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炖魏晋南北朝(16):喷子嘴炮先驱者,大V公知祖师爷(下)

第二章  文豪天子

第四节  喷子嘴炮先驱者  大V公知祖师爷

上回说到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总是怒怼曹操,堪称“作死”,这回孔融已经不满足于自己“作死”了,而是开启了组团之路。

作死 V2.0——组团作死

如果说孔融是“嘴炮”,那么他的忘年交好友就可以称得上是“大炮”,这个人就是祢衡袮正平。

祢衡,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德州临邑)人,生于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比孔融整整小二十岁。

建安初年,祢衡来到许都,四处碰壁后有人建议他投到陈群或者司马朗门下,祢衡却说:“您这是要我和杀猪卖肉的人结交啊!”

何进:杀猪卖肉不丢人

又有人说:“那么曹操、荀彧赵融可以算得上是当世的英雄吗?”

祢衡回答:“荀彧是个小鲜肉,可以凭着颜值去吊丧;赵融爱吃肉,管理食堂应该是一把好手(文若可借面吊丧,稚长可使监厨请客)。”搞笑的是这一段描写被裴松之附到《三国志·荀彧传》中,用以形容荀彧的美仪容。

人们不禁问道:“那么当今谁最有才?”

祢衡答道:“我的大儿子孔融,小儿子杨修还说的过去,其余的儿子都庸庸碌碌,不提也罢(大兒有孔文举,小兒有杨德祖,余子碌碌,不足数也)。”

儿子  我是你爸爸 音乐: 王宝与正午阳光

祢衡,一个大写的傲娇加大炮,这类人可想而知是不招人喜欢的,所谓史书记载“众人皆切齿”。但被祢衡称为“大兒”的孔融却对其十分欣赏,也许是看到祢衡无耻的样子很有自己年轻时的神韵,便和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爸爸”结为忘年之交。

“八拜之交”中的忘年交指的就是孔融和祢衡

两人可以说是“王八看绿豆——对眼了”,互相吹捧到令人作呕的地步,祢衡称孔融为“仲尼不死”,孔融赞祢衡道“颜渊复生”。

孔融多次上疏,向朝廷推荐祢衡,有《荐祢衡表》传世,其中溢美之词不绝于耳,例如“淑质贞亮,英才卓荦……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忠果正直,志怀霜雪”等等,最有意思的是“见善若惊,嫉恶如仇”,但泽然君猜在祢衡看来,世间之人九成九都应该被“嫉恶如仇”。孔融又以西汉贾谊之才终军之功来类比祢衡,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的夸赞。

曹操本就爱才,在孔融的极力推荐下,开始对祢衡产生了兴趣,想把他找来见见。祢衡不但不领情,拒绝曹操的召见,而且还屡次口出狂言侮辱曹操。

曹操想羞辱下祢衡,于是让他来作敲鼓的鼓吏。一次宴会上,祢衡负责击鼓,击鼓过后按照程序应该脱掉旧服,换上新衣。祢衡一曲《渔阳》过后,并不换衣,在遭到曹操坐下小吏呵斥“提醒”后,祢衡缓缓走到曹操面前,慢条斯理地脱掉衣服,红果果的对着曹操,不紧不慢地穿好新衣(以次脱衣,裸身而立,徐徐乃著裈帽毕),然后去击后面的曲子,神色没有丝毫慌乱,不卑不亢。

曹操见状大笑,并对身边人说:“本来想羞辱下祢衡,现在反而被他羞辱了(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孔融知道了这件事儿,狗血喷头的把祢衡骂了一顿,并带着祢衡向曹操来“道歉”了。可是熊孩子祢衡,身穿粗布衣,脚着拖鞋,拄着拐杖在曹操大营门口开骂,内容不得而知,但看曹操的反应估计也高明不到哪儿去,至少比陈琳的檄文差几个段位。

曹操对孔融说:“你TM逗我吗?这就是你说的'道歉’?祢衡这个混小子,胆子挺肥啊!我取他性命无异于捻死一只蚂蚁,不杀他我是念他有些虚名,杀了他天下人该说我心眼儿小了(祢衡竖子,乃敢尔!孤杀之无异於雀鼠,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所闻,今日杀之,人将谓孤不能容)。”

于是,曹操打发人把这位爷送到了荆州刘表那里。后面的事情长话短说,刘表也受不了“祢大炮”的臭嘴,于是学曹操把他送到了黄祖那里。几度“易手”的祢衡并没有吸取经验教训,继续着自己喷领导的“行为艺术”,可惜黄祖是一个不被虚名所累的人,对于“祢大炮”的厥词,黄将军用一个“杀”字,还这个世界一个清净……

祢衡死了,但是他的精神穿越几千年而不灭,如今一些不骂不快的大V公知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祢大炮”的衣钵。然而与公知由骂求名,因名逐利的出发点不同,祢衡的骂是种放浪形骸,随心所欲的表现,是种不为社会阶层和权贵利益所累的超脱

又或许如张衡《文士传》中所言,祢衡患有“狂疾”——如今我们称之为天才候群症——天才与疯子真的只有一线之隔,不管怎样,这位史书中仅有数百字记载的祢衡真的死了,但他却为后世魏晋名士风流埋下了一颗狂放不羁、率真洒脱的种子

组团作死组合由于祢衡的死土崩瓦解,老实讲,祢衡在时感觉孔融还是很乖的,现在祢衡死了,孔融便很自觉的挑起了“作大死”的重担。

作死combo连击

孔融曾表示,父母没什么可孝顺的,母亲就好比盛东西的容器,东西出来了就和容器没什么关系了;父亲就更加不需要孝顺,因为父亲生孩子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而已。这样的言论及时是放到如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也足够令人发指,何况抛出此番言论的人还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

孔子:我没你这样的龟孙子!

既然孔融对孝道的理解与其祖先孔子有天壤之别,那么他是不是耻于承认自己是孔家后人呢?非也,孔融曾说过:“我是圣贤孔子之后,这天下共主何必要姓刘的人来做呢(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孔融又对孙权来使满腹牢骚,这些“妄议朝廷”的言论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等罪名处死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孔融的两个孩子在得知父亲被杀的消息后,留下一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便双双自杀了。

孔融是建安七子中,唯一一个被曹操下令处死的成员,对于这样一个“非暴力,不合作”的人物,曹魏集团还是把他列入了“建安七子”之列,恰恰说明了一个事实——孔融的文学水平确实很高,泽然君挑选了几首孔融的作品,咱们一起欣赏。

六言诗属于小众体裁,孔融一下子就留下三首,且都是反映东汉末年重大历史事件的。

《六言诗》(其一)

汉家中叶道微。

董卓作乱乘衰。

僭上虐下专威。

万官惶布莫违。

百姓惨惨心悲。

《六言诗》(其二)

郭李分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

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六言诗》(其三)

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

减去厨膳甘肥,羣僚率从祁祁。

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三首六言诗先后描写了董卓进京乱政李傕郭汜纷争曹操携汉献帝迁都于许的历史事件。寥寥数字就勾勒出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董卓进京时“万官惶布莫违”与曹操迁都时“羣僚率从祁祁”的对比,反映出人心向背;但孔融自己却从发自内心的“梦想曹公归来”变为嘴上虚与委蛇的说“曹公忧国无私”,内心里则是怨,怨“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孔融在诗中的抱怨,逐渐扩大到生活中和朝堂上,在屡次讥讪曹操后,终于“作死”成功,孔融在临死前作下了这首《临终诗》。

《临终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死到临头的孔融还是能够明白自己是因何而死的,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积小恶成大患,与其胆战心惊、操心劳神的活着,不如终寝长眠,那样所有的好事也好,坏事也罢都会随风而去。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