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是如何看待元朝的?
元朝和清朝都是兴起于中原之外、之后统一中原和北方游牧区域的大一统王朝。清朝(后金)在兴起和入主中原的过程中,漠南蒙古是重要助手。早在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即对元朝历史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清朝诸帝是如何看待元朝的呢?又如何将元朝历史用以清代国家治理?
再次实现大一统
元朝上承宋朝,下启明朝,是继唐朝之后又一个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元明鼎替之后,明朝未能统一蒙古高原,北元政权在一段时间内同明朝并立,后来,北元政权逐步演变成为明人眼中的鞑靼部。鞑靼部之西为明人眼中的蒙古瓦剌部,瓦剌部是同鞑靼部并立的政治力量。明天启至崇祯年间,后金联合漠南蒙古部分封建主击败了黄金家族嫡系后裔林丹汗。崇祯八年,林丹汗子额哲投降后金,后金得到大元传国玉玺,漠南蒙古诸部基本为后金所统治。崇祯九年四月,皇太极以获得传国玉玺为契机,接受皇帝尊号,改国号为“大清”,改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
入关之后,清廷采取多种方式先后统一了中原和藩部地区,实现了大一统。康熙三十年,清朝组织漠南、漠北蒙古在多伦诺尔会盟,确立了对漠北蒙古的统治。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封青海蒙古诸部首领为亲王、贝勒和贝子,标志着清朝开始统治青海蒙古。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清朝统一新疆,原明瓦剌大部分地区和南疆地区为清朝所统治,清朝基本实现了大一统。
现代画中的元世祖忽必烈
作为大一统王朝,清朝在进行统一和处理朝贡时亦参照元朝历史。入关之初,便统一了清朝的北方直省地带,因此同西域有了直接的联系。西域诸部在得知清朝的声威之后,亦遣使赴北京朝贡贸易。顺治三年正月,顺治帝召见前往北京朝觐的吐鲁番、哈密卫各贡使,彼时,清廷在下谕给吐鲁番贡使时提到,“尔吐鲁番,原系元朝成吉思汗次子察哈台受封此地,故明立国,隔绝二百八十余载,今幸而复合,岂非天乎”。在清朝看来,吐鲁番在元朝时即为成吉思汗后裔受封之地,在清初恢复同清朝的朝贡关系,可谓名正言顺。康熙六十年,诸王、群臣在请给康熙帝上尊号时提到:“三逆背恩,辄党连而蠢动,六师讨罪,遂次第以削平,收元季之流逋……”在彼时众人眼中,清朝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元朝的疆域。雍正七年,雍正帝在论及“封建制”和“郡县制”时提到:“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雍正帝强调元朝时实现了中原和“塞外”的一统,而清朝在疆域的统一上更是超越元朝。
《雍正行乐图》中的雍正帝形象
积极维护元朝的正统地位和形象
入关之后,清朝对元朝正统的维护,首先体现在历代帝王庙祭祀体系之中。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在帝王庙内祭祀元世祖,都有基于正统性的考虑。明朝祭祀元世祖是出于对元朝正统性的继承,即“洪武之去辽金而祀元世祖,犹有一统帝系之公”;而清朝在帝王庙内恢复元世祖祭祀,亦有正统性的考量。历代帝王庙创立于明初,改建于明中叶。嘉靖朝时,明蒙关系紧张,故明朝君臣迁怒于元朝,将元世祖忽必烈牌位从帝王庙中撤出,“世宗朝大虏频犯内陆,上愤怒……帝王庙削元世祖之祀”,此后直到明朝灭亡,帝王庙内无元朝一席之地。
顺治元年清朝入关后,有以中华正统自居的决心和姿态,承袭了明朝的帝王庙祭祀体系,在帝王庙的祭祀上体现了对正统性的关注。顺治二年,清朝着手恢复元世祖在帝王庙中的地位。当年三月,礼部上奏提到:“当日宋之天下,辽金分统南北之天下也,今帝王庙祀,似不得独遗。”清朝在恢复对元世祖祭祀的同时,增加了辽金等非汉政权的皇帝,帝王庙中非汉属性日益增强。此后康熙至雍正朝时,帝王庙内又新增了诸多中国古代非汉民族所建立政权的君臣牌位,体现了清朝皇帝对中国古代汉人政权和非汉政权一视同仁的姿态。
历代帝王庙
关于唐宋以来的王朝正统,元明清三朝君臣有不同看法。元朝是分修辽金元三史以避免独尊两宋摈斥辽金,而明朝虽尊崇宋朝,但亦无法否认辽金的地位,且在正统上强调对元朝的继承。到了清朝,清朝皇帝不仅需要面对同由女真人所建立金朝的正统问题,亦需面对同由非汉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元朝的正统问题。
元末明初人杨维桢所著《正统辨》一书认为元朝继承了宋朝的正统,而非辽金的正统。乾隆朝修四库全书时,乾隆帝发现四库全书馆馆臣在录入该书时,删除了原文。乾隆四十六年,乾隆帝针对此事发表了看法,他认为《正统辨》以元继南宋正统的观点是公正的,原因便是南宋虽然称臣于金朝,但其继承了北宋的正统,故辽金不能取代南宋的正统性,“至元世祖平宋,始有宋统当绝、我统当续之语”,认为虽然辽金统治北方,但正统依然属于两宋,故元朝灭亡南宋,是继承了正统。在乾隆帝看来,辽金不是正统,由宋至元为正统,既对元朝的正统性予以了确认,亦彰显了宋、元、明、清四朝正统的一脉相承。此后,乾隆帝命四库全书馆馆臣增补了该文。
乾隆朝修四库全书时,清朝加强了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既对涉及后金和清朝历史的书籍进行删改,亦对辽金元三朝史书进行校核。乾隆帝命校核辽金元三朝书籍,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满洲人先祖金朝女真人的形象;另一方面亦是为了给元朝正名,替清代蒙古人维护元朝的形象。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帝下谕提到明朝所修《元史》存在的问题,“以汉字译蒙古文,间有语音不合处……污蔑蒙古之语,亦不一而足,不可不为之湔雪”。乾隆帝命校正和修改《元史》,一方面源于是音译不准,另一方面则是认为文中多有贬低蒙古和元朝之处。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帝认为《通鉴辑览》中亦有涉及元朝和蒙古的不当用词,提到“见前史所载辽、金、元人地官名……于对音中曲寓褒贬,尤为鄙陋可笑”,批判该书在人名翻译上的“夹带私货”和不公正。
将元朝历史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
雍正朝“曾静案”发生之后,针对曾静等将清朝和同为非汉王朝的元朝类比进而加以贬低的言辞,雍正帝批判到:“元自世祖定统之后,继世之君不能振兴国家政事……”认为清朝的皇帝勤政爱民、乾纲在握,不可与元朝后期荒废国政的皇帝等而视之。同时,清朝还以元朝尊崇喇嘛教为戒。“兴黄教以安蒙藏”虽然是清朝的国策之一,但是清朝对喇嘛教的尊崇同元朝尊崇喇嘛教有不同之处。乾隆五十八年,乾隆帝提到:“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非若元朝之曲庇谄敬番僧也。”在乾隆帝看来,清朝对黄教领袖并非滥加封赏,尊崇黄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边疆稳定。元朝时,由于元帝对喇嘛教的推崇和优待,喇嘛教僧人欺压百姓,“致有詈骂割舌、殴打截手之事”,这使得元朝的喇嘛教政策为后世所诟病。也因此,乾隆五十年乾隆帝曾要求地方官不得偏袒回护班禅所派贡使,以免“使无知之徒,将以本朝或踵元季尊崇喇嘛之习”。
北京雍和宫内的御制《喇嘛说》碑文
雍正朝时,曾静等人持“盖以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等观点,对非汉民族刻意贬低和污蔑,认为元朝等朝几无可取之处。雍正帝在反驳曾静等人时,一方面承认元朝后期确有弊政,另一方面又认为元朝前期皇帝并非无道,“如元代混一之初,衣冠未改,仍其蒙古旧服,而政治清明、天下又安……衣冠之无关于礼乐文明、治乱也”,雍正帝以元朝历史为例,认为王朝的治乱同族属和衣冠并无关系,而同统治者的德有关。针对曾静等人贬低元朝的言论,雍正帝反驳道:“元之混一区宇……其政治规模颇多美德。”强调元朝曾实现大一统,在政治上也有可取之处,后人否认元朝的功绩并不公道。雍正帝还以明朝君臣评价元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信用儒术,立经陈纪”为例,强调即便是明人,也无法漠视非汉王朝元朝皇帝元世祖等人的善政,亦是强调了清朝同样可将国家治理好。此外,乾隆帝曾就元朝是否为“中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到“辽金皆自起北方,本无所承统,非若宋、元之相承递及为中华之主也”。在乾隆帝看来,王朝的正统性与民族无关。
此外,清朝还以元朝黄金家族身份区隔蒙古诸部。北元黄金家族在经历明初败局、内乱等低谷之后,到明正德初年,达延汗巴图孟克再次统一东蒙古,实现忽必烈一支黄金家族的振兴,“并青海及乌斯藏,控弦十余万”。明末清初时,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首领大多为黄金家族达延汗后裔,而明代瓦剌即清代漠西蒙古首领为非黄金家族后裔。从后金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到乾隆朝统一漠西蒙古,清朝统一蒙古诸部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在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清朝与漠南蒙古实行满蒙联姻,使得该部成为清朝统治全国的重要依托,正如顺治帝所言:“尔等亦世世为王,享富贵于无穷。”清朝在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最大的对手便是漠西蒙古。清初在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除了满蒙联姻之策,亦有分而治之之策。蒙古诸部内部在族源上比满洲人同蒙古人的关系更为亲近,为了淡化蒙古诸部内部的族源认同,特别是分化黄金家族后裔和非黄金家族后裔,清朝在经略北部边疆的过程中经常通过区隔黄金家族与非黄金家族来分化蒙古势力,进而服务于清朝的大一统。
明代蒙古黄金家族中兴大汗——达延汗
雍正七年,雍正帝在动议发兵统一漠西蒙古时提到:“准噶尔一部落,原系元朝之臣仆……因扰乱元之宗族,离间蒙古……”在雍正帝看来,漠西蒙古的祖先并非黄金家族后裔,且曾离间蒙古诸部,是元朝统治的不稳定因素,亦暗示了清代漠西蒙古是蒙古各部乃至清朝统治的不稳定因素。雍正九年四月,出兵漠西蒙古的清朝北路军统帅傅尔丹中漠西蒙古之计,为漠西蒙古军所击败,仅有两千多人顺利退还科布多城。战后清军无力进攻,只能战略防御。雍正九年十一月,雍正帝下谕给青海蒙古诸部,提到:“准噶尔原系成吉思汗之奴隶,尔等俱系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撒尔之子孙……奈何甘心自屈、受制于奴隶乎……朕因准噶尔反间致书,故又谆谆降旨。”雍正帝强调准噶尔部同青海厄鲁特祖先地位差异,是为了服务于当时政局,即在清朝处于战略防御的大背景下,希望青海蒙古不要堕入漠西蒙古的反间计之中。乾隆十九年,清廷再次出兵漠西蒙古,乾隆帝亦以黄金家族身份区分漠西蒙古准噶尔部,提到:“准噶尔本元朝臣仆,窜处西北,恃其荒远,凭陵番部。”
清朝皇帝对元朝正统的确立、对元朝形象的维护有着多方面缘由。清朝(后金)发迹于东北地区,同蒙古诸部有着直接的联系,且通过联姻、征伐等手段,满蒙两大政治势力逐步实现了联合。漠南蒙古各部首领大多为元朝黄金家族后裔,出于对黄金家族后裔的重视和对非汉政权的重视,开始重视对元朝正统的维护。清朝和元朝同由非汉民族建立、后又入主中原建立了大一统王朝,二者在面对人口占大多数的汉人时,面临相似的统治情境,因此,清朝统治者通过维护辽金元等朝的形象和元朝的正统,以彰显非汉民族入主中原、实现大一统早有先例的历史脉络。
清朝皇帝注意维护元朝地位和形象,还源于清朝皇帝相对进步的民族观和历史观,即清朝皇帝对元朝的尊崇并非仅仅源于现实原因和功利因素,亦源于他们在熟稔中华历史和接纳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对非汉政权及汉族政权的公正看法,正如乾隆帝在评论梁、唐、晋、汉、周这五个由汉族和非汉族建立的政权时所言:“五十余年,更易数姓,中华统绪,不绝如缕。”在乾隆帝看来,中国古代诸朝,无论是否是汉人政权,皆是中华统绪的组成部分,亦是中华历史的一部分。