子,恨他身后名之不传。——钱穆
到死而名声不被称述,君子引以为憾。——杨伯峻
孔子担忧的,是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好名声,还是害怕自己名不副实?
我的理解是,孔子害怕自己盛名之下,名不副实。
一个君子,吾日三省吾身,其中包括“人不知而不愠”,孔子怎么会害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好名声呢?
“称”是一个多音字,读作(chēng ),也可读作(chèn),读音不同,意思自然不同。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就是一个好“称(chēng)名”的死脑筋。实话实说,宋襄公还真不是无能之辈,否则也不可能在齐桓公之后,声名鹊起,雄霸一时。但是,宋襄公好名,以至于有一些沽名钓誉。
有一次,宋国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
楚宋之战,楚国优势是兵强马壮,人多势众;宋国优势是据水而战,有地利优势。兵法上一般讲究“半渡而击”,等敌兵渡河一半,首尾不能相连,阵势无法展开,如果宋军乘机掩杀过去,一鼓作气就就可以打败敌军。
但是,古军礼讲究公平,宋襄公觉得自己是“仁义之师”,所以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后退让位,阵型大乱,让人家杀了一个措手不及。宋军大败,宋襄公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也就是说,“名”这东西是双刃剑。出师无名,则为侵略,名不正则言不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做人无有“好名声”,臭名昭著,则不被信任,得不到支持。
战国时期,齐国在几代君王经营之下,到了齐闵王时期,曾经是和秦国并列的超级大国,还曾经率领韩国、魏国一起联合攻打秦国,逼迫秦昭襄王“割河东而讲和。
后来呢?齐闵王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穷兵黩武,四处征战,拒听谏言,任用奸相,不讲策略,致使君臣不和,百姓离心,内外树敌,矛盾日益尖锐。
终于,齐闵王引起众怒,乐毅带领五国联军讨伐他,国内矛盾重重,离心离德。没有人民的信任和支持,齐闵王把自己国家拖入战火之中,敌国在追杀他,自己老百姓也恨不得将他食肉寝皮。
齐闵王死了!因为好大喜功,因为穷兵黩武,因为众叛亲离。
听说西湖岸边,岳飞庙前,如今还跪着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王俊铁人雕像,以至于流传这样的话语:
人从宋后少名桧,
我到墓前愧姓秦。
来过,又走了,留下的,如果是自己无愧,他人尊敬,被大家念叨一声:哦,那人很不错!
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