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到脚、致死致残?专家说,远离糖尿病并发症关键做好这几点

导读

糖尿病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大血管和微血管的慢性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是引起生活质量下降和劳动力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的最重要原因。本期健康之初《名医专访》特别邀请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科侯为开教授,就糖尿病并发症及饮食治疗等相关的知识进行科普,以下是详细内容。

本期专家

点击播放专访视频

Doctor Kang

糖尿病是生活中的常见病,比起疾病本身,其并发症更加危险,请侯教授为我们介绍一下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其危害是什么?

侯教授

糖尿病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非传染性的、全社会的流行病,视为流行病的原因是因为它是个患病率非常高。目前我们国家的基本对外公布的数据,对成人来讲,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的患病率,包括我们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都是10.9%,也就是说,在100个20岁以上的成年人里面,差不多有11个糖尿病患者。正因为糖尿病的患众(基数)非常大,而糖尿病的病情控制又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艰巨的问题,就会导致糖尿病长时间控制不良,进而发生各种各样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常见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一个人体(从上至下)简单的说,糖尿病对机体的危害是一个全身的、系统性的危害,它可以引起从头到脚的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我们先从头来说,它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血管病,对于头部的眼睛,可以引起微血管并发症进而引起视网膜病变。再往下的话,就到心脏了,我们重要的器官心脏,同样因为糖尿病,可以诱发全身的动脉粥样硬化,表现在心脏上就会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和心血管就会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大家比较熟悉的,像脑卒中还有心肌梗死等等。如果再往下数的话,就到了一个关键的脏器就是肾脏,糖尿病有长时间血糖控制不良的情况时也会诱发高血糖相关的慢性肾脏损伤,我们称之为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慢性肾脏病的危害也是非常巨大的,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包括我们国家在终末期肾病透析里的首位的病因,再往下就到我们的脚了,我刚才讲从头到脚,这个脚部并发症主要指糖尿病足病,糖尿病足病的发生有两个关键的基础,一个是下肢的动脉粥样硬化,另外一个就是周围神经并发症,周围神经并发症会导致感觉或者运动失常,因为血管的这种动脉硬化会导致供血不足,这两个因素就会发生包括溃疡在内的下肢病变,我们统称之为糖尿病足病,或者叫肢端的坏疽。这就是简单的来讲、概括的说,糖尿病的主要的慢性并发症。

Doctor Kang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一种主要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请侯教授为我们介绍一下为什么会发生糖尿病足,其危害是什么?

侯教授

糖尿病足比较科学的称谓应该为糖尿病足病。刚才我提到过,它主要的发病基础有两点,一点是下肢的动脉粥样硬化,另外一点就是周围神经损伤,又叫周围神经病变。这两个因素导致了容易发生下肢的这种包括足部受到一些损伤,比方说烫伤、扎伤、碰伤,在正常人群里面,这种情况也会经常碰到,但是在糖尿病人群里面,如果碰到类似的情况,就会难以愈合,所以就会发生坏疽、溃疡。我们把这些情况统称之为糖尿病肢端溃疡或者是糖尿病足病。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的原因,因为之所以说它致残是因为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这种溃疡是很难愈合的,很多的患者是要截肢。所以我们说它是在非外伤截肢的人群里面,糖尿病足病是导致截肢的首位原因,所以说糖尿病足的危害还是非常严重的,要想防治糖尿病足,需要从糖尿病的防治开始做起,要预防,把血糖控制好,要做好糖尿病的综合管理。另外要积极的治疗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要积极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周围神经并发症。如果能做到这两个方面的积极预防的话,糖尿病足就可以不发生,发生了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不仅如此,刚才我也提到,糖尿病足是非外伤性截肢里的、原因里面的首位原因,我们知道外伤、车祸,这是导致截肢的一个常见因素,现在我们是处在和平社会里,过去战争的外伤是导致截肢的原因,但是除了这些因素之外,在非外伤性截肢的原因里,糖尿病足所导致的截肢是占所有的原因里边的第一位原因。所以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到,糖尿病足是导致整个糖尿病人群致残的一个主要原因。

Doctor Kang

糖尿病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已经为大家所熟知,有资料显示心脑血管疾病位居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的第一和第三位。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2~4 倍。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升高,即使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也显著增加。请侯教授为我们介绍一下,为什么说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大的杀手?

侯教授

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高血糖就是发生心脑血管病的一个最前期的原因,这中间有一个环节,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因为长时间的血糖控制不良的话,包括在发生临床糖尿病前期出现胰岛素抵抗的这个阶段,都会导致容易促发机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这种动脉粥样硬化,在机体的分布上来讲是非常广泛的。我们在判断别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时候,比方说心脏知道放支架了,这是心脏的问题。对糖尿病患者来讲,比方说知道心脏放支架了,那脑动脉的硬化也是非常广泛的,所以糖尿病所发生的这种动脉这样硬化,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换句话说,糖尿病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又导致了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上游疾病,是发病的病因和诱发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糖尿病人群要想预防这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还要早期在没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之前,就要良好的控制血糖,这是从预防的角度。糖尿病所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我们过去称,人类健康有三大杀手,第一大杀手就是心脑血管病,第二大杀手就是各种癌症,第三大杀手就是糖尿病。这第一大杀手和第三大杀手结合在一起,其实它们是有相关性和因果联系的。目前来讲,在对于我们亚洲人群,对我们中国人来讲,事实上来讲,和外国人还是不一样的,像欧美国家,他们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表现为心肌梗死,而我们中国人群可能差不多有一半的人群,更多的表现为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这和我们亚洲的人种的种族特点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在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时候,更要针对我们黄种人的种族特点,要全面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所产生的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在这个方面来讲,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好多的糖尿病的病人就半身不遂了,这种情况是更为常见,而外国人更为常见的是心梗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Doctor Kang

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与肥胖“密不可分”。请侯教授为我们讲解一下,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体重管理?

侯教授

糖尿病和肥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果说它俩之间有什么关系的话,它俩就像同一棵树上结的两颗恶果。或者说这两个恶果,还是一个同卵双生,或者说我们叫它有共同的发病土壤,可以这样讲。至于说刚才提到的详细的患病率的数据,我倒是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肯定或者是否定。因为这只是从有关文献上检索到的一个初步的结果。到现在为止,尤其是我们国内,缺乏详细的正常体重的人群和肥胖人群的糖尿病的患病的情况,但是有一点是非常确定的,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是显著增加的。这一点毫无质疑。从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或者早期预防角度来讲,要想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降低糖尿病的总的人群总数,就要从预防肥胖、治疗肥胖做起。肥胖的人群,他的糖尿病的患病率的是显著增加的,至于现在提到的详细数据,我的心中并没有一个详细的这种数据。至于说它俩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主要是肥胖的人群都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这是发生糖尿病的一个(机制),我们叫病理、生理的基础机制,就是叫胰岛素抵抗。另外一个方面,大家知道,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调控糖代谢的胰岛素,它的代偿的能力,就像发动机马达的动力一样,对于一个正常体重的人,调节糖代谢的能力是绰绰有余的,可以把糖的代谢调控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如果是超重的话,大家就可以设想一下,相当于马达是要超负荷的在工作,就是我们说的代谢负担加重,长时间的代谢负担加重就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的最终结局就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失代偿。具体来讲,什么叫失代偿呢?当你体重胖的时候,为了维持正常的机体代谢,它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胰岛素分泌多了,就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因为有的时候需要,有的时候不需要,它必然要通过胰岛素抵抗,避免产生过多的胰岛素,产生过度的胰岛素的效应。长此已久的话,机体的这种代偿能力就会失代偿,也就是说导致胰岛素分泌会不足,一旦胰岛素分泌不足,我们称之为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就会发生临床糖尿病。也就是说,这个过程由血糖正常到偏高,一直到血糖高到足够的程度,达到临床糖尿病诊断的这种程度。所以这种情况的话,大家就可以理解  肥胖和糖尿病发生之间的这种联系。因此,要想积极的防治糖尿病,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必须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必须从控制体重做起。这样的话,才能更好的来预防糖尿病。将来即使遗传基础很明显的那些非肥胖的人群里面,如果通过积极的控制饮食、控制体重的话也可以更容易使糖尿病得以控制,我们现在说的“管住嘴、迈动腿”是老生常谈的话,所以这种常说的话,现在都不愿意再重复了。因为也没有什么新意,我们概括来讲,叫生活方式干预,事实上来讲,糖尿病的这种管理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叫生活方式干预,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科学的饮食,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戒什么,或者是不吃什么,我们叫科学的饮食,科学的饮食包括要控制总热量,要健康的选择食物种类。要补充足够的纤维素、维生素等等,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生活方式就是要提成运动。运动同样也要因人而异,不要一刀切,比方,老年人可能散散步就可以了,对年轻点的糖尿病患者,我们要求最好做一点更剧烈的有氧运动,甚至做一点无氧运动。换句话说,做一个带有阻力性的,有利于增加肌肉力量的这种运动,这是一条腿,叫生活方式干预。第二条腿呢,就是药物治疗,目前降糖药的种类非常繁多,这里边包括口服降糖药和和注射用剂,不同来源,不同品牌,所有的口服降糖药和注射用剂,加起来可能要超过一百多种。如此众多的糖尿病的降糖药物,选择非常重要,科学是治疗的基础,所以要科学用药,不能说哪一个药好,或者是哪个药坏。其中,我们国家也有一些优势,包括一些传统中药。

Doctor Kang

2型糖尿病与饮食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因此,除药物治疗外,糖尿病人也应重视营养治疗,通过全方位调整饮食,来达到管理好血糖的目的。那么请侯教授为我们科普一下,糖尿病患者如何做到健康饮食?

侯教授

糖尿病的饮食管理是一个大话题,我们过去通常称糖尿病的治疗有五架马车,其中一架马车就是叫饮食治疗。具体来讲的话,在饮食方面要把握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控制总热量,也就是说,我们摄入的热量,只要保证机体的需要就可以了。如果摄入的再多的话,只能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和代谢的负担,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要提倡营养的丰富性,包括蛋白质,包括脂类,包括纤维素、维生素,要保证这几大种类的食物合理分配,换句话说,谷物类的、粮食类的食物,肉、鱼、蛋提供蛋白质的这类的食物,还有油脂类的食物,还有提供纤维素和维生素,包括水果、蔬菜等等,这几类的食物要合理的分配,这是第二个要求。第三个要求就是日常饮食的一日三餐,也要做到合理的分配,这种合理的分配,一般来讲,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有一些传统,比方说“早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等等,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握好量,一般来讲,简单的分配方式就是一日三餐,把三餐的总热量平均分配,尤其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晚上的夜间生活都比较多,工作也比较多,所以晚上,我并不提倡“晚上要吃少”,我提倡的是三餐要比较均匀的进行分配,这就是饮食的基本原则。至于说吃多少,吃什么,这需要结合具体的生活习惯来定。我总结了一个顺口溜,大家方便来记忆,除了我前面讲的基本原则,在控制总热量的情况下,我们提倡“三不,一注意”,哪三不呢?就是不要吃甜食、甜品这些东西,不要吃点心,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好多的糖尿病患者,是老年人群,老年人群在过去,生活比较艰苦,因为点心是好东西,得了糖尿病之后呢,因为甜的点心不能吃,不甜的、属于不含糖的点心,就可以吃了,这绝对是一个误区,因为点心的主要的构成的成分就是碳水化合物,所以不甜的点心也不能吃,所以我特别强调不要吃点心。第三个,就是不要喝稀饭,为什么不喝稀饭呢?因为口感非常好的稀饭,升糖指数更高,更容易升高餐后血糖,所以能够加重餐后血糖升高的水平,增加机体的代谢负担。所以我们叫“三不”,不要吃甜食,不要吃点心,不要喝稀饭。“一注意”就是吃菜要注意,为什么说吃菜要特别注意呢?因为我们中国的蔬菜种类,是非常多的,有好多的菜其实是可以当主食的,提供了很多的碳水化合物,比方说土豆、地瓜、芋头、山药、南瓜等等,甚至包括莲藕,这些都含有丰富的淀粉。如果把它当菜来吃的话,会增加碳水化合物的供应量,也就是增加了总热量,对糖尿病的控制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在饮食方面,会告诉病人“三不一注意”这几点,这样的话比较通俗。病人也非常容易理解。

Doctor Kang

如何根据升糖指数选择适合糖尿病人的水果?

侯教授

关于升糖指数,不同水果的升糖指数确实是差别非常大的。在吃水果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点,一个要考虑糖含量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提倡要吃的水果,最好选含糖量低于10%的这种水果,但是现在水果的培育,各个方面都追求质量,包括苹果,现在含糖量几乎都超过10%,所以,在这个方面是非常难的。但是,在选择种类方面,我还是要提醒大家,不要吃甜枣和香蕉,因为香蕉和甜枣的含糖量太高了,这是第一个方面要考虑的因素。第二个方面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升糖的速度,又叫升糖指数的问题。在这里边,有一些水果升糖指数是比较低的,比方说梨子,桃子,甚至连葡萄的升糖指数也不是那么高。所以,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含糖量和升糖指数的差别。这样的话,可以适当的吃水果又避免过多的摄入更高的碳水化合物或者糖,影响了糖尿病的病情控制。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往期精彩回顾
名医专访丨山东省肿瘤医院于志勇:认识乳腺癌
名医专访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罗庆徽:解读台湾急性后期照护(PAC)
名医专访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洪天配:自如应对糖尿病
名医专访丨北京安贞医院王以新:心脏机能变化对妊娠的影响
名医专访丨北中医东直门医院孙松朋:结肠黑变病及结直肠癌
名医专访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韩巨:认识脑卒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