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3.13【2017-5-26】
#每日学论语#13.13【2017-5-26】
【原文】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如果自身端正了,对于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的呢?不能端正自身,又能怎样端正别人呢?”
【微言微感】
做事和做人,首先是做人。人做对了,得道多助,事情自然而然容易成功。人品有问题,大家都信不过你,都不愿意和你来往,失道寡助,又能干成什么事情?
但是,很现实的是:生活中往往君子斗不过小人。小人无耻,善于拍马溜须,有奶便是娘,所以容易哄骗人上当;深谙厚黑学,唯利是图,心狠手辣,专门琢磨人,所以常常常常害人成功。君子有耻且格,做人讲面子,做事讲原则,不要害人,也不知道防着人害。结果,君子更容易被小人算计。
但是,时间长了,吃一堑长一智,惹不起躲得起,君子会避开小人。小人本身就时刻在算计,在防着被算计,所以除了狼狈为奸,也不喜欢和小人在一起。
初次见面,开始共事,说得漂亮,演得生动很重要;长期共事,天长日久,做事踏实,做人实在才最重要。
这方面,为政最是突出。
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的时候,这话是对谁说的,什么时候说的,我没有查到历史记载。
但是,可以猜测一下:孔子决不会对牛谈琴,这话要么说给自己弟子,是在教弟子们如何为政;要么说给请教为政的权贵。
分析一下:根据孔子说话的一贯习惯,这话很可能不是对自己弟子说的。这话里有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话分明是在指责请教的人行为有亏。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夫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很明显:你们国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乱得很。崔杼弑齐庄公,陈恒弑齐简公,公子小白杀公子纠……你们做君王的,做大臣的都这样,上梁不正下梁歪,让老百姓如何效仿?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如何才能强大军队,称霸诸侯?孔子直接说不知道。不知道的意思,就是懒得搭理你。作为诸侯国,不思为周天子教化好一方百姓,为世界和平做贡献,就想着称王称霸,算怎样回事?
鲁哀公、孟懿子也都向孔子请教过如何治理天下。孔子都没有好脸色,也没有好言辞。你们做诸侯的,士大夫的,不能为天子分忧,不能为百姓楷模,不能造福一方,有何面目要求百姓如何如何?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领导的率先垂范,心里有原则,心里有群众,心里有公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做在前边。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先做好,有功劳把下属推到前边,有过错积极承担补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己就是标杆,自己就是灯塔,于是也就成了磁铁,有了影响力。
明代山东巡抚年富,曾经手书《官箴》,内容如下:“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意思是:官吏不是害怕我的严厉而是害怕我廉洁,百姓不是对我的才能心服而是对我的公正心服;为人廉洁,那么官吏不敢有所怠慢;处事公正,那么百姓不敢有所欺骗。处事公正就能够明辨是非,能够获取群众的信任。做人廉洁就能够树立威信,能够得到百姓的厚爱。
这番说辞,说给老师们听,说给为人父母者听,也是很有道理的。
孩子不爱学习,不爱劳动,不守规矩,不思进取,自私自利,小肚鸡肠……孩子有问题,去看他的父母,去看他的老师,总能找出原因。孩子身上的毛病,从父母那里找个七七八八,剩下的看看老师、看看伙伴,环境怎么样,孩子成长状况怎么样,基本就一清二楚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好环境,成就好孩子。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窝囊儿笨蛋。教育很大程度就是模仿。
父母很优秀,但是孩子很混,这样的现象有没有?也有。但是否就可以推翻前边的结论?
不能。
父母优秀,不等于父母懂教育。父母越优秀,往往越自负,如果观念有问题,就越容易伤害孩子。优秀的父母太忙,无暇顾及孩子,很多孩子因此背道而驰。优秀的父母,太过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对孩子期望过度,必然失望过甚。
孩子,首先是人,是独立的生命。做,或者不做,首先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趋利避害是人性的共性。小孩子都是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学着大人的模样行走。
标杆错了,方向错了,越走越远自然而然。
标杆没错,方向也对,但不是他自己想走。没有内驱力,只有外在压力,被逼着走,被拖着走,被骂者走,一切压抑都是强化,孩子往往会背道而驰。
我们都知道健康的秘诀就一句话:“管住嘴,迈开腿”。但是,我们大人光说不练,言行不一,自己吃着零食,看着手机,逼着孩子跑步,逼着孩子节食,孩子会心甘情愿,开开心心吗?家长自己看电视、打游戏,打麻将,吆五喝六,让孩子回房间专心致志学习,这可能吗?
做教育就是先自己修身、修心、修行,然后鼓励学生有最美的梦想,做最好的自己。
做管理就是,知道自己是谁,然后让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谁。在其位,谋其政,履职尽责,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